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50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一批批心怀热忱的奋斗者投身其中,我便是这其中一员——一名奋战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位的工作人员。从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那一刻起,我的工作便与泥土的芬芳、乡亲们的期盼紧密相连。两年多来,我亲历了乡村由内而外的蜕变,见证了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长,也目睹了村容村貌从杂乱无章到整洁美丽的蝶变。这些经历,不仅仅是工作的日常,更是深入骨髓的感悟,沉淀为我心中对乡村振兴最深沉的理解与热爱。
扎根沃土,理解振兴的深层逻辑
初到乡村振兴岗,我怀揣着一腔热血,却也带着些许理想主义的憧憬。我以为,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和政策,乡村便能迅速焕发生机。然而,真正沉入基层,我才发现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输血”,而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真正地“扎根沃土”,去理解乡村发展的深层逻辑。
我的第一项任务,便是走村入户,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面临的困境。我记得第一次走进一个偏远山村,看到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以及村民们眼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的心被深深触动。那时,我明白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改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
我开始学习如何放下“官架子”,融入村民的生活。与他们一同在田埂上劳作,在农家小院里拉家常,听他们讲述祖辈的故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这些点滴积累,我逐渐对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发现,有的村庄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有的村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特色农产品;还有的村庄保留着传统手工艺,可以挖掘文化产业。这些都为后续的产业帮扶和村容改善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感悟最深的是,乡村振兴绝不能搞“一刀切”。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性,必须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发展方案。这要求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不仅要有宏观的政策视野,更要有微观的洞察能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那时起,我便将自己定位为乡村发展的“调研员”和“服务员”,而非简单的“执行者”。
产业帮扶:点燃乡村发展的“引擎”
“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这是我在工作中最深刻的体会之一。贫困村的脱贫攻坚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是提升乡村“造血功能”的关键。作为乡村振兴岗的一员,我将产业帮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识别优势,精准定位。 我所在区域的村庄各具特色。例如,A 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梯田景观和富硒土壤,但农产品缺乏品牌,销售渠道单一。我与团队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引导其发展富硒稻米和梯田观光旅游。我们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规范化种植,并注册了“梯田富硒米”地理标志商标。同时,组织村民对闲置民居进行改造,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将“看风景”变为“住下来、消费起来”。
创新模式,多元发展。 在产业帮扶中,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 B 村,我们推广“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引进了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合作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提供技术指导,并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确保农户的收益。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生产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也提升了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互联网 + 农业”,帮助村民开设网店、直播带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技术赋能,提升价值。 过去,许多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停留在传统阶段,效率低、附加值不高。我们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例如,在 C 村,我们引进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也改善了农产品品质,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我们还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包括农产品加工、电商运营、乡村旅游服务等,让村民掌握新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挑战与突破。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市场波动、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我记得在推广一项新的经济作物时,由于市场行情波动,一些村民信心动摇。我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分析市场前景,协调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并承诺若遇不可抗力,村集体将承担部分风险。最终,村民们看到了我们的决心和努力,重新燃起了希望。正是这些挑战,磨砺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产业帮扶,我看到了乡村经济的蓬勃生机。曾几何时,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村里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如今,随着产业兴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他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看着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我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份感悟,是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宝贵的财富。
改善村容村貌:绘制美丽乡村的画卷
如果说产业帮扶是乡村的“骨架”,那么村容村貌的改善,则是为乡村“穿上美丽的衣裳”,让其焕发由内而外的魅力。我深知,一个整洁、优美、富有特色的乡村环境,不仅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也是吸引人才、发展产业的重要基础。
环境整治,由表及里。 刚开始,最棘手的问题是农村环境的脏乱差。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横流、旱厕遍地是普遍现象。我们从最基础的工作入手,开展“厕所革命”,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行垃圾分类和集中清运,配备垃圾桶,建立保洁队伍;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变“一沟污水”的局面。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品质。
在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改变村民长期的生活习惯。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劝导一位老大爷不要随意倾倒垃圾,我连续去了他家好几天,耐心解释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并带着他一起清理家门口的垃圾。最终,老大爷被我的诚意打动,成为了村里环境整治的积极分子。这些小小的成功,汇聚成改变乡村面貌的强大力量。
同时,我们还着力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修缮破损道路,安装路灯,栽种花草树木,将村庄的边角地、荒废地变为小花园、小广场。在规划设计中,我们注重保留乡村的田园风光,避免过度硬化和城市化,让村庄充满自然的野趣和生机。
文化传承,留住乡愁。 乡村的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善村容村貌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在 D 村,有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但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风险。我们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邀请古建筑修复专家,对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并将其开发为文化体验区,讲述村庄的历史故事。
我们还鼓励村民挖掘整理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对“乡愁”的坚守和传承,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其本色,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了独特魅力。
长效机制,共同维护。 环境整治并非一劳永逸。为了确保村容村貌的持续改善,我们与村委会共同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清洁日活动。通过“红黑榜”评比、积分奖励等方式,激励村民积极参与。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共同维护自己的美丽家园。
当看到昔日杂乱的小村庄,如今变得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村民们在整洁的广场上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我内心充满了由衷的感动。这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村民精神面貌的提升,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发展,是人民的幸福。
协同发力,构建乡村振兴的生态圈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作为农业农村局的乡村振兴岗人员,我的工作不仅是具体项目的推动者,更是各项资源和力量的协调者。
部门联动与资源整合。 我积极与发改、财政、交通、水利、文旅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例如,在修建乡村公路时,需要交通部门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要文旅部门的规划和宣传支持。通过跨部门协作,我们成功地整合了各类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 了解并用好国家和地方的乡村振兴政策,是我们的重要职责。我认真学习各项政策文件,帮助村集体和农户申请项目资金、贷款贴息、农业保险等。我清楚地记得,在帮助一个养殖合作社申请贴息贷款时,我多次往返银行和合作社之间,协助他们准备材料,最终帮助他们获得了急需的资金,扩大了养殖规模。
村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我始终坚信,乡村振兴的成功,关键在于激发村民的主体作用。我们通过村民大会、议事会等形式,让村民全程参与到产业发展和村庄规划的讨论中来,倾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在村庄建设中,鼓励村民投工投劳,让他们成为家园建设的亲历者和主人翁。例如,在 E 村建设文化墙时,我们邀请村民画师绘制具有本地特色的图画,让村民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从而更爱护公共设施。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我积极配合村党支部的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奋斗。在一些重点难点工作中,村党支部书记的魄力和党员干部的担当,往往是推动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力量。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与自下而上的群众力量的有机结合,才使得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力。
感悟与展望:振兴之路,步履不停
两年多的乡村振兴工作,是一段沉甸甸的生命历程,给予了我无数宝贵的感悟。
最深刻的感悟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所有的工作,无论产业发展还是村容改善,最终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当我们的工作真正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时,他们便会从心底里支持我们、信任我们,与我们同心同德,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其次是“久久为功,功在不舍”。 乡村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力的过程。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感到疲惫,但只要坚守初心、保持耐心、持续努力,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再次是“学习永无止境”。 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是多元复杂的,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农业、懂农村,还要懂经济、懂管理、懂政策、懂文化。我们必须保持谦逊,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乡村振兴的道路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虽然我们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防止返贫的压力依然存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仍需深耕,人才流失问题有待缓解,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也任重道远。
展望未来,我深信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将继续扎根基层,与乡亲们一道,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这片希望的田野。我期待看到更多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带着梦想返乡创业,更多的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地。我的感悟,将化作前行的动力,让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初心不改。
乡村振兴,是一场伟大的征程,我何其有幸,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这份工作,让我深刻理解了国家战略的宏伟,也真切感受到了基层实践的温度。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为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