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战略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铺开。作为一名身处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的工作人员,我有幸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回首这几年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的奔波与坚守,心中百感交集,既有攻坚克难的艰辛,更有见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时的欣慰与自豪。我的感悟,凝结在每一次产业帮扶的成功里,体现在每一寸村容村貌的改善中。
躬身入局:乡村振兴岗的使命与挑战
初到乡村振兴岗,我便深知肩上责任之重。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连接城乡、服务三农、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面对的不仅是土地和农作物,更是复杂的乡村社会生态、多元的村民诉求和深层次的发展难题。彼时,许多村庄仍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堪忧等多重困境。要让沉寂的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无疑需要从最核心的产业和最直观的村容入手。
我的日常,往往从清晨的村委会会议开始,到深夜的入户走访结束。我们像“泥腿子”一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也像“设计师”一样,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为村庄发展把脉问诊,描绘蓝图。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如何将那些“沉睡”的资源唤醒,让它们变成带动村民致富的“活水”。
产业帮扶:点燃乡村发展的“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关乎村民的“钱袋子”,更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推进产业帮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往往是破除村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路径依赖。
精准定位,因地制宜
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我们深知,搞产业绝不能“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们曾花费数月时间,对辖区内每一个村庄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劳动力结构、历史文化、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
例如,在 A 村,我们发现当地拥有丰富的竹资源,但长期以来只是简单地出售原竹,附加值极低。经过反复论证和市场分析,我们引入了竹制品加工企业,并协助村里成立了竹编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村民们学会了制作竹家具、竹工艺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这不仅让竹子的价值翻了几番,也让许多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在 B 村,我们发现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秀丽的山水风光,但旅游业发展滞后。我们没有盲目模仿,而是将重点放在发展“乡村民宿 + 农家乐”模式。我们引导村民对旧宅进行改造,统一设计风格,提升服务标准。同时,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发农家菜品。如今的 B 村,每逢节假日便游人如织,村民们靠着民宿和餐饮,收入大幅提升。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传统农业的低效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产业帮扶中,我们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们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开展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例如,在 C 村,我们帮助村民引进了高产优质的食用菌种植技术,通过建立标准化菇棚,实现了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同时,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提升了农产品效益。
我们还推动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初加工中心,配备冷链物流设施,延长了农产品的保鲜期和产业链,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滞销和损耗问题。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让村民们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合作共赢,抱团发展
单打独斗的力量是有限的,抱团发展才能抵御市场风险。我们积极引导村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产品,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议价能力。我们还积极搭建农企对接平台,吸引龙头企业入驻,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将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实现了农企互利共赢。
回想每一次产业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我都能深刻感受到产业发展带给乡村的巨大变化。它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更带来了希望和信心,让年轻人看到了回乡创业的机遇,让老人们看到了安享晚年的美好前景。
改善村容村貌:描绘宜居宜业的“画卷”
如果说产业帮扶是乡村的“骨架”和“血液”,那么改善村容村貌就是乡村的“皮肤”和“气质”。“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村民幸福感的直接体现。在推进村容村貌改善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不竭的动力。
环境整治,告别脏乱差
过去的许多村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横流、柴草乱垛,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我们从最基础的环境卫生整治入手,组织开展了多次全村范围内的“清洁家园”行动。我们推广垃圾分类,配备垃圾桶,建立垃圾清运机制,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大力整治农村旱厕,推进“厕所革命”,修建了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并鼓励引导农户改建室内卫生厕所。
在 D 村,我们曾面对村内河道淤积严重、水体发黑发臭的问题。经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我们组织力量对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并在河岸两旁栽种了垂柳和花草。如今,D 村的河水清澈见底,鱼虾嬉戏,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也促进了村民文明习惯的养成。
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美丽乡村的基石。我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修缮拓宽了村内道路,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我们安装了路灯,点亮了村庄的夜晚,让村民夜间出行更加安全。我们还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在 E 村,我们发现许多老旧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村民对危旧房屋进行改造,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保留乡村特色。同时,我们还新建或改造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
乡风文明,塑形铸魂
村容村貌的改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乡风文明的塑造。我们通过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弘扬良好家风。我们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开展普法宣传、科普讲座,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还鼓励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激发他们爱护家园、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当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村里的花坛浇水,为村道的落叶清扫时,我深刻感受到,村容村貌的改善,已经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产业与环境的共生共荣: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
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我越发清晰地认识到,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改善绝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整体。产业的兴旺为村容村貌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而优美的村容村貌反过来又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在 F 村,我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了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生态旅游的吸引力,我们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有机肥、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同时,我们将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产品”来维护,不遗余力地进行绿化美化,将村庄打造成一个天然的“大花园”。结果是,F 村的农产品因为生态、绿色而受到市场青睐,乡村旅游也因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而吸引了大量游客。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乡村振兴模式。
每当看到村庄里产业蓬勃发展,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当看到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亭台楼阁、花草掩映,我的内心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感悟与展望:责任在肩,振兴之路永无止境
这些年的乡村振兴实践,让我对“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深入群众、倾听民声、解决民忧,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我深知,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我的感悟是: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 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定海神针”,只有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凝聚起磅礴的振兴力量。
二是激发内生动力是关键。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靠农民自己。我们要善于引导、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三是规划先行是保障。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基础,要充分考虑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
四是久久为功是态度。 乡村振兴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加油站”。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的工作人员,我将继续牢记使命、忠诚履职。我愿将我的青春和汗水,播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与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们一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产业的帮扶进行到底,将村容村貌的改善持续深化,让更多的乡村沃土生金,美景如画,共同绘就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画卷。这条路虽然充满荆棘,但每当看到乡村发生的喜人变化,听到村民发自内心的赞许,我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那里有我们共同的家园,有我们共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