共计 554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而支撑这份使命,指引前行方向的,正是那份在入党之初立下的“初心”,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淬炼、升华的“信念”。“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精神洗礼,是每一位党员一生都在践行和追求的崇高境界。本文将深入探讨初心之源、坚守之义、成长之途,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二者的深刻内涵与重要价值。
什么是党员的“初心”?溯源与内涵
“初心”二字,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最初的动机或最初的起点,更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庄严承诺和根本宗旨。对于个体党员而言,初心则是指其在申请加入党组织时,所抱持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信仰和志愿。
这份初心,可以追溯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个时代背景。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应运而生,立志改变民族命运,实现人民解放。因此,党的初心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它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特定阶层服务。它承载着崇高的理想,凝聚着牺牲奉献的决心。
具体到每一位党员,初心可能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对国家强盛的渴望,以及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它是个体价值观与党的根本宗旨的同频共振,是个人理想与党的事业的有机融合。这份初心,是党员政治生命的基础,是其行动的指南,是其精神力量的源泉。它要求党员时刻牢记自己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
然而,初心并非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个人阅历的增长,初心可能会面临各种考验和挑战。如果缺乏持续的滋养和坚定的守护,它有可能会被世俗的欲望侵蚀,被复杂的现实消磨,甚至被前进路上的困难所模糊。因此,对初心的“坚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何要“坚守初心”?挑战与意义
坚守初心,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终身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确保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如果没有对初心的坚守,党就会迷失方向,个人就会蜕化变质。
坚守初心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 物质利益的诱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物质欲望的膨胀可能导致一些党员忘记了当初的信仰和追求,转而追逐个人私利,甚至走上腐败的道路。其次是 精神懈怠的侵蚀 。长期处于和平环境,或在岗位上日复一日,一些党员可能会产生疲惫感、厌倦感,降低了对事业的热情,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再者是 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扰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我们,动摇党员的理想信念。此外, 自身思想认识的偏差 、 理论学习的不足 、 实践锻炼的缺乏 等,都可能导致初心蒙尘。
正因为这些挑战无处不在,坚守初心才显得意义非凡。
首先,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在于其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旦初心动摇,党的性质和宗旨就会发生改变,就会脱离群众,失去执政基础。
其次,它是党员个人成长进步的内在动力。 坚守初心意味着时刻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净化思想、锤炼党性。它能够帮助党员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选择,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诱惑面前不动摇。
第三,它是凝聚党心民心,实现伟大目标的精神支柱。 当人民群众看到党员干部始终如一地为他们谋福祉,真心实意地为国家谋发展,就会更加信任党、支持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因此,坚守初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自觉,是贯穿党员政治生命全过程的严肃课题。
坚守初心的方法论:实践与修养
坚守初心并非易事,它需要系统的理论武装、持续的实践锻炼和严格的党性修养。
1. 强化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党员坚守初心的思想武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理论清醒才能政治坚定,思想上的模糊不清是初心动摇的根本原因。通过系统学习,深刻理解党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 投身实践锻炼,体悟人民至上。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初心的坚守也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深化。党员要积极投身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解决民忧。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感受人民的疾苦,体验人民的创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例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冲锋在前,就是对初心最生动的诠释和最直接的坚守。
3. 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情操。
党性是共产党员的本质属性,是党员修养的集中体现。要经常进行对照检查,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对照党的纪律规矩,对照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查找自身不足,及时纠正偏差。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同时,要注重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涵养高尚品格,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通过持续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性,确保初心不改。
4. 严守纪律规矩,筑牢行为底线。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坚守初心的重要保障。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自觉用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越雷池一步。特别是在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更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打折扣地执行党的决定。
信念如何“成长”?从懵懂到坚定
如果说初心是种子,那么信念就是这颗种子破土而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全过程。信念的成长,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朴素情感上升为坚定信仰,从懵懂模糊到无比清晰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理论学习的滋养、实践经验的磨砺、党性修养的锤炼中螺旋式上升的。
1. 初期的信念多具朴素性。
许多党员在入党之初,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的事业的认同,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对党光辉历史的感召,对革命前辈英雄事迹的敬仰,或对身边优秀党员的耳濡目染。这种信念是真诚的,但可能缺乏深刻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检验。它像幼苗一样,需要悉心呵护和引导。
2. 实践磨砺下的深化。
信念的成长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当党员亲身参与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亲身体验到党的方针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福祉,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信任,他们的信念就会得到极大的强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这种成就感和使命感会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其信念。例如,一名党员干部在农村基层亲力亲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当他看到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时,他对党的宗旨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会更加坚定。
3. 理论学习中的升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理论是认识的深化。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员能够从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认识世界和人生,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必然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能够使信念从朴素的情感升华为理性的信仰,从模糊的认同发展为自觉的追求。它能够帮助党员在各种复杂思潮面前保持战略定力,不为噪音所惑,不为流言所困。
4. 思想斗争中的坚定。
信念的成长也常常伴随着内心的思想斗争。在遇到挫折、面临诱惑、面对质疑时,党员内心深处的信仰会受到考验。正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甚至自我较量,最终战胜了消极负面情绪,排除了错误观念的干扰,信念才会变得更加坚韧不拔,更加牢不可破。这种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信念,具有强大的抗压性和持久性。
信念成长的路径与表现
信念的成长,绝非虚无缥缈,它有清晰的路径可循,也有具体的表现可察。
1. 政治定力日益增强。
信念成长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政治定力的增强。一个信念坚定的党员,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个人境遇如何起伏,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他们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能够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战略定力,不随波逐流。
2. 理论素养持续提升。
信念的成长必然伴随着理论素养的提高。党员不再满足于一知半解,而是深入钻研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他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国家大政方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社会发展趋势有更敏锐的洞察力。这种理论上的成熟,是信念坚定不可或缺的支撑。
3. 群众观念不断强化。
信念的成长也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日益深厚,服务人民的意识更加自觉。党员能够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服务者,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4. 奉献精神日益深化。
随着信念的成长,党员的奉献精神会从被动要求转变为主动自觉。他们不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奉献、勇于牺牲。这种奉献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就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体现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就是冲锋在前、敢于担当;体现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就是舍小家顾大家,甚至牺牲个人生命。
5.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
信念的成长不仅仅是思想层面的提升,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一个信念坚定的党员,会把坚定的信仰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他们不仅有解决问题的决心,更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能够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初心与信念的辩证统一:相互促进,螺旋上升
初心和信念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初心是信念的起点和方向,信念的成长则为初心的坚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更强大的支撑。
初心为信念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成长的方向。正是那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最初志愿,激励着党员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养,从而使信念得以萌芽和生长。没有初心,信念的成长将失去根基,变得盲目和脆弱。
反过来,信念的不断成长和坚定,又使得初心能够得到更牢固的坚守。当党员对党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越是坚定不移,他们就越能够抵御各种诱惑和干扰,越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越能够始终如一地践行自己的初心。一个信念模糊、动摇的党员,是难以真正坚守初心的。信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初心坚守的韧性和力度。
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坚守初心,在实践中检验和磨砺信念;信念成长,反过来又更好地指引和强化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攻坚克难,每一次为民服务,每一次理论学习的深化,都是初心与信念相互作用、共同提升的生动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而这份“钙”,正是初心在信念成长中不断吸收和强化的结果。
新时代背景下,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党员,需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同时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守初心,更加坚定地锤炼信念。
首先,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坚守初心、成长信念的科学指南。党员要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要将初心和信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立足本职岗位,忠诚履职尽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再者,要时刻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 新时代的党员,更要敢于刀刃向内,经常审视自己的思想、作风、行为,及时清除思想上的灰尘,纠正行动上的偏差。通过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净化政治生态,为初心坚守和信念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最后,要积极投身伟大斗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新时代党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歪风邪气敢于亮剑,在斗争中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使初心在风雨洗礼中更加闪亮。
结语
“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贯穿于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生命全过程,也决定着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这份初心,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根”与“魂”;这份信念,是共产党人挺立于天地间的“脊梁”。
回望百年征程,正是无数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信念弥坚,才铸就了党和国家今天的辉煌成就。展望民族复兴的伟大前景,我们更加需要每一位党员将初心深植于灵魂深处,将信念融入血液之中。让我们以坚定的初心照亮前行的道路,以不懈的信念凝聚奋进的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