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6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绿色海洋中,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用双脚丈量山林,用双眼洞察秋毫,用坚守铸就绿色屏障。他们是林业站的护林员,一群与山林同呼吸、共命运的“森林医生”和“绿色卫士”。我的名字叫李明,是某林业站的一名资深护林员。我的工作日,是从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林海时开始的。每日巡山,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融入我生命血液的信仰。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我每日巡山护林、防范火灾与病虫害的点滴体会。
黎明前的准备:穿戴装备与内心的觉醒
林区的生活是宁静而有序的。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我便已起身。洗漱完毕,我会在小屋内简单地检查今日的装备:望远镜、对讲机、GPS 定位仪、记录本、工兵铲、水壶和急救包,当然还有那双已磨损得有些发白的厚重登山靴。这些物件,如同我身体的延伸,陪伴我走过无数崎岖山路,度过无数寂静时光。
装备的准备只是外在,内心的觉醒同样重要。在出发前,我总会习惯性地翻阅气象预报,特别是风向、风力以及降水情况。这些数据,是判断当天森林火险等级的重要依据,也是我规划巡山路线、重点关注区域的关键参考。夏季高温干燥,风势较大时,防火便是重中之重;春季新叶萌发,万物复苏,则需警惕病虫害的早期迹象。每一次出发,我都会在心中默念一句:“今日平安,林海无恙。”这既是自我期许,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每日巡山:用脚步丈量绿色,用眼睛捕捉异常
我的巡山路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季节、天气、人为活动和历史数据动态调整。有时,我沿着蜿蜒的山脊线前行,视野开阔,便于观测远方烟雾;有时,我深入密林腹地,检查树木生长状况,排查枯枝落叶。无论路线如何,我的目标始终明确:确保森林的安全与健康。
护林之重:与火灾的无声较量
在所有防范工作中,森林防火无疑是排在首位的。火,是森林最凶猛的敌人,一旦失控,顷刻间便能吞噬数十年、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积累的生态财富。我的巡山过程,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火灾的无声较量。
首先,是“人防”。我深知,绝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因素引发。因此,在巡山过程中,我特别关注林区边缘的村落、农田以及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发现有吸烟、焚烧秸秆、野外用火等行为,我都会第一时间上前制止,并耐心进行防火知识宣传。我常说:“防患于未然,胜于亡羊补牢。”与其扑灭一场大火,不如从源头上杜绝星星之火。我的嗓子经常因为重复的劝导而沙哑,但每当看到村民们收起火源,脸上露出理解的表情,我便觉得一切都值了。
其次,是“物防”。我需要定期检查林区内的防火隔离带、蓄水池、防火通道等设施。隔离带是否被杂草覆盖?蓄水池的水量是否充足?防火通道是否畅通无阻?这些细节,都是一旦发生火灾时,能否有效控制火势、快速扑救的关键。我也随身携带工兵铲,遇到堆积过多的枯枝落叶,或是在防火重点区域,便会顺手清理一番,尽可能减少可燃物。这看似琐碎的工作,实则是在为森林生命线织补防护网。
再者,是“技防”与“心防”结合。在天气干燥、风力较大的高火险天气,我不仅会加大巡逻频次,还会使用望远镜,对林区进行 360 度无死角的瞭望。哪怕是远方一丝若隐若现的烟雾,都能立刻引起我的高度警觉。我会立即通过对讲机向林业站汇报,并迅速赶往现场确认。每一次发现异常,我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直到确认无碍,才能长舒一口气。我曾多次在萌芽状态就扑灭了火星,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灾难。那一次,我在山坳里发现一处农民烧荒留下的暗火,如果不及时处理,夜风一吹,后果不堪设想。我立刻用携带的水和沙土将其彻底扑灭,直到确定没有复燃的可能才离开。那一刻,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更坚信自己工作的价值。
病虫害防治:做森林的“健康医生”
除了火灾,病虫害也是威胁森林健康的一大隐患。它们如同无声的杀手,悄然侵蚀着树木的生命力,大面积暴发时,其破坏力甚至不亚于一场火灾。我的巡山工作,也肩负着森林“医生”的职责,对病虫害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我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扫描仪,在巡山过程中,我会仔细观察树木的每一个细节:叶片是否发黄、卷曲,是否有虫眼或不明斑点;树干上是否有蛀孔、流胶或裂纹;树枝是否出现枯萎、折断。这些都是病虫害侵袭的信号。
例如,每到春末夏初,我都会特别留意松树林。那是松毛虫活跃的季节,它们密密麻麻地啃食松针,如果不及时防治,一片松林很快就会变得枯黄一片。我会沿着松林边缘,深入林中,一旦发现松毛虫卵块、幼虫或被啃食的松针,便会立刻拍照、记录,并标记下地理坐标。我会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虫体的特征,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虫害种类和程度。
又如,近年来一种名为“薇甘菊”的入侵植物,像绿色蟒蛇一样缠绕在其他植物上,严重影响了本地植物的生长。每当发现它们的身影,我便会立即动手清除,并向上级汇报,组织统一清除行动。
对于发现的病虫害,我会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轻微的病虫害,我会尝试徒手清除,比如摘除虫卵、修剪病枝;对于范围较大或情况复杂的,我会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供详细的现场信息(如病虫害类型、发生面积、受害树种、危害程度等)。林业站会根据我的报告,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防治,比如喷洒生物农药、释放天敌、进行疫木清理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有时候,我在茂密的林下植被中,发现一株不起眼的小树出现病症,可能就是一次大面积病虫害爆发的前兆。这种预警能力,是长年累月在林中摸爬滚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才能磨炼出来的直觉。
超越日常:巡山路上的额外发现与守护
我的巡山工作远不止于火灾与病虫害的防范。我更是一名生态平衡的守护者,一名林区法律法规的执行者,以及一名大自然的观察者。
在巡山路上,我也时常会发现非法盗伐的迹象,比如新砍伐的树桩、遗留的木材边角料或可疑的运输痕迹。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会立即拍照取证,并向林业站和森林公安部门汇报,协助他们进行调查。保护森林资源,打击违法犯罪,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还关注林区内的野生动物。我曾多次在巡山时与野猪、麂子、甚至是罕见的鸟类不期而遇。我了解它们的习性,留意它们的足迹和活动区域。如果发现有捕猎陷阱或非法捕猎的行为,我同样会及时制止并上报。在我看来,森林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与森林的健康息息相关。保护好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就是保护森林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此外,我还承担着林区设施的维护工作,比如检查界碑是否清晰、路标是否损坏、宣传牌是否完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却能为进入林区的人们提供指引,增强他们的森林保护意识。
责任与孤独:护林员的内心世界
长年累月的巡山生活,磨砺了我的意志,也塑造了我的品格。这条护林之路,充满了挑战,也承载着深深的体会。
首先是 身体的考验。每天几十公里的山路,风雨无阻,寒来暑往。膝盖和脚踝的疼痛是常态,皮肤也被紫外线晒得黝黑粗糙。有时会遇到毒蛇虫蚁,有时会迷失在浓雾弥漫的山中,但这些都没有让我退缩。因为我知道,我肩负的不仅仅是双脚的重量,更是对这片绿色家园的承诺。
其次是 精神的孤独。大部分时间,我都是独自一人在山林中穿行,与我为伴的,只有风声、鸟鸣和树叶的沙沙作响。这种孤独感有时会很强烈,尤其是在节假日,看到别人合家团圆,我却依然坚守岗位时。但我也学会了享受这种孤独,它让我有更多时间与自然对话,与内心交流。我在这片森林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博大与深邃。这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也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力量。
然而,最大的体会莫过于 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每当我看到春回大地,嫩芽初绽,或是看到经历了病虫害侵袭的树木重新焕发生机,我便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满足。我的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棵健康成长的树木,每一片安然无恙的林地,都是我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这是一种无声的荣耀,一种深沉的爱。
科技的发展也在逐渐改变着护林工作。无人机巡查、红外线监控、智能预警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问题,更精准地定位隐患。然而,这些高科技设备永远无法替代护林员的双脚和眼睛,更替代不了我们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力。机器是工具,而人,才是这片森林真正的守护者和灵魂。
结语:绿色家园,你我共护
夕阳西下,我带着一身疲惫和满心的充实回到林业站。在记录本日记下今天的巡山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结果,一天的巡山工作才算真正画上句号。或许有人觉得我的工作枯燥乏味,与世隔绝,但对我而言,这片山林就是我的生命,我的舞台。
林业站护林员的每日巡山,是与时间赛跑,与火魔较量,与病虫害抗争。我们用坚实的步履,丈量着森林的广袤;用锐利的目光,洞察着潜在的威胁;用无私的奉献,守护着绿色家园的宁静与繁荣。
每一片绿叶的蓬勃,每一棵大树的挺拔,都凝聚着我们护林员的心血与汗水。我们是绿色的守护者,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让更多人了解护林员的日常,认识到森林保护的重要性。绿色家园,需要你我共同守护。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