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之路

9次阅读

共计 359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其独特的精神标识——“初心”和“信念”,铸就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这两个词,不仅仅是抽象的口号,更是深植于每一位共产党员灵魂深处的精神密码,是指导行动、指引方向的根本遵循。本文将深入探讨“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这一核心命题,剖析其内涵、价值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力求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一份关于精神家园建设的思考指南。

何谓“初心”与“信念”:根植于血脉的精神原点

要理解“初心坚守”和“信念成长”,首先必须明晰其核心概念。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初心”并非简单的最初意愿,而是特指建党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庄严承诺。这个承诺,凝结着无数革命先辈的血与汗,是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它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为了什么”的根本问题,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信念”,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对党中央的坚决拥护,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矢志不渝。如果说初心是精神的原点,那么信念就是支撑这个原点不断向前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深刻的认同,一种即便身处逆境也绝不动摇的决心。它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基础上的高度自觉。初心的坚守,离不开信念的支撑;信念的成长,又反过来涵养并深化了初心。两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内核。

初心坚守: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

坚守初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更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挑战与机遇,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初心融入血脉,化为行动。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从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待兴,再到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无数共产党人以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初心的坚守。焦裕禄同志身患重病仍心系兰考人民,带领群众战风沙、治内涝,用生命践行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初心;雷锋同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出不凡的业绩,正是因为他们始终牢记自己共产党人的身份,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

然而,在和平年代,随着社会发展、物质丰富,一些党员在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容易被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所侵蚀。忘记了入党时的誓词,淡漠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走上了腐败堕落的道路。这正是初心滑坡、信念动摇的典型表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守初心更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坚守初心,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和理论自觉。这需要持续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同时,要经常性地进行自我检视和反思,对照党章党规,对照革命先烈,对照身边榜样,看自己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要把初心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擦亮初心。

信念成长: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的升华

信念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深化、不断升华的过程。它要求党员从理论上的认同上升到实践中的自觉,从朴素的情感升华为坚定的信仰。

首先,信念的成长离不开理论的滋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只有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其科学性、真理性,才能筑牢信仰之基。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各种思潮涌动,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明辨是非、站稳立场,不为各种错误言论所惑,不为各种风险挑战所惧。理论学习绝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学,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通过学习,把科学理论内化为精神力量,外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信念的成长需要在实践中淬炼。真正的信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经过实践检验和砥砺的产物。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中去,到基层一线去,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解决实际问题、应对风险挑战、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体验党的伟大、理论的正确、信念的力量。例如,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党员干部扎根乡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他们的信念在一次次走访、一次次帮扶中变得更加坚定。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逆行而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铮铮誓言,他们的党性和信念在生死考验中得到了升华。

最后,信念的成长还体现在党性修养的不断提升上。党性是党员的灵魂,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锤炼忠诚品格,强化组织观念,严守纪律规矩,秉公用权,廉洁自律。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党性修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信念的一次成长。

初心与信念的同频共振: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初心与信念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初心的坚守为信念的成长提供方向和目标,而信念的成长又为初心的坚守提供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撑。这种同频共振,不仅体现在个体党员的成长轨迹上,更彰显在党的整体力量建设之中。

从个体层面看,一位党员只有牢牢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才能真正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从而树立起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反之,当党员的信念愈发坚定,他就会更加自觉地以初心为镜,检视自己的言行,修正偏差,确保自己始终行进在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轨道上。这种良性循环,使得党员的政治品格日益醇厚,精神力量愈发强大,能够抵御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在风浪面前不迷航,在考验面前不退缩。

从组织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庞大组织。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党员个体的初心坚守和信念成长。当每一位党员都能够牢记初心、坚定信念,那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党的肌体就能保持健康活力,党的执政基础就能更加坚实。党组织通过开展党内教育、严格组织生活、强化监督执纪等方式,为党员提供学习的平台、实践的舞台、监督的保障,从而引导和帮助党员干部实现初心坚守和信念成长。同时,党组织也从党员个体的进步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实现整体的提升和发展。这是一种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共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将初心和信念融入日常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关键时期,每一位共产党员更应将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这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上清醒,行动上自觉。无论是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还是在生产车间精益求精;无论是在教育岗位教书育人,还是在医疗系统救死扶伤;无论是在基层社区服务群众,还是在国际舞台维护国家利益,每一位党员都应当立足本职岗位,把初心和信念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具体而言,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员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迎难而上,敢于触及矛盾,勇于破解难题。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时,要充分听取民意,集中民智,体现民心。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要保持清正廉洁。初心和信念的坚守,必然要求党员干部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要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决抵制各种腐蚀诱惑。要自觉接受监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结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新时代呼唤着每一位共产党员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中锤炼党性,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增强本领。

让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成为初心如磐、信念如炬的先锋模范,让坚守与成长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鲜明的底色。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