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528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山林深处,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以山为家,与林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行走在崎岖的小径上。他们是林业站的护林员,肩负着守护国家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任。我的名字叫李明,是这群守护者中的一员。从事护林工作十余载,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艰辛与伟大,特别是每日巡山过程中,对火灾防范和病虫害防治的体会,更是点点滴滴汇聚成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清晨的召唤:一日巡山的序章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林海时,我的工作便拉开了序幕。天蒙蒙亮,万籁俱寂,唯有鸟儿的啁啾划破宁静。我通常会比山下的居民起得更早,简单洗漱后,便开始整理今日巡山的装备:GPS 定位仪、望远镜、对讲机、砍刀、急救包、水壶和干粮,这些都是我与山林对话的必备“伙伴”。有时,我还会带上一把小铲子,以便在发现异常时能取样或进行简单的处理。
穿上厚实的工装,背上沉甸甸的行囊,我推开林业站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深吸一口湿润、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这清新的气息,总是能瞬间驱散睡意,唤醒身体里对山林的敬畏与热爱。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的巡逻,更是对生命的承诺。每一棵树木的生长,每一处泉水的流淌,都与我的职责息息相关。在进入核心林区之前,我还会对照地图,规划好当天的巡查路线,确保不留死角。有时是沿山脊线高处俯瞰,有时是穿行于密林深处,有时则是重点检查火灾隐患高发区。每次出发,我的心中都充满了庄重感,因为我即将踏入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一个需要被悉心呵护的绿色宝库。
防火于未燃:火灾防范是头等大事
在所有护林任务中,森林防火无疑是头等大事,也是我日常巡山最紧张、最耗费精力的一部分。山火无情,一旦燃起,不仅瞬间吞噬多年生长成的参天大树,更会破坏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甚至威胁到周边村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防火于未燃”成了我工作中的最高准则。
我的巡山路线总是将火灾隐患点放在首位。我需要仔细观察每一寸土地,无论是枯枝落叶堆积较厚的区域,还是风力较大、易燃物集中的山坡。尤其在春秋两季,天气干燥,风高物燥,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我的神经更是绷得紧紧的。此时,我巡查的脚步会更加缓慢,目光也会更加锐利。我会在重点区域停留更久,用望远镜反复扫描,确认远处是否有可疑的烟雾。每一次发现山谷中冒出的一缕炊烟,我的心都会瞬间提起,随即加快脚步,甚至不惜绕远路去查明原因。很多时候,那只是附近的村民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但这丝毫不能让我放松警惕。
除了物理环境的观察,人文因素的监测同样重要。我需要留意是否有进山采药、放牧、旅游或从事农事活动的村民。我会主动上前,耐心地向他们宣传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醒他们不要携带火种进山,更不能在林区吸烟、野炊。每当看到进山的游客,我都会强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告诉他们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烟头,也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这种口头宣传,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沟通技巧。因为只有让每个人都意识到防火的责任,才能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的合力。
当然,我的背包里总是常备着一些简易的灭火工具,比如防火拍、小铲子。虽然它们在面对大火时显得微不足道,但在火灾初期,尤其是当发现零星火点时,它们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将火苗扑灭在萌芽状态。我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在巡山途中发现远处山坳里有微弱的火光,心头一紧,立即循着方向疾奔而去。赶到现场才发现,原来是一个进山采摘的村民不慎引燃了地面的枯草。我立即拿出防火拍,迅速将火扑灭,并对村民进行了教育。那一刻,汗水浸湿了我的衣衫,但我内心充满了庆幸,庆幸自己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火。这种在危急时刻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不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对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最好诠释。
虫害与病菌:无声的威胁与细致入微的观察
如果说森林火灾是森林的“急性病”,那么病虫害就是它的“慢性病”。它们不像火灾那样声势浩大、立竿见影,却能如同温水煮青蛙般,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森林的生命力。作为护林员,我的职责之一就是成为森林的“医生”,及时发现并上报这些无声的威胁。
每日巡山时,我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地面和远处,更多时候是向上、向内,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棵树木的生长状况。我需要学会辨识各种树种,了解它们常见的病虫害特征。例如,松毛虫是松科植物的常见害虫,它们会将松针啃食殆尽,导致松树死亡。如果我看到松树的松针出现变色、卷曲、脱落,或者在树干和地面上发现大量虫粪,我就会立即警觉起来。我会凑近观察,甚至用手轻轻剥开树皮,检查是否有虫卵、幼虫或成虫活动的迹象。
再比如,一些真菌性病害会导致树木树叶枯黄、枝条萎蔫,甚至出现流胶、溃疡等症状。这些细微的变化,在普通人看来可能只是树木的正常生长现象,但在我的眼中,却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我常常需要蹲下身子,仔细查看树根部位是否有腐烂迹象;用小刀轻轻刮开树皮,观察内部是否有变色或异常。有时,我还会徒手攀爬到树干较高的位置,去检查那些平时难以触及的枝叶。我的手指和眼睛,就像是森林的“传感器”,时刻感知着森林的“脉搏”。
一旦发现可疑的病虫害迹象,我不会轻易放过。我会立即用手机拍照记录,并详细描述发现地点、树种、症状以及虫害(病害)的程度。如果需要,我还会采集样本,小心翼翼地放入样本袋中,带回林业站,交给专业的植保技术人员进行鉴定。这些详细的记录和样本,是后续制定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我也知道,有些病虫害的爆发具有周期性,需要我们持续监测和预警。所以,每次巡山,我都会将上次发现的病虫害点位作为重点复查对象,跟踪其发展情况。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积累了许多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土方法,虽然无法取代科学的防治手段,但在紧急情况下也能发挥一定作用。比如,对于一些初期的小范围虫害,我会尝试用物理方法进行干预,比如徒手捕捉,或利用振动、敲打等方式将害虫震落。但更多的时候,我的作用是预警和报告。我知道,我的每一次细致观察和及时上报,都可能为森林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避免病虫害蔓延成灾,保护住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
不止于巡逻:生态保护的多面手
护林员的工作远不止巡山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这么简单。我们是森林的“全科医生”,更是生态环境的“全能管家”。在日常巡山中,我还肩负着其他多方面的生态保护任务。
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防范非法采伐和盗猎。虽然法律明文禁止,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个别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偷砍盗伐林木,或者设置陷阱捕猎野生动物。因此,我的巡山路线还会刻意选择一些人迹罕至、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区域。我需要留意林间是否有新开辟的小路,是否有新鲜的砍伐痕迹,或者地面上是否有可疑的脚印、车辙。当发现非法采伐行为时,我会立即拍照取证,并第一时间上报。在发现盗猎工具如套子、夹子时,我也会小心拆除,并加强对周边区域的巡查。每一次成功的阻止,都让我深感欣慰,因为这意味着又有几棵树木得以幸免,又有一个无辜的生命得到了保护。
此外,我还关注着野生动物的栖息状况。虽然我的主要职责是森林资源保护,但野生动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健康状况也是衡量森林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会留意林间是否有动物的粪便、脚印、巢穴,以及它们的活动轨迹。当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时,我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提供帮助,并及时向上级汇报,以便专业人员进行救助。有时,我还会看到一些国家保护动物的身影,如野猪、狍子、雉鸡等,那是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体验,也让我更加坚信这份工作的价值。
我还承担着一部分环境监测的工作。比如,我会观察河流、溪流的水质是否清澈,是否有工业废水或生活垃圾的污染迹象;监测林区内的空气质量,感受植被覆盖对空气净化的作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观察,其实都在为林业站提供着重要的环境数据,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林区的生态状况。
作为林业站与周边社区的桥梁,我还会积极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通过宣传林业政策、法律法规,解答他们的疑问,增强他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有时,一些村民会主动向我反映林区内存在的问题,这些信息往往非常及时和宝贵,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这种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些难忘的瞬间:汗水与收获
十余年的护林生涯,充满了无数难忘的瞬间。其中有挑战,有困难,更有成就与满足。
最直观的挑战莫过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夏日炎炎,烈日当空,汗水常常湿透衣背,山蚊、毒虫的叮咬更是家常便饭。冬日里,寒风刺骨,大雪封山,每一步都踏得小心翼翼,生怕滑倒。我曾遇到过突如其来的暴雨,被困在深山中,只能就地寻找避雨处,在湿冷中等待天亮;也曾在浓雾弥漫的山林里迷失方向,依靠着 GPS 和多年的经验才成功脱险。这些经历,磨砺了我的意志,也让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愈发深重。
长时间的独自巡山,孤独感也是一种考验。在广阔无垠的林海中,只有我一人与鸟兽为伴。有时,我会对着群山呐喊,听自己的回音在山谷间回荡;有时,我会默默地行走,思考人生,感受着内心的宁静。这种孤独,也让我有机会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然而,所有的汗水和辛劳,最终都会化作沉甸甸的收获。最让我感到满足的,莫过于成功预防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火灾,或者及时发现了病虫害,阻止了其蔓延。当看到一片片原本枯黄的林木重新焕发生机,或者在巡山途中偶然瞥见稀有野生动物的身影,我的内心都会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还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发现一片年轻的松林遭受了松毛虫的严重侵袭,松针大面积枯黄。我立即上报,并与技术人员一同制定了防治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喷洒生物农药和人工除虫,松林终于重新恢复了翠绿。那一刻,我站在山坡上,看着郁郁葱葱的松林在阳光下摇曳生姿,感受着春风拂面,心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喜悦。我知道,我的每一次坚守,都在为子孙后代守护着这份绿色财富,都在为地球的生命力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源于内心深处的使命感,是支撑我日复一日坚守在岗位上的最大动力。
科技赋能:现代护林员的“新装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护林员的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助力。我深切体会到科技为护林工作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安全保障。
过去,巡山主要靠双脚和经验,路线规划、位置定位都相对粗糙。现在,我的 GPS 定位仪能够实时显示我的位置,记录巡山轨迹,大大提高了巡逻的精准度。我还会利用智能手机上的 APP,将发现的火灾隐患、病虫害点、违法行为等信息,拍照并附上精确的地理坐标,第一时间上传到林业站的后台系统。这使得信息的传达更加迅速、准确,也为后续的决策和处置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无人机的应用更是为护林工作插上了翅膀。对于一些地形复杂、人迹罕至的山区,过去需要花费数天才能徒步巡查的区域,现在通过无人机,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空中侦察。特别是在森林火灾发生时,无人机能够迅速飞抵火场上空,实时传输火场画面和火势蔓延情况,为灭火指挥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大大提高了灭火的效率和安全性。我们林业站也配备了无人机,虽然我主要负责地面巡查,但也多次参与到无人机辅助巡查的工作中。
此外,红外相机、远程监控系统等高科技设备也逐渐应用到护林工作中。红外相机能够全天候、隐蔽地监测林区内的野生动物活动和非法人类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证据。远程监控系统则可以在一些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能及时预警。
这些科技“新装备”极大地弥补了人力巡护的不足,提高了护林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它们不是要取代护林员,而是要赋能护林员,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更加安全。它们就像是我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让我能够更好地守护这片绿色的土地。
世代的传承:对未来的展望
护林员的工作,是一项需要世代传承的事业。这片山林,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我的父亲曾是一名老护林员,他常说:“树木有年轮,护林员也有年轮。”言下之意是,这份工作需要时间沉淀,需要经验积累,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
如今,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林业站的护林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加入。我很高兴看到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和新的活力。我乐于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辨识树种,如何观察病虫害,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我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热爱这片土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好每一棵树木,每一寸山林。
当然,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新型病虫害的出现,以及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的压力,都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但我也坚信,只要我们这群绿海深处的守护者,能够心怀敬畏、恪尽职守、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守护好这片绿色的希望。
每当我结束一天的巡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林业站,仰望星空下的茫茫林海时,心中总是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与充实。我的工作或许平凡,但它的意义却无比重大。因为我守护的不仅仅是树木,更是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水源,是万物的生灵,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未来。我是一名林业站护林员,我将继续行走在山林深处,用我的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用我的心跳与森林共鸣,在每日的巡山中,坚守着这份对绿色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