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披泥土芬芳,心系万家灯火,穿梭于田间地头,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将丰收的喜悦传递。我,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一名普通的乡镇农技推广员。我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浸润着泥土的厚重与生命的芬芳。这些年,我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亲历了他们从传统经验到科学实践的转变,也见证了科技如何助推他们增收致富。这其中的点点滴滴,是我的使命,更是我最深刻的体会。
基层耕耘,初心不改:我的农技推广之路
回望我最初踏入农技推广这个行业,内心充满了对农业的热爱和对乡村的向往。那时的我,怀揣着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憧憬着能用科技的力量改变农村面貌。然而,现实很快给我上了一课。初到乡镇,我发现农民伯伯们面对一张张专业的图表和一串串拗口的术语时,眼神里充满了迷茫甚至抵触。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耕作,依靠的是口口相传的经验,和对自然的敬畏。要让他们接受一套全新的种植理念和技术,绝非易事。
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信任的建立。我开始放下书本和文件,主动走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和他们一起劳作。我学着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述土地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期盼。只有当我的脚上沾满泥土,我的双手布满老茧,他们才开始把我当作自己人,才愿意敞开心扉,听我说上几句。这种从“外来专家”到“贴心朋友”的转变,是我在基层农技推广生涯中最宝贵的第一步。
深入田间地头:将科学种植的种子播撒到乡野
我的工作核心,就是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最接地气的方式,推广到千家万户的田间。这需要耐心、智慧,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优良品种的选择与推广
传统的农作物往往产量不高,抗病性也较差。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精挑细选适宜推广的优良品种。例如,针对我镇主产的水稻,我引入了高产优质、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新品种。起初,农民们担心新品种不适应本地环境,不愿意尝试。我便主动联系了几户愿意“吃螃蟹”的农户,在他们的田里设立了示范田。从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我都全程指导,定期带其他农户前来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新品种的生长态势和优越性。当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实打实的增产数据摆在眼前时,观望的农户们才真正心悦诚服。
测土配方施肥的精准实践
“以前施肥,都是凭经验,觉得地力不够就多撒点,哪知道什么科学不科学。”一位老农的话道出了普遍现象。过量施肥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我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免费为农户采集土壤样本,送往实验室检测。拿到检测报告后,我再根据报告,结合农作物生长需求,为每块田地量身定制施肥方案,精准到每亩地需要多少氮、磷、钾,甚至微量元素。
这项工作虽然繁琐,但效果显著。例如,在一片原本因磷肥过量导致蔬菜生长不良的区域,我们通过减少磷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很快就让蔬菜恢复了生机,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农户们看到自己的投入减少了,产量和品质却上去了,都对这项“量身定制”的服务赞不绝口。
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生态智慧
农药的滥用,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在病虫害高发季节,我会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巡查作物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苗头。对于常见的病虫害,我们指导农户悬挂黄板、性诱剂,使用生物农药,甚至引入天敌昆虫进行防治。
我记得有一次,一片辣椒地突发蚜虫,农户们习惯性地想喷洒高效农药。我及时制止,带领他们用辣椒水、肥皂水等自制农药进行初期防治,并引入了瓢虫,同时建议他们加强通风、合理密植。几周后,蚜虫得到了有效控制,辣椒品质也未受影响。这次成功的绿色防控实践,让农户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农业节水与环保技术的普及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农业节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并指导农户进行农膜回收、秸秆还田等环保操作。在设施大棚蔬菜种植中,我手把手教农户安装滴灌设备,计算用水量,让他们直观感受到节水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农户学习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知识,引导他们成为环保理念的践行者。
智慧农业的萌芽与探索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慧农业也逐渐走进乡镇。虽然我们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已经开始尝试向有条件的农户推广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通过手机 APP,农户可以实时查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远程控制卷帘、浇水,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未来农业的智能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是关键。我将复杂的科学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际操作演示,变得通俗易懂。比如,我把测土配方施肥比作“给庄稼看医生,开处方药”,把生物防治比作“请帮手来抓坏蛋”。这种“土办法”反而更能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让他们乐于接受、积极实践。
见证蜕变与增收:科学种植带来的喜悦
最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莫过于看到农户们因科学种植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增收。那些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不再单纯依靠老天爷赏饭吃,而是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丰收。
我清晰地记得老李家的故事。老李世代种玉米,亩产从未突破 1000 斤。我指导他选择高抗优质杂交玉米品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并普及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第一年,老李的玉米亩产就达到了 1300 斤,每亩多收入近 300 元。第二年,他又采纳了我的建议,将部分地块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鲜食玉米,并学习了错峰上市的技巧,收入更是翻了一番。老李逢人便说:“小王(我)是真把科技送到我家地头了,以前我只知道埋头苦干,现在我知道了要抬头看路,听小王的话,错不了!”
还有养殖户王大哥,他以前养猪都是靠经验,病死率高,出栏慢。我向他推广了科学的饲料配方、环境消毒技术和疫病防控知识。通过定期上门指导,王大哥的猪场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猪的生长速度加快,出栏时间缩短,病死率也大幅降低。王大哥高兴地告诉我,他的猪肉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了,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三成以上。他现在不仅自己养得好,还成了村里的“养殖专家”,带动其他村民学习科学养殖。
这些成功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技推广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帮助农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当农民尝到甜头,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时,他们就会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甚至成为农技推广的“义务宣传员”。这种由点及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推广模式,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我看到了他们从“要我种”到“我要种”的转变,这种内生动力,才是农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挑战与思考:未来农技推广的机遇与责任
当然,农技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品种、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外,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市场波动也带来不确定性,如何帮助农户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增收,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智能化、数字化农技推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智能化决策。比如,通过手机 APP 发布农业技术信息、病虫害预警,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所需信息。
其次,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这包括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建立区域性的农技专家库,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格局。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技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与农民打成一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让这些年轻人看到在乡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的机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作为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员,我深知自己的工作任重道远。未来的农业,一定是绿色、高效、智慧的农业。我将继续秉持初心,深耕基层,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带到田间地头,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农户实现更高质量的增收。
结语:希望的田野,永恒的坚守
多年来,我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见证了无数个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环。我的足迹,遍布了乡镇的每一个村落,我的声音,传达到了每一户农家。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生活的全部。看着曾经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内心充满了无法言喻的满足和自豪。
乡镇农技推广员,是联结科学与实践的桥梁,是播撒希望、传递知识的使者。我们用专业知识和真诚服务,助力农户走上科学种植的道路,实现稳定增收,让乡村充满生机与活力。我的体会是,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源自对土地和农民深厚情感的坚守。只要农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在田间地头,做那名永不疲倦的科技摆渡人,为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贡献我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