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党员坚守与信念成长的心路历程

8次阅读

共计 376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引领时代发展、凝聚磅礴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而构成这一核心的八千多万党员,他们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以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与担当,凝结成一个永恒的主题——“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这不仅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场每个共产党员终其一生的实践与磨砺。它关乎一个党员的党性根基,关乎一个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命运。

“初心”二字,简朴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指引着我们踏上征途的起点,更是我们穿越风雨、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坚守”则是一场意志与毅力的较量,是面对诱惑不改其志,面对困难不退缩的恒久定力。“信念成长”则更是一个动态而深刻的过程,它意味着我们的信仰从最初的懵懂认同,逐步走向深刻理解、坚定不移,乃至最终内化为一种生命自觉和行为准则。本文将深入剖析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探寻一条新时代共产党人锤炼党性、升华境界的光辉之路。

初心如磐:党性修养的源头活水

何为“初心”?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短短的十四个字,凝结了百年来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根本动力,也昭示了我们党一切奋斗和牺牲的终极目标。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源头活水。

回望历史,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初心”便被深深地刻进了党的基因。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立下了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的宏伟志向;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体现的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对人民军队性质的深刻理解;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新中国成立后,焦裕禄、雷锋等一批批优秀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的故事,无一不在印证着“初心”的强大感召力与实践伟力。

“初心”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初心要求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并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它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坐标,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辨明方向,不迷失自我;它为我们注入了不竭动力,激励我们在艰难险阻面前勇往直前,不懈怠退缩;它为我们筑牢了道德底线,警示我们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守原则,不逾越雷池。可以说,初心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熔铸党性、提升修养的活水之源。只有常怀初心,方能不忘来路,走好前程。

坚守担当:在时代洪流中淬炼意志

如果说初心是出发的起点和指引,那么“坚守”便是漫长征途中的一以贯之和矢志不渝。在一个日益多元、变幻莫测的时代,坚守初心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政治定力、道德韧性和行动自觉。坚守,意味着在面对各种糖衣炮弹时能够岿然不动;在面对个人得失时能够胸怀大局;在面对艰难困苦时能够迎难而上。

坚守,首先是 政治上的坚守。这要求党员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忠诚于党,听党话、跟党走。在理论上,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行动上,要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和坚守,才能保证党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次,坚守体现在 道德上的坚守。共产党人的道德标准是高于一般社会道德的。这要求党员必须恪守清正廉洁的底线,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个人主义。要做到公而忘私,先公后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道德的坚守,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关键。一个道德滑坡的党员,不可能真正坚守初心。

再者,坚守体现在 行动上的担当。坚守不是消极被动的保守,而是积极主动的担当作为。它要求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冲锋在前,在复杂矛盾问题面前敢于亮剑,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勇于创新。无论是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抗击疫情的火线,亦或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无数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甚至牺牲个人生命,正是这种行动上的坚守,筑起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钢铁长城。

坚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淬炼意志、提升党性的过程。它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党员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在斗争中增长才干,在磨砺中坚定信仰。

信念成长:从青涩萌芽到参天大树

初心是起点,坚守是过程,而“信念成长”则是初心在坚守中不断升华、枝繁叶茂的自然结果。信念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如同种下一颗种子,需要持续的浇灌、培土、修剪,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这种成长,意味着对党的理论、宗旨和事业的认知,从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同,再到最终的情感认同和生命自觉。

信念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路径:

1. 理论学习的持续深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员的信念成长,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通过深入学习,党员能够系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从而在思想上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也是信念不断深化的根本保障。

2. 实践锻炼的反复淬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信念的成长绝不能脱离实践的检验和磨砺。在基层一线的工作中,在与群众的密切接触中,在面对具体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党员才能真正体会到党的理论的正确性,感受到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例如,参与扶贫攻坚的党员,亲眼目睹了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经历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种切身体验比任何理论宣讲都更能坚定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每一次实践的成功,每一次对困难的克服,都会使党员的信念之树更加根深叶茂。

3. 榜样引领的精神感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革命先烈到时代楷模,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崇高品格,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学习他们的事迹,体悟他们的精神,能够为党员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和前进方向。榜样是活的教科书,是看得见的信念。通过向榜样学习,对照自身查找不足,见贤思齐,能够有效地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推动信念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4. 严格党内生活的政治滋养: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觉悟的重要熔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民主评议,参加组织生活会等,这些都是党员审视自我、修正偏差,并与其他同志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健康积极的党内生活中,党员能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力量,获得持续的政治滋养,这对于其信念的巩固和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常态化的党内政治生活,党员的党性观念会日益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不断深化。

信念的成长,是一个从“要我信”到“我要信”,再到“我深信不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对初心坚守的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升华。

时代召唤:新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前方的道路充满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越是船到中流、人到半山,越是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需要我们坚守信念、砥砺前行。

新时代的党员,承载着历史的重任,肩负着人民的期盼。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更要以创新的精神和开拓的勇气,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书写新的篇章。

在理论武装上,要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实践担当上,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无论是科技攻关、乡村振兴,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在作风建设上,要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决同一切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是党肌体上的一个细胞,细胞的健康与活力,决定着整个肌体的生命力。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绝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事关党的兴衰成败、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结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经受考验而不断壮大,根本在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坚守初心、砥砺信念。

党员的初心坚守与信念成长,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革命,是一次生命意义的持续超越。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史为鉴、知往鉴今;要求我们时刻葆有奋斗的激情,以理想信念为指引,矢志不渝;要求我们时刻涵养为民的情怀,以人民为中心,为民造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能够以更加坚定的初心,更加顽强的坚守,以及不断成长和深化的信念,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书写属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光辉篇章!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