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信念是党的先进性的是灵魂 (党课)

6次阅读

共计 526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教学对象:广大基层党员。
教学目的:帮助基层党员认识和理解理想和信念是政治修养的核心内容,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把远大理想和平凡工作结合起来,就要正视和研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学重点:使党员清楚党的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讲清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原理仍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教学时间:两个小时。
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其核心和实质是通过广泛的代表性来保持党的先进性。这里所讲的先进性是最高意义上的先进性,它要求共产党员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一、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共产党员政治修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就是毛泽东讲的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死”,要有崇高的“政治道德”。在今天来讲,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新世纪之初,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党肩负着新任务,要求有新的作风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而这一切需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来加以支撑,来提供力量的源泉。正如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理想信念坚定而著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生死考验面前,李大钊向整个旧世界宣战:“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取得光荣的胜利。”在挫折面前,大革命失败后,徐特立、贺龙等在血雨腥风中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困难面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逆境中,邓小平同志冒着再次被打倒的危险,以伟大的胸怀、非凡的胆略和气魄领导全党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权力和荣誉面前,许光达将军在授衔时几次写报告要求降低自己的大将军衔和工资级别,他说人民给予的多了,就身居不安。在功劳面前,何长工为革命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并为革命作出了极大牺牲。因为他参加红军,妻子和两个孩子被剁成了肉酱,姐姐及同宗 40 多人被杀害,但他从不居功自傲。1980 年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紧接着又辞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顾委委员职务,为顺利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再作贡献。面对这样的共产党人,连敌对营垒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动摇共产党人的信念“比登天还难”。在这样的共产党人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危、急、险、重的困难面前;无论是面对滔滔洪水的肆虐,还是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无数共产党员都一次次经受着名与利、钱与权、生与死的考验,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批英雄楷模。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祥、孔繁森、李向群,以及最近为捍卫民族尊严英勇献身的“海空卫士”王伟等,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同样是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因为正是他们集中反映着党的作风、党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说我们党先进,首先是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先进,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有一批远大理想的实践者,他们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不断进取,不断开拓,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引导着、感召着人民群众向着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迈进。
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是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实现共产主义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若干发展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 100 年的时间,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共产党员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漫长”而认为“共产主义虚无渺茫”,对实现党的最高理想丧失信心,也不能空谈理想而放松今日的努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50 年代曾对青年人讲:“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由无数细小的日常的工作积累起来的。你们应当善于把远大理想和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在任何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大胆创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把“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作为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的首要内容来加以强调。可见,党的先进性要通过每一名党员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抢抓机遇、带头落实中央的精神,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开拓进取、努力拼搏。
三、研究新情况,经受历史考验,保持先进性
当前,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加深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原理。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当代资本主义了解不够,再加上宣传上的“左”的倾向,片面地讲帝国主义是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好像资本主义很快就要灭亡;讲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好像共产主义很快就要到来,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造成了很多被动。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一看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到处是高楼大厦,经济比我们发达,而且生产力还有较快的发展。于是,有些人又认为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产生了怀疑。有人说“社会主义将来好,资本主义现在好,将来好只是一种可能,而现在好则是现实”,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产生了怀疑。诚然,当代资本主义在科技和经济方面还占有优势。这首先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上世纪的 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5%。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 30 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例高达 75%,而美国更是独占 26.6% 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 万美元还多。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那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呢?
一是新科技革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造就了一批新兴产业,带动了原有产业部门的改造,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信息和其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目前在西方国民经济中的平均比例已达到 2/3 左右。仅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增长约 30% 来自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其最大产业之一。
二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自我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自从社会主义以其巨大的优越性出现于世界,国际资本主义便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作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
三是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利润。二战以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独立,但是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仍然未能摆脱国际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威胁。在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下,它们的工业化进程恰好为垄断资本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它为垄断资本提供了投资场所。1960—1980 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累计达 5500 亿美元。输出的结果,是资本的迅速增值。其次,它为西方产品提供了新兴市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美国对外贸易额的 35%,出口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超过了对西欧、日本出口的总和,这对缓解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它为西方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源和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约有 2/3 的出口产品 (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是面向发达国家的。美国、欧共体、日本对 13 种重要原材料的平均依赖程度分别为 60%、90% 和 92%。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低价向西方出口,西方的工业制成品则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这一低一高,决定了利润的流向。
科技革命、自我调节和资本扩张,内外配合、互为补充,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发展。但这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而只是证明:由于新的历史机遇的产生和自身的消极扬弃,资本主义所容纳的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发挥余地 (教学提示:承认资本主义还在发展,找出其发展的原因,之后强调这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事实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化程度;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主义属性,却把生产资料和工人分开,不允许生产资料正常地发挥作用,不允许工人合乎人性地劳动和生活。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他们作为受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 15%-20%,美国最底层的 40% 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 0.2%。因此,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社会主义运动 150 多年的历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开辟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受剥削压迫的历史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然而,这条路不是笔直的,有顺利前进也有曲折迂回。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了低潮。西方敌对势力断言这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一些原来信仰过社会主义的人们也发生了所谓的“信仰危机”。怎么认识这种变化呢?社会主义在前进中遇到挫折,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和其他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也是按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发展的。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在英国经历了 48 年复辟与反复辟,在法国经历了 86 年的反复较量。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资本主义建立过程尚且如此,何况作为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己任的社会主义运动呢!指望它总是一帆风顺而不会经历任何挫折,是根本不现实的。这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第一是因为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长期存在。有斗争就会有起伏、有波浪,有胜利、有挫折。第二是因为社会主义有一个从不太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仅仅因为经验不足,就会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遭受一些挫折。第三是因为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有着特殊的困难和难以预料的风险,需要艰难探索自己发展的道路。第四从主观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建设至关重要,如果搞得不好,就会丧失政权、江山变色。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但是,不论发生什么挫折,我们都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要把挫折看做是历史的结局,在挫折面前要坚定信心,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尽量避免那些可以避免的错误,尤其要避免苏东剧变那样的错误,其中的关键是搞好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中,成为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回顾我们党 80 年历史,每一次挫折都孕育着新的进步。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的兴起、反“围剿”失败后抗日战争的兴起、“文革”中受挫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这就是我们的历史。现实中,社会主义在我国高歌猛进,一派生机。当我们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时,一定会如同邓小平同志所预言的那样:“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