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3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无垠的绿色海洋中,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以山为家,与林为伴,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脊和密林深处。他们就是林业站护林员。我的名字,或许不为外人所知,但我的足迹却遍布了这片我所守护的每一寸土地。作为一名资深的林业站护林员,我的日常,便是与大山对话,与树木为伍,在看似平静的巡山路上,肩负起防范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重任。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使命感,一段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深情体会。
黎明前的哨岗:我的巡山日常
当城市还在睡梦中时,我的清晨已在鸟鸣和山风中悄然开始。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便已整装待发。背包里装着必备的工具:望远镜、GPS 定位仪、对讲机、防火工具(如砍刀、铁锹、灭火水枪),还有一壶热水和简单的干粮。检查好装备,戴上护林帽,我便踏上了又一天的巡山之路。
我的巡山路线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季节、天气以及近期监测到的特殊情况而调整。但无论路线如何变化,核心目标始终如一:全面覆盖责任区,不留死角。脚下的山路,有的平坦如毯,有的却陡峭难行,甚至荆棘丛生。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我前行的脚步。对于我来说,每一次巡山都是一次与大山的深度交流,我能从风吹树叶的声音中感知天气的细微变化,从土壤的湿度判断林木的生长状况,从动物的踪迹推测森林生态的平衡。
在巡山过程中,我的眼睛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扫描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我仔细观察树木的枝干和叶片,寻找病虫害的早期迹象;我留意地面的植被和枯枝落叶,评估火灾隐患的等级;我关注是否有外来人员进入林区,是否有野外用火的痕迹;我也倾听山林深处的声音,是否有异常的响动。孤独是巡山路上最常见的伴侣,但我从未感到寂寞。山中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都是我的无声朋友。它们的存在,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多样与自然的伟大。
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也让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手持 GPS 记录下我的巡山轨迹,确保了巡查的完整性;智能手机中的 APP 可以实时上传巡查照片和文字记录,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林业站;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能够从空中俯瞰林区,发现地面难以察觉的隐患。然而,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替代护林员的双脚和经验,那份对大山深处的细致观察和敬畏之心,才是守护绿色家园最核心的力量。
火魔的警惕:防范森林火灾的每一寸努力
在我的护林生涯中,森林火灾无疑是最令我心悸的威胁。它如同一头凶猛的火魔,一旦爆发,便能将经年累月积累的绿色财富瞬间化为乌有,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因此,防范森林火灾,是我每日巡山工作中雷打不动的重中之重。
火灾的发生,往往源于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雷击、自燃等自然因素虽不可避免,但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定期清理林下可燃物,也能有效降低其危害。然而,真正让我们枕戈待旦的,往往是那些可以避免却又层出不穷的人为因素。清明祭祀、野外吸烟、乱扔烟头、农事用火、旅游露营时的违规用火,甚至是电线老化、机械故障,都可能成为引燃整片森林的导火索。
我的防范工作,首先是“宣”字当头。在进山的路口、村庄的宣传栏、乃至与林区居民的日常交流中,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宣传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普及防火知识,告知违规用火的危害和法律责任。我深知,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防火的“眼睛”和“耳朵”,形成全民防火的氛围,才能真正筑牢防火墙。
其次是“查”字为本。每日巡山,我都会特别关注火源点的排查。例如,在清明、春节等传统祭扫时期,我会加强对墓地的巡查,劝导群众文明祭祀,杜绝烧纸焚香。在旅游旺季,我会对游客集中的区域加强监管,严禁野外用火。对于林区周边的农户,我也会提前做好沟通,指导他们安全用火,避免火星飞溅引发火情。我常常会蹲下身子,检查地面是否有未熄灭的烟蒂,是否有焚烧垃圾的痕迹,甚至会用手触摸一些可疑的灰烬,判断其是否余温尚存。
再者是“清”字为要。清理林下可燃物,设置防火隔离带,是物理防范火灾的重要手段。枯枝落叶、杂草灌木,在干燥季节都是极好的燃料。我们会定期组织人员,对重点区域进行清理,减少火灾蔓延的路径。这虽然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每当看到整洁的林下环境,我都会感到由衷的踏实。
当然,我们也要做好应对突发火情的准备。对讲机和手机必须时刻保持畅通,一旦发现火情,无论大小,都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并迅速评估火势,采取初期扑救措施。手持的灭火工具,看似简陋,但在火情初发时,它们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将小火苗扼杀在萌芽状态。每一次模拟演练,每一次培训学习,都是为了在真正的火魔降临之时,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将其扑灭。守护绿色家园,就是与火魔争分夺秒,用汗水和坚守,换来一片又一片的郁郁葱葱。
无声的侵蚀:病虫害防治的细致入微
与森林火灾的轰轰烈烈不同,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往往是“无声”的,它如同一位隐形的杀手,在不经意间悄然侵蚀着树木的健康,甚至能导致大面积森林的衰败和死亡。因此,在每日的巡山路上,除了防火,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也是我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去完成的细致工作。
森林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吸汁害虫,以及由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植物病害。它们有些在叶片上留下斑点,有些在树皮下蛀出孔洞,有些则导致树木枯萎、畸形。这些细微的变化,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微不足道,但在我们护林员的眼里,却都是森林健康亮起的“红灯”。
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从“观察”开始。在巡山过程中,我会特别留意树木的生长状况。我会仔细查看树叶的颜色和形态,是否有黄化、卷曲、穿孔或非正常脱落的现象;检查树干和树枝,是否有虫粪、流胶、树皮开裂、异常的隆起或凹陷;也会翻开林下的枯枝落叶,寻找害虫的幼虫、蛹或卵。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迹象,都可能预示着病虫害的发生。
“识别”是关键。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我逐渐学会了辨别常见的森林病虫害。例如,看到松针发黄、有白色棉絮状分泌物,我会想到松材线虫病或松蚜的可能;发现树皮下有不规则的蛀道和虫粪,我便会警惕天牛、小蠹虫的危害。对于不熟悉的症状,我也会拍照记录,或采集样本,带回林业站请专家鉴定。早期、准确的识别,是有效防治的前提。
“预警”和“防治”紧随其后。一旦发现病虫害的早期迹象,我便会立即上报,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对于一些零星发生的害虫,我们可能会采用人工捕杀、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的方式;对于病害,则可能需要修剪病枝、清除病株,并进行适量的药剂处理。当然,化学防治是最后的选择,我们会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种类和剂量,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更倾向于从根本上提升森林的“免疫力”,通过科学的抚育管理,如合理间伐、优化树种结构、增强林分抗逆性,来构建一个能够自我抵抗病虫害的健康生态系统。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它需要我们长期的投入、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判断。每一次成功控制住病虫害的蔓延,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守护住了森林的生命线,让它们能够继续为这片土地提供清新的空气、涵养水源,成为万物生灵的家园。这份无声的战役,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与智慧,也彰显着我们对绿色家园的无限热爱。
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热爱:护林员的坚守
作为一名林业站护林员,我的工作充满了挑战。恶劣的天气、崎岖的山路、长时间的孤独,以及偶尔会遇到的非法采伐、盗猎等违法行为,都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防火期,神经更是时刻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尽管有诸多不易,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这份工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谋生,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深沉热爱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
这份热爱,让我能在寂静的山林中找到乐趣;这份信念,让我能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岗位。当看到一片片枯黄的树林在我的照护下重新焕发生机,当一片片森林在我的守护下免受火魔侵扰,我便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满足。这种成就感,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它源于生命被保护、生态被修复的喜悦。
随着时代的发展,护林员的工作也在不断进步。除了传统的巡山方式,我们开始学习运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利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火灾和病虫害风险。科技的赋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精准,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这片绿色阵地,用我的双脚丈量山野,用我的眼睛洞察秋毫,用我的心去感知森林的每一次呼吸。我深知,护林员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承载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服务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我愿将我的青春和汗水,永远奉献给这片生生不息的绿色海洋,让我的生命与林海共呼吸,让绿色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底色。
我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护林员中的一个缩影。在我们国家,还有无数像我一样的绿色卫士,他们默默无闻地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希望通过我的这些体会,能让更多人理解护林员的艰辛与不易,也能让更多人关注森林保护,共同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因为,守护森林,就是守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