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4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数字洪流与全球化浪潮交织的今天,我们常常为新奇而驻足,却也时常回望那份根植于血脉深处的文化记忆。作为一名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的日常,便是与这些古老而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伴。这份工作,远不止于整理档案或策划活动,它更是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守望,以及一场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创新实践。我的体会,便是从最初的理论认知,到深入田野的躬身实践,再到策划活化活动的每一次心跳与呼吸。
非遗的初见与入职洗礼: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我的非遗保护之路,始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大学课堂上,非遗是教材中那些深奥的定义、冗长的名录和遥远的传说。我曾以为,非遗保护或许是沉闷的学术研究,是严谨的分类编目。然而,当我真正踏入文化馆非遗保护这个岗位,我才发现,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生生不息的活态文化,是浸润在民间、流淌于生活中的艺术与智慧。
入职初期,我被海量的资料和复杂的非遗门类所震撼。从民间文学到传统音乐,从传统舞蹈到传统戏剧,从曲艺到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从传统美术到传统技艺,再到传统医药和民俗——每一个类别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宝藏。我的首要任务,便是熟悉这些“宝藏”的特性、分布及其濒危状况。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研读保护政策,了解本地区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
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是充满挑战的。书本上的“传承人”,在现实中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他们或已年迈,或隐于市井,或默默坚守。非遗项目也并非僵硬的条目,而是包含着复杂技艺、口传心授的知识体系。我的工作,从一开始就要求我走出办公室,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去触摸那些在岁月里打磨出的真实。这份“洗礼”,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首先是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和一份躬身入局的行动力。它不仅仅是保护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保护一种生活方式,一份民族记忆,以及维系这些文化存在的群体。
深度挖掘:走入田野,对话传承人
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无疑是“挖掘”。这里的“挖掘”并非考古式的挖掘遗迹,而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发现、记录、整理那些尚未被充分认知、濒临失传或亟需抢救的非遗项目。这无疑是我工作中最具挑战性也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记得第一次跟随前辈去一个偏远山村,寻访一位据说精通古法造纸技艺的老匠人。山路崎岖,颠簸数小时才抵达。老匠人名叫李师傅,年逾八旬,一生与纸为伍。他最初对我们的到来抱有警惕和不解,认为自己的手艺不过是“粗活”,不值得大费周章。我们耐心地向他解释非遗保护的意义,讲述他所掌握的技艺是多么宝贵。我们不是为了研究他,而是为了留住这份祖先传下来的智慧。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们和李师傅同吃同住,亲眼目睹他从砍伐竹料、浸泡沤烂、舂捣成浆、抄纸沥水,到晾晒成型,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独特的经验和智慧。李师傅在讲述时,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对技艺的骄傲和对传统的坚守。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根据天气湿度调整配方,如何通过手感判断纸浆的浓度,以及如何在抄纸时均匀用力以保证纸张的厚度。这些口传心授的“绝活”,是任何书本都无法记载的。
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一切详细记录下来: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每一个动作,用录音笔捕捉他讲述的每一个细节,用文字描述他表情的细微变化和环境的真实氛围。更重要的是,我们与李师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链接。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他的倾听者和理解者。通过这样的深度对话,我不仅获得了第一手的非遗资料,更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那种超越时空的连接。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的挖掘,不仅仅是技艺的记录,更是生命的记录。每一个传承人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他们的故事、情感和记忆,都是非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入田野,意味着要放下身段,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用真诚去打动传承人,用耐心去等待信任的建立。有时,一个眼神、一次点头,就能传递出千言万语,打开尘封已久的心扉。
活化传承:让非遗“动”起来、“潮”起来
仅仅挖掘和记录,并非非遗保护的终极目的。非遗之所以“活”,在于其能够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获得新的生命力。因此,“活化传承”便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的目标,是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够“动”起来,甚至“潮”起来,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
我们尝试了多种活化路径。首先是 教育普及。我们定期举办非遗专题讲座,邀请传承人现场授课,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体验。与本地学校合作,将非遗课堂引入校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通过动手实践(如泥塑、剪纸、木版年画体验),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记得有一次,在端午节前夕,我们组织了一场包粽子和制作香囊的非遗体验活动。孩子们兴奋地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将粽叶、糯米、丝线和艾草变成一个个充满节日气氛的作品。他们的笑容和专注,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其次是 文创开发。我们鼓励和协助传承人,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例如,我们将当地特有的“蓝印花布”纹样提取出来,设计成时尚的帆布包、手机壳、丝巾等。将传统剪纸图案应用到 T 恤、笔记本上。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拓宽了传承人的收入渠道,更重要的是,让非遗以一种更亲近、更实用的方式进入了大众生活,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的时尚单品。当然,在文创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确保文创产品在商业化的同时,不失去非遗的原真性,不歪曲其文化内涵。
再者,我们积极拥抱 新媒体传播。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平台,我们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非遗故事,展示非遗技艺。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成为“网红”,在直播间展示传统手艺,与网友互动。例如,一位传统面塑艺人通过直播展示他巧夺天工的捏塑过程,吸引了大量粉丝围观,甚至在线下单定制。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让非遗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触达受众,尤其是让非遗在年轻群体中找到了新的知音。
活化传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它要求我们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变化,用创新的方法去激活传统。我们不仅要守住非遗的根,更要让它长出新时代的枝叶。
精心组织活动:搭建传承与体验的桥梁
组织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是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常规工作,也是我们搭建传承与体验桥梁的重要手段。每一次活动的策划与执行,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智慧。
我们每年都会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如“非遗购物节”、“非遗进万家”、“非遗大讲堂”等。活动的类型多样,包括:
- 非遗展览展示: 我们会精心布展,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立体呈现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例如,为了展示某项传统木雕技艺,我们会从木料选择、工具制作、雕刻手法、作品欣赏等多个维度进行呈现,并邀请传承人现场示范,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其精妙。
- 非遗体验工作坊: 这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活动之一。我们开设了剪纸、扎染、陶艺、香包制作、古琴雅集等多种体验课程,让参与者亲手制作,感受非遗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非遗的兴趣和认同感。
- 非遗节庆展演: 我们积极将非遗项目融入本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中,如春节庙会、元宵灯会、中秋游园等。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传统歌舞、戏曲、曲艺的演出,以及各种民俗表演,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让非遗在特定的情境中焕发勃勃生机。
- 非遗研讨交流: 我们也会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传承人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和各级传承人共同探讨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分享经验,展望未来。这有助于提升非遗保护的专业水平,也为传承人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在活动策划过程中,我们注重细节,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从前期的需求调研、方案设计、预算申请,到中期的宣传推广、场地布置、人员协调,再到后期的效果评估、资料整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我们深知,每一次成功的活动,都是一次非遗文化的精彩呈现,都是一次公众与传统文化的美好邂逅。它不仅增加了非遗的可见度,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例如,我们曾策划过一场“寻味非遗”美食体验活动,邀请多位传统小吃传承人现场制作和教授技艺,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传承人的手艺和美食的魅力,让人们流连忘返,对传统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挑战与反思:守护之路上的成长印记
非遗保护之路并非坦途,充满着各种挑战。在我的工作经历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首先是 资金短缺与资源限制。非遗保护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的工作,而文化馆的预算往往有限。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如何争取更广泛的政府和企业支持,是我们面临的长期课题。
其次是 传承人老龄化与技艺失传风险。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他们的身体状况和记忆力都在衰退。一些独门技艺如果无法及时有效传承给下一代,便面临着彻底消亡的危险。如何吸引年轻人愿意学习、从事非遗技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他们看到从事非遗的价值和前景。
再次是 商业化与原真性保护的平衡。在推动非遗活化和文创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损害非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使其过度商业化、庸俗化,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难题。我们必须像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地拿捏分寸。
最后,公众认知度不足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我们做了大量推广工作,但仍有部分公众对非遗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如何持续有效地提升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让非遗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面对这些挑战,我也不断进行反思和成长。我学会了耐心和细致,因为非遗保护容不得半点浮躁;我学会了沟通和协调,因为非遗保护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我学会了创新和变通,因为非遗保护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核心精神和技艺要保持原真性,但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则可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
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对文化根脉的深刻理解。每当看到一项濒危的非遗项目获得新生,每当看到孩子们在非遗体验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每当看到传承人因受到尊重而焕发活力,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无比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结语:守护与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在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这段旅程,是一场充满挑战、也充满惊喜的文化之旅。我见证了非遗的脆弱,也感受到了它的顽强;我体会到守护的艰辛,也体验到传承的喜悦。非遗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精神,是维系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纽带。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与我的同事们一道,深入挖掘更多濒危的非遗项目,为它们建立完善的档案,为它们的传承提供更多支持。我们将持续创新活化路径,让非遗以更鲜活、更时尚、更亲民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的魅力,从而自发地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非遗之美,在于其生生不息;非遗保护之责,在于吾辈薪火相传。这份责任,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无上的光荣。我深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那些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永续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