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01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无垠的绿色海洋中,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的足迹丈量着山林,他们的目光洞察着细微。他们就是林业站的护林员。这份职业,不仅仅是简单的巡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坚守,对自然的敬畏。我作为一名深耕林海多年的护林员,深知这片土地的价值,也深谙火灾与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的威胁。日复一日的巡山,我积累的不仅仅是体力上的磨砺,更是对森林生态系统深刻的理解和对防灾减害的独特体会。
黎明即起:护林员的一天从足下开始
天刚蒙蒙亮,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我的护林生涯就已经拉开帷幕。穿上厚重的巡山服,带上望远镜、GPS、砍刀和对讲机,我便一头扎进了熟悉的山林。清晨的露珠打湿裤脚,晨雾缭绕在山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芬芳,这是我一天中最享受也最警觉的时刻。
每天的巡山路线并非一成不变。我会根据天气、季节、近期的人员活动以及上一轮巡查发现的问题,灵活调整巡护重点。夏季暴雨过后,山体滑坡的风险增加,我会格外留意潜在的地质灾害点;秋季天干物燥,我会将重点放在林区边缘、旅游景点和农田交界处,那里是火源最容易出现的地方;冬季寒风凛冽,则需关注是否有偷伐盗猎的迹象。我的眼睛就像是安装了高性能的“扫描仪”,总在搜寻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异常的烟雾、倒伏的树木、被破坏的植被、甚至是不合时宜的脚印。这些都是森林向我发出的无声信号。
长时间的行走,让我的双腿变得无比坚韧,也让我的心与这片山林紧密相连。每一棵树、每一片叶,甚至每一块石头,对我而言都像老朋友一般。我能从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中听出异样,能从鸟儿的鸣叫频率中感受到森林的平静与不安。这种对大自然的直觉和第六感,是书本上学不来的,是只有在日复一日的沉浸中才能培养出来的。
防患未然:火灾防控的“火眼金睛”
在所有对森林的威胁中,森林火灾无疑是最具破坏性和最紧迫的。它来势汹汹,一旦蔓延,便是绿色家园的炼狱。作为护林员,防范火灾是我的首要职责,也是最让我绷紧神经的工作。
我的“火眼金睛”首先用于识别人为火源。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以及林区周边农户的春耕、秋收时节,是火灾高发期。我会在这些关键节点加密巡护,向村民宣传防火知识,劝导他们改变烧荒、焚烧秸秆的习惯,推广安全用火方式。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巡山时,发现远处有缕缕青烟升起。凭着多年经验,我判断那不是正常的炊烟。我立即加快脚步,穿越崎岖的山路赶过去,发现是一位老农在自家地头焚烧杂草,火苗正借着风势向林缘蔓延。我迅速冲上前去,用带来的水和随身携带的灭火工具将火扑灭,并向老人详细讲解了森林火灾的危害性。老农看着被扑灭的火苗,听着我的耐心劝导,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愧疚。那一刻,我深感防火宣传的重要性,也为自己及时制止了一场潜在的灾难而感到欣慰。
除了人为火源,我还要密切关注森林本身的“燃点”。枯枝落叶层的厚度、林下杂草的茂密程度、树木的含水量,这些都是评估火灾风险的重要指标。我会在巡护中清理林道两旁的易燃物,修剪过密的灌木,为防火隔离带的建设提供建议。夏季雷雨频繁,雷击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会特别留意雷击过后是否有焦糊味或烟雾升腾。
最让我感到压力的,莫过于干燥多风的季节。那时,整个森林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点火星都可能引发滔天大火。每当此时,我夜不能寐,心中时刻牵挂着那片绿色的希望。听到远处的警报声,心脏都会猛地一缩。正是这种高压下的坚守,让我对“防患未然”有了最深刻的理解:火灾的发生往往在一瞬之间,而预防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警惕。
细致入微: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医生”
如果说森林火灾是急性病,那么病虫害就是慢性病,它们像无形的杀手,一点点蚕食着森林的健康。相较于火灾的声势浩大,病虫害防治则更考验护林员的细致、耐心和专业知识,我们更像是森林的“生态医生”。
日常巡护中,我会仔细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叶片是否有卷曲、枯黄、穿孔的现象?树皮是否有异样的斑点、裂缝或流胶?树干上是否有虫孔、排泄物或奇怪的菌类生长?这些都是病虫害侵袭的早期信号。例如,松毛虫侵袭会导致松针被啃食殆尽,远看就像“火烧”过一样;松材线虫病则会使松树迅速枯萎,是毁灭性的灾害;而各种叶斑病、腐烂病则会削弱树木的抵抗力,使其更容易受到其他病虫的侵害。
为了更好地识别这些病虫害,我自学了许多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知识,通过对照图谱,结合实地观察,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判断方法。遇到可疑情况,我会采集样本,拍照记录,然后第一时间上报林业站。这不是简单的汇报,而是希望能引起专家关注,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比如生物防治、物理诱捕、喷洒低毒农药等,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深知,病虫害防治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监测和持续的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一种病虫害的爆发,往往是生态失衡的信号。因此,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消灭病虫,更重要的是维护森林生态的平衡与健康。这让我体会到,护林员的职责不仅仅是“守”,更是“养”,养护森林的生机,让它自我修复,长久繁荣。
智慧与汗水:技术赋能与经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技也逐渐融入了护林工作。GPS 定位系统帮助我们精准记录巡护轨迹和发现点;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片林区进行空中巡视,弥补了人工巡查的盲区和不足;红外热成像仪则能在夜间或浓雾中探测到火源。这些先进技术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然而,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完全取代人的经验和判断。设备可以拍下画面,但无法判断画面背后的生态意义;它可以测量数据,但无法感受森林深处的气息。我的经验告诉我,有些火源的痕迹藏匿于密林深处,只有常年行走林间的人才能发现;有些病虫害的早期症状,只有经过无数次实地观察才能准确辨别。这种“人机结合”的工作模式,让我对护林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科技是工具,经验是灵魂。
同时,我还肩负着传承经验的责任。我乐于将自己的护林心得、识林本领传授给年轻的护林员们,教他们如何辨别树种、识别病虫害、判断火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森林的热爱和责任感。因为我知道,未来的绿色家园,需要一代代护林人薪火相传、不懈守护。
寂寞与坚守:护林员的情怀与使命
护林员的工作是清苦的,也是寂寞的。大多数时候,我的巡山之旅只有我与大山为伴。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网络的纷扰,只有风声、鸟鸣和自己的脚步声。然而,也正是在这份寂寞中,我找到了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我见证了小动物们在林间嬉戏,目睹了季节更迭中森林的斑斓色彩,感受到了大自然磅礴的生命力。
这份寂寞,也淬炼了我的内心,让我更加坚韧。每当我看到一棵棵树木茁壮成长,一片片林海郁郁葱葱,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我知道,我的每一滴汗水,都融入了这片绿色的希望;我的每一次坚守,都为这片家园增添了一份安宁。我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无声承诺。
结语:绿色家园的守护者
林业站护林员的工作,平凡而又伟大。我们是绿色家园的守护者,用双脚丈量着责任,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火灾与病虫害的防范,是这场守护战役中永恒的主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颗对森林无比热爱的心。
我的体会告诉我,护林员的工作,是与时间赛跑,与危险搏斗,更是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深知,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愿更多人能关注和支持护林员群体,共同为我们的绿色家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