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7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农技推广员,扎根在广袤的乡野之间,与泥土为伴,与农户为邻。我的工作,没有都市的喧嚣,却有着泥土的芬芳;没有高楼的林立,却能见证生命的蓬勃。每天,我穿梭于田间地头,耳畔常伴着稻浪的沙沙声、鸡犬的吠叫声,以及农户们质朴的笑声。回顾这些年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助力他们增收的历程,心中感慨万千,五味杂陈,最终都汇聚成一种沉甸甸的成就感。
扎根泥土,躬身实践:从理论到田间的桥梁
初入行时,我满怀一腔热血和书本上学来的理论知识,以为将先进技术“搬”到农田里,就能立即改变农村面貌。然而,现实却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我发现,书本上的知识是基础,但要真正解决农户的问题,必须深入田间,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作物习性,更要倾听农户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耕作习惯和顾虑。
我的日常工作,便是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骑上摩托车,奔赴不同的村落,深入一家一户的田地。查看庄稼长势、分析病虫害情况、检测土壤肥力……每一次躬身田头,每一次与农户的促膝长谈,都是一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过程。我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出者”,而是农户与科技之间的“桥梁”。我深知,只有将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现场示范,才能让农户真正理解并接受。这种扎根泥土、躬身实践的工作方式,不仅让我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赢得了农户的信任和尊重。
破除旧观念,播撒科技种:耐心与信心的建立
在推广科学种植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农户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许多农户世代相传的耕作方式,让他们对新事物抱有天然的警惕。他们习惯了“靠天吃饭”,对投入更多成本尝试新方法心存疑虑,害怕风险,甚至有人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肯定没错”。
面对这种状况,我深知急不得,更不能生硬地推行。我选择从最容易见效、风险最小的项目入手,用实际效果说话。例如,在推广新品种时,我会先选择几户思想开明、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户进行小面积试验,全程跟踪指导,确保试验成功。当他们看到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实实在在地带来了经济效益时,周围的农户自然就心动了。
有一次,我在一个村庄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一开始,农户们都摇头摆手,觉得太麻烦。我没有放弃,找到村里的老支书,详细解释技术的优势,并承诺全程免费指导。在老支书的带动下,几户农户同意尝试。我每天都去田里查看,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计算株距、行距,如何辨别病虫害。等到秋收时,这几户的玉米亩产果然比往年增加了两三百斤,而且籽粒饱满,品质也更好。看着金灿灿的玉米堆满农家院,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值得。通过这样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农户们逐渐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对科学种植充满了信心,对农技推广员也从陌生到信任,再到亲如一家。
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科学种植的智慧
农业生产千变万化,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都要求我们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我的体会是,真正的科学种植,是智慧的体现,它要求农技推广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在推广水稻种植技术时,针对灌溉条件好的区域,我重点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模式;在山地丘陵地区,则侧重于旱地水稻新品种和抗旱技术。对于蔬菜大棚,我不仅要指导农户科学控温、控湿,预防病虫害,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他们调整种植品种,实现错峰上市,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我还记得在推广果树修剪技术时,发现很多农户习惯“大剪大砍”,虽然省事,但影响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我便利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农户进行集中培训,不仅讲解修剪原理,更是在果园里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拉枝、开角、疏花、疏果”。通过修剪前后的对比,农户们亲眼看到了科学修剪带来的果实均匀、色泽饱满、口感更佳的显著变化,这让他们对精细化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和科技支撑。我努力学习并推广土壤检测、病虫害预警、无人机植保等新兴技术。通过定期对农田进行土壤检测,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施肥建议,避免了过度施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利用智能手机 APP,及时发布农情信息和技术指导,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最新的农业科技资讯。这些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从“产”到“销”,延伸服务链:助农增收的多元路径
仅仅教会农户“种得好”还不够,更要帮助他们“卖得好”,才能真正实现增收。在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农技推广员的服务范围不应止步于生产环节,而应延伸到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环节。
我积极协助农户与当地的合作社、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让农户在种植前就有了销路保障。我还鼓励农户注册农产品商标,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针对一些有条件的农户,我指导他们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半径,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一次板栗推广中,我发现村里的板栗品质很好,但缺乏统一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价格一直上不去。我便组织农户成立了板栗种植合作社,帮助他们申请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联系了城里的超市和电商平台。经过统一包装和宣传,村里的板栗很快成了“网红”产品,不仅销量大增,价格也翻了一番。农户们拿着沉甸甸的收入,笑得合不拢嘴,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推广技术,更是为农户搭建起通向富裕生活的桥梁。
感悟与展望:那份沉甸甸的成就感
这些年来的农技推广工作,让我收获了太多。最让我感到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农户们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到如今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丰收的喜悦;从曾经的收入微薄,到如今家家户户盖新房、买新车,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他们的笑容、他们的信任、他们的致富故事,是我最大的动力,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农业农村的发展永无止境,农技推广工作也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应对极端天气频发,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如何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智慧农业的红利……这些都是我未来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我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作为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员,我将继续扎根泥土,躬身实践,用我的所学所长,为乡亲们播撒科技的种子,浇灌丰收的希望。我愿用一生去丈量这片土地,去聆听农户的心声,去见证中国农业的蓬勃发展,让泥土更芬芳,让科技赋能下的乡村更美好。这份沉甸甸的成就感,将永远激励我在这条平凡而伟大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