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59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群默默耕耘、将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的人,他们是连接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耕文明的桥梁——乡镇农技推广员。我,便是这其中普通的一员。我的日常,是穿梭于村落与田埂之间,将书本上的知识、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成。这些年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的经历,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累积,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最深刻的体会。
初心与使命:扎根沃土的信念
我清楚地记得,刚踏入这个行业时,内心充满了对农业的敬畏与对乡村振兴的憧憬。彼时,大学课堂里学习的作物学、土壤学、植保学等知识体系,在我的脑海中构建了一幅现代农业的蓝图。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当我第一次深入田间地头,面对的不仅是五花八门的农作物,更是形态各异的农户群体。他们朴实、勤劳,但也普遍存在着信息闭塞、传统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对新事物接受度低的现实问题。
我的初心,便是要用所学知识,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让农民的汗水不再白流,让他们的辛劳能够换来更丰厚的果实。这份使命感,如同种子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指引着我一次次走进田间,一次次与农户促膝长谈。我深知,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员,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农民的贴心人、致富路上的引路者。这份工作不仅仅是“推广”,更是“服务”与“陪伴”。
挑战与磨砺:乡间小路的崎岖探索
农技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下乡之初,我遭遇了诸多挑战。首先是信任问题。许多农民祖祖辈辈沿用传统方法种植,对“专家”的建议心存疑虑。他们会问:“你一个毛头小子,懂的比我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还多?”、“以前没用这些‘洋玩意’,收成不也挺好?”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消融。
其次是沟通障碍。方言土语、专业术语的转换,都是横在我面前的难题。我必须学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地的农耕习惯和经验,将复杂的科学道理掰开揉碎讲给他们听。例如,讲解测土配方施肥时,不能直接说“氮磷钾配比”,而要用“庄稼需要吃什么肥,怎么吃最划算”来形容。
再者是具体操作中的困难。有些地方交通不便,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到达;有些农户家中缺乏现代化设备,推广先进技术时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良。烈日炎炎下在田里弯腰查看病虫害,倾盆大雨中赶赴农户家解决紧急问题,都是我的日常。这些看似艰辛的经历,却也让我对土地和农民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结。每一次成功的推广,都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让我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敬意。
方法与实践:将科技之光带入田间地头
面对这些挑战,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力求将现代农业科技的光芒,真正照亮每一寸土地、温暖每一位农户的心。
A. 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方案
我深知,农业生产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一种技术或一个品种,在甲地成功,未必在乙地适用。因此,我的首要任务是深入调研,了解当地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主要作物、病虫害特点以及农户的种植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例如,针对丘陵地区,我推广耐旱、抗病虫害的特色经济作物;针对水稻主产区,则重点推荐优质高产品种和节水灌溉技术。我根据每一户农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种植方案,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B. 示范带动,眼见为实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是农户最朴素的真理。理论宣讲固然重要,但最能说服人的,莫过于活生生的示范。我积极在村里选取有影响力的农户,建立“科技示范田”,手把手指导他们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种植管理。从良种选育、种子处理,到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再到田间管理和适时采收,全程跟踪指导。当示范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产量明显高于周边农户时,大家自然就会相信科学的力量。我记得有一年,我指导一位老农在玉米地里推广宽窄行种植和配方施肥技术,结果他的玉米不仅穗大粒饱,亩产更是提高了近 20%,这让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邻居们纷纷跑来取经。
C.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我的课堂不在教室,而在田埂上,在村头巷尾。我把复杂的农业科学知识,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图解,甚至是小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农户听。例如,讲授病虫害防治,我会把病菌比作“捣蛋鬼”,把农药比作“医生”,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我还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专题培训班,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并通过现场问答、互动交流等形式,确保农户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技术要领。我甚至学会了用当地的方言俚语来解释,这让我在农户心中的距离拉得更近。
D. 全程跟踪,问题导向
农技推广并非一锤子买卖,而是贯穿作物整个生长周期的服务。从播种前的土壤检测,到育苗期的病害预防,再到生长期水肥管理、病虫害监测,直至收获后的储藏和加工,我都会定期下田查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当农户发现作物出现黄叶、矮小等症状时,我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观察叶片、根系和土壤,判断是缺素、病害还是管理不当,并给出具体的补救措施。这种“保姆式”的服务,让农户在遇到困难时不再手足无措,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农技推广员的真诚与专业。
E. 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拓宽增收渠道
除了常规种植技术,我还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当地的新品种、新技术。这包括抗旱耐涝、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的经济作物。例如,在一些贫困地区,我引入了适应性强、收益高的特色蔬菜或水果种植,帮助农户实现多元化增收。同时,我也尝试引入一些简易的农业机械、水肥一体化设备、物联网监测系统等,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长远来看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我还积极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探索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子商务销售,帮助他们跳出单一的种植模式,拓宽致富门路。
F. 政策解读与市场引导
农技推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要关注农户的整体发展。我经常将最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收购信息、市场价格走势等传递给农户,帮助他们把握市场脉搏,作出科学的种植决策。例如,在一些农产品滞销时,我会积极联系合作社、电商平台,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避免“谷贱伤农”的情况发生。通过政策解读和市场引导,我希望能为农户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
成就与喜悦:见证希望的丰收之歌
多年的实践,让我亲眼见证了科技之光如何点亮乡村。我清晰地记得,当我指导的第一批农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感激地告诉我今年收成翻番时,我的心头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看着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生机盎然,看着农户的笑容更加灿烂,看着他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我深感这份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有一位名叫李大爷的农户,以前一直靠经验种地,产量低,收入微薄。在我反复上门讲解,并帮助他建立示范田后,他家的水稻产量逐年提高,现在不仅盖了新房,还供孩子上了大学。每当我到他家,李大爷总会热情地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多亏了你,我们家才过上了好日子!”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比任何奖状和荣誉都更能触动我的心弦。
更让我欣慰的是,许多曾经接受过我指导的农户,现在自己也成了村里的“土专家”,他们主动学习新技术,并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村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学习氛围。这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教他”的转变,正是农技推广工作最深远的意义所在——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培养出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展望与思考:新时代农技推广的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深感农技推广员的责任更加重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的农技推广,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我认为,未来的农技推广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 智能化融合: 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和智能化决策。例如,通过手机 APP 监测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警、智能灌溉等。
- 绿色化转型: 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有机种植、生物防治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 多元化服务: 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要延伸服务链条,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订单农业等,实现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服务。
- 专业化团队: 培养一批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农技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能指导生产又能引导市场。
作为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员,我将继续扎根基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的工作,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一次次下乡的足迹,一句句耐心的解答,一个个成功的示范。但正是这些点滴汇聚,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我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科学种植的理念将深入人心,农民的腰包将越来越鼓,中国农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我的体会是,这份工作给予我的远不止专业知识的运用,更是人性的磨砺与升华。在与农户的每一次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勤劳与智慧;在每一次看到丰收的喜悦中,我体会到了奉献的价值与职业的荣耀。乡镇农技推广员,是泥土深处的智慧之光,是农民心中的希望之灯。我将继续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耕耘不辍,为中国农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