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23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响彻云霄。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有一群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身影,他们就是乡镇农技推广员。他们行走于田间地头,穿梭于村落农家,将实验室里的先进成果,转化成农户手中的丰收希望。作为一名亲身参与其中的乡镇农技推广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也为每一次成功指导、每一次农户增收而由衷喜悦。这些年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助力他们增产增收的经历与体会,汇聚成了我人生中最宝贵也最有意义的篇章。
走近“三农”:乡镇农技推广员的初心与使命
我的工作,是连接科技与农业的桥梁,是把脉土地、服务农户的使者。用最朴实的话来说,就是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种植理念,带到乡村,手把手教给农民。从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从测土配方施肥的精准应用,到水肥一体化的高效管理;从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操作,到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策略指导,这些都是我的职责所在。
我深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农民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在许多偏远乡镇,传统的种植习惯根深蒂固,科学种植意识相对薄弱。一些农户对产量提升缺乏科学指导,对市场风险缺乏预判,导致投入高、产出低,甚至因病虫害爆发、自然灾害侵袭而血本无归。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农技推广员的使命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技术,更是要帮助农户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提升他们的生产技能和风险应对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增产增收。这份初心,支撑着我在泥泞的田埂上、烈日炎炎的温室里,一次次耐心地讲解、示范,只为看到农民脸上满足的笑容,和土地上丰收的景象。
田间地头的挑战:信任的建立与知识的传导
下乡指导农户,并非一帆风顺。初到一些村庄时,我常常遇到“冷板凳”。很多老一辈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对“专家”带来的新方法、新种子,总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法则,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没错”,对于改变现有种植模式充满了顾虑,担心投入打了水漂,甚至觉得我们这些年轻人是“纸上谈兵”。
信任,是农技推广的第一道坎。我深知,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首先要让他们接受我们这个人。我选择放下架子,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哪里有病虫害,我就第一时间赶到,蹲在田垄边,和农户一起观察作物,分析病情,给出初步诊断。哪里需要测土,我就带上工具,徒步跋涉到他们的地里,亲手取土样。遇到农户不理解的地方,我便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一遍遍地耐心解释。比如,解释测土配方施肥时,我会打比方说:“这就像咱们人看病,得先抽血化验,才知道缺啥补啥,不能瞎吃药,地也一样,得知道它缺啥元素,才能精准施肥,不浪费钱,还能长得更好。”
除了信任,知识的传导也面临挑战。农业科学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如何将深奥的理论,转化成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实践操作,是我在工作中不断摸索的重点。为此,我尝试了多种方式:
- 现场示范教学: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村里的试验田或示范基地,我手把手教农户如何正确嫁接、如何配药喷洒、如何修剪枝条。看着活生生的例子,听着边做边讲的讲解,农户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 我将关键技术要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单页、小册子,用大白话和当地语言进行说明,让农户随时可以查阅。
- 利用新媒体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创建了微信群,定期发布种植技术小贴士、病虫害预警信息,并在线解答农户的疑问。遇到问题,农户可以直接拍照发到群里,我能迅速给出建议。
- 组织田间学校和培训班: 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农户到先进示范基地参观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种植的兴趣。
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赢得了农户的信任和认可。他们不再把我当作“外来人”,而是亲切地称呼我为“小老师”、“贴心人”。每当看到农户主动来咨询技术,或者在田间地头按照我的指导进行操作时,我内心都充满了成就感。
科学种植的实践:从“产量困境”到“品质飞跃”
我的推广工作,覆盖了乡镇内多种主要作物,包括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等。每一次推广,都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检验,一次与农户共同探索增收之路的旅程。
我印象最深刻的案例之一,是指导某村种植户转型发展特色农业。这个村子多年来一直种植传统水稻,亩产和收益都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测土,我发现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非常适合种植富硒水稻。于是,我向村里建议引进高产优质的富硒水稻品种,并全程提供科学种植技术指导。
起初,很多农户犹豫不决,担心新品种的适应性和市场销路。我主动协调,联系了农业合作社,承诺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回收保障。同时,我在村里选择了几户有积极性的农户作为试验田,进行小规模示范种植。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我都亲力亲为,每天下田查看生长情况,记录数据,及时调整方案。
在我的指导下,试验田的富硒水稻长势喜人,不仅产量高于传统水稻,而且经过检测,富硒含量也达到了国家标准。秋收时节,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更重要的是,由于富硒大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市场认可度,每斤大米的售价比普通大米高出一倍以上。这几户试验田的农户,当年就尝到了科学种植带来的甜头,户均增收数千元。
看到示范效果,其他观望的农户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在后续的推广中,我又引入了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大米品质。通过引导农户注册地理标志,打造“富硒大米”品牌,他们的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从单一的“产量困境”到实现“品质飞跃”,这个村子的农户们不仅增加了收入,更看到了科学种植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的热情。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指导果农进行果树修剪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当地的果树种植历史悠久,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果园普遍存在产量低、果品差、病虫害严重的问题。很多果农习惯了“粗放式”管理,导致树势衰弱,果实大小不均。我带领团队,深入果园,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树龄的果树,制定了详细的修剪方案。我拿着剪刀,亲自示范如何“开膛破肚”、如何疏枝、如何短截,目的就是优化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率。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我推广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例如,引导农户安装杀虫灯、悬挂黄板、使用生物农药等。通过一季的努力,果园的果实品质显著提升,色泽更鲜亮,甜度更高,病虫果率大大降低。由于果品优质,市场价格也随之提高,果农的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一位曾经对“科学修剪”嗤之以鼻的老果农,在看到自家果园的变化后,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小伙子,以前是我们老顽固,不相信你的,现在算是服了!你这技术,真金白银啊!”
个人成长与未来展望: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定脚步
这些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不仅帮助了农户,也让我个人得到了极大的成长。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观念的人沟通交流,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如何面对挫折并坚持不懈。每一次农户的感谢,每一次成功的丰收,都让我对这份职业充满了敬畏与热爱。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技术推广的责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土地、传承文明与希望的使命。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的技术、新的挑战也会不断涌现。作为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员,我将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紧跟农业科技前沿,掌握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能力,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户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农业技术服务。
我将继续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深耕基层,与农户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双脚丈量土地的温度,用双手感受泥土的芬芳。我将努力成为农户最信赖的“田间医生”和“致富导师”,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户,让“科学种植助农增收”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图景。我坚信,通过我们农技推广员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中国的农业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乡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