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71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森林以其磅礴的生命力,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源泉、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宝库。然而,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王国并非高枕无忧,火灾与病虫害两大隐患时刻威胁着它的健康与安全。在林海深处,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望者,他们以山为伴,以林为家,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着绿色的希望,他们就是林业站的护林员。
我,老李,便是一名扎根林业站三十余载的护林员。我的每日工作,就是与这片山林进行最亲密的对话,细致入微地观察它的脉动,预警和防范一切可能到来的危机。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深深的情怀。我将在此分享我作为一名林业站护林员,每日巡山护林、防范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点滴体会与心路历程。
清晨,与山林的初次对白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向林间,我的新一天便开始了。我所在的林业站管辖着一片面积广阔、地形复杂的山林,涵盖了针叶林、阔叶林以及混交林等多种林型。在出发前,我总会细致检查我的“伙伴们”:一套磨得发亮的防火服、一顶防护帽、一双高帮登山鞋、一壶饮用水、简易急救包,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我的专业工具——手持 GPS 定位仪、望远镜、一把多功能开山刀、一具便携式灭火筒,以及一个随时保持畅通的对讲机。这些工具承载着我的安全和使命,缺一不可。
踏出林业站大门的那一刻,清冽的山风拂过脸颊,混杂着泥土、松针和野花的芬芳,让人瞬间心旷神怡。我深吸一口气,仿佛是在与这片山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白,感受它的呼吸,倾听它的心跳。这条即将开始的巡山之路,对我而言,早已烂熟于心,却又每一次都充满着未知与挑战。我的首要任务,便是观察昨夜或清晨林区是否有异常迹象。远处山峦的轮廓、近处树梢的摇曳、甚至是一丝不同寻常的声响,都逃不过我这双浸润在山林中的眼睛和耳朵。这初次的对白,奠定了全天巡护的基调——警惕、专注、沉着。
脚下的绿色地图:巡山路线的智慧与艰辛
我的巡山路线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张动态的“绿色地图”,根据季节、天气、人员活动以及潜在风险点进行调整。在干燥的春季和秋季,我的重点会放在林缘地带、农耕区附近以及坟墓集中区域;夏季多雨,则需关注地势低洼处是否有积水影响树木生长,或是否有暴雨冲刷导致的滑坡风险;冬季霜冻,则要留意是否有树木被压倒,以及是否有人非法入林砍伐或生火取暖。
巡山路上,最深切的体会便是“路在脚下,也在心中”。这片山林中的小径,有些是人为开辟的防火道,有些则是动物们世代相传的兽道。更多的时候,根本没有路,我需要用开山刀劈开荆棘,攀爬陡峭的山坡,趟过冰冷的溪流。每一步都考验着我的体力和意志。崎岖不平的山路、湿滑的青苔、潜在的蛇虫鼠蚁,都是我日常需要面对的挑战。然而,我从不抱怨,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这片绿色家园筑起一道无形的屏障。
在巡山过程中,我的眼睛就像一部扫描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我会仔细观察林木的生长状况,查看是否有枯枝落叶堆积过厚,形成火灾隐患;会留意是否有村民或游客留下的火源,哪怕是一点烟头;会检查防火隔离带是否保持畅通,瞭望塔是否正常运转;更重要的是,我会记录下每一处异常,无论是新出现的盗伐痕迹,还是正在萌芽的病虫害迹象。我的 GPS 定位仪能帮助我精确标记这些地点,为后续的处置提供依据。这不仅仅是行走的艺术,更是一种精密的侦察与记录。
火,山林之大敌:防火巡查的千钧一发
在我的护林生涯中,森林火灾无疑是最大的威胁。它瞬息万变,破坏力惊人,一旦发生,将吞噬数十载乃至上百载的林木,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因此,防火巡查是我每日巡山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让我感到责任重大、如履薄冰的部分。
我对火的防范,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在巡山途中,我最关注的就是人为火源。无论是田间地头的焚烧秸秆,还是游客在林区野炊留下的火种,甚至是村民上坟烧纸产生的火星,都有可能成为点燃整个森林的导火索。我曾亲眼目睹过,一个未熄灭的烟头,在干燥的松针地上,是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迅速蔓延成一片火海。那种看着绿色生命在烈焰中挣扎的无力感,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更坚定了我的防火决心。
每当我发现有火源隐患,我都会立即上前制止,并进行耐心细致的防火宣传教育。对那些不理解甚至不配合的村民,我需要反复解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森林防火不仅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他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有一次,我发现一位老乡在林边烧荒,火势已开始蔓延。我立即冲上前去,一边用随身携带的灭火筒扑打,一边劝说老乡。最终,在我的努力和老乡的配合下,火势被成功控制住,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火。事后,老乡握着我的手,感激涕零,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值得。
除了人为火源,自然因素也需警惕。雷击、高温自燃,虽然发生几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同样不堪设想。因此,我也会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是在雷雨天气后,会特别巡查雷击高发区域。我也深知,森林防火是“防”重于“救”。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时松懈。这份警惕和预判,是多年来在山林中摸爬滚打,从无数经验教训中沉淀下来的。每一次成功的防范,都是对这片绿色屏障的无声守护,也是对我内心深处那份绿色誓言的坚守。
无声的入侵者:病虫害防治的细腻与专业
除了显而易见的火灾,病虫害是另一种无声无息却同样具有毁灭性的威胁。它们就像潜伏在林间的隐形杀手,一旦爆发,可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侵蚀林木,造成生长停滞、树木枯死,甚至改变整个林区生态结构。相比于火灾的迅猛,病虫害的危害更具长期性和隐蔽性,对护林员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巡山时,我不仅要看“表象”,更要深入观察林木的“健康状况”。我的视线会停留在树叶上,寻找是否有不正常的黄斑、穿孔、卷曲或脱落;我会检查树干,看是否有树皮开裂、流胶、虫洞或菌类附着;我还会拨开地面的枯枝落叶,看看是否有幼虫、虫卵或病菌孢子的痕迹。对于一些典型的病虫害,比如松毛虫、天牛、白粉病、松材线虫病等,我早已熟记它们的危害特征和发生规律。
早期预警和及时干预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我记得有一次,在巡查一片马尾松林时,我发现几棵松树的针叶颜色有些暗淡,并且在枝条连接处有细微的褐色颗粒。凭借多年的经验,我判断这可能是松毛虫的初期迹象。我立刻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果然在树皮缝隙中发现了刚孵化的幼虫。我随即用对讲机向林业站汇报,并详细标记了感染区域。站里很快派出了技术人员,结合我的初步判断,进行了更专业的勘查和取样。由于发现及时,我们迅速采取了生物防治措施,投放了松毛虫的寄生蜂,有效控制了虫情,避免了一场可能蔓延整个林区的灾害。
这种“望闻问切”式的巡查,要求护林员不仅要有体力,更要有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病虫害识别能力。我们还需掌握一些简单的病虫害普查方法,比如设置诱捕器、采集病虫样本,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林业站也引进了无人机航拍、红外线监测等高科技手段,但这些都不能替代护林员深入林地、进行近距离细致观察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我深知,每一棵病树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疫情源头,而我手中的望远镜和放大镜,就是揭示这些“无声入侵者”的利器。守护森林的健康,就像守护孩子的成长,需要细腻的关怀和专业的判断。
日落西山:一份沉甸甸的绿色责任
当夕阳的余晖将山林镀上一层金边,一天的巡山工作也接近尾声。我的双腿虽然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充实与安宁。回到林业站,我需要将一天的巡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巡山路线、发现的异常点(无论是火灾隐患还是病虫害迹象)、处理结果以及需要上报的问题。这些数据不仅是工作的总结,更是未来决策的重要依据。
这份工作,让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亲身参与了从幼苗栽种到成林管护的全过程,见证了这片山林从光秃到葱郁,从脆弱到强健的变迁。护林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看守,更是参与生态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我们每一次对火源的消除,每一次对病虫害的预警,都是在为这片森林争取更多生长的机会,为地球积累更多的绿色财富。我的“体会”是,这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护林员对大自然的深情回馈。
回顾我多年的护林生涯,虽然清贫寂寞,与外界的繁华喧嚣格格不入,但我从未后悔。这片山林,早已不是简单的劳动场所,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朋友,我的家。我能感受到它的喜怒哀乐,也能预判它的风云变幻。它教会了我坚韧不拔,教会了我细致入微,更教会了我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守护。每当看到游客们在林间享受自然之美,看到鸟儿在枝头欢唱,看到清澈的溪水流淌,我便会由衷地感到骄傲。
结语
林业站护林员的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我们是绿色屏障下的坚守者,是生态安全的守护者。每日的巡山护林,不仅是对火灾和病虫害的防范,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责任的践行。这份工作可能不为外人所知,但我们深知其重要性。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行走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用我的双脚丈量责任,用我的双眼洞察危机,用我的心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愿社会各界能给予护林员更多关注与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片森林都能永葆生机,让绿色成为我们永恒的底色。我的心路,永远与这片山林同在,我的绿色誓言,永远在这片林海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