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5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为一名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的工作远不止是整理档案、清点藏品,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传统对话的旅程。我的核心职责,便是通过组织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活动,让那些或古老、或精妙、或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走出纸面、走出深巷,重新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被新一代人所认知、喜爱乃至传承。这份工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其中蕴含的深厚体会,足以滋养我整个职业生涯。
非遗保护的初心与使命:在尘埃中发现璀璨
初入非遗保护岗,我曾对这份工作的具体内容充满好奇与敬畏。非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是先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可能是一段古老的民谣,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一道独特的节庆习俗,或是某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如同散落在民间的颗颗珍珠,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擦拭、去串联。
我的初心,便是要成为这样的“有心人”。我深知,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非遗的生存空间面临着严峻挑战。城镇化进程、生活方式变迁、传统技能的实用性降低,都让非遗如同逆水行舟,稍有不慎便可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因此,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保护”,更是“激活”与“传承”,让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活文化”。以活动为媒,正是我们激活非遗、使其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
深入挖掘:非遗的田野与心声
组织非遗活动的前提,是对非遗项目的深入挖掘与理解。这项工作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乐趣。它要求我们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技艺背后蕴含的匠心与情感。
我曾为了一个省级非遗项目——某地独特的手工纸制作技艺,多次奔赴偏远山区。那里的作坊简陋,传承人已是耄耋之年。在与老艺人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这项技艺从选料、浸泡、捣浆到抄纸、晒干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祖辈的智慧。老艺人手中的每一张纸,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温度。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技艺的自豪,也有对传承的忧虑。这些真实的感受,远比书本上的记载来得更加震撼人心。
又如,在调研一个地方戏曲项目时,我不仅要观看表演,更要了解其唱腔特点、角色行当、服装道具的制作工艺,甚至深入到后台,与演员、乐师们交流,了解他们日常排练的艰辛与对舞台的热爱。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非遗的精髓、技艺的奥秘、传承人的心血,才能更好地设计出能够展示其独特魅力的活动。这个过程,不仅是对非遗项目本身的挖掘,更是对人与文化之间深层联结的理解。我们从这些“非遗活字典”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执着。
活态传承:让非遗在活动中绽放光彩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而组织活动,正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关键载体。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为非遗项目搭建展示平台,创造传承机会,促进社会认知与参与。
1. 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教学:让参与者成为“传承者”
我们积极策划非遗体验工作坊。例如,针对手工纸制作技艺,我们不再仅仅是展示成品,而是组织亲子家庭、学生群体参与到抄纸、拓印等环节中来。当孩子们亲手将纸浆变成一张纸,并用它拓印出精美的图案时,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惊喜与成就感。这种亲身体验,远比单纯的观看更能激发起他们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
又如,针对剪纸、面塑等传统手工艺,我们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参与者完成一件作品。在指尖的舞动中,参与者不仅掌握了一项技能,更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这种“做中学”的方式,非遗不再是遥远的遗产,而是触手可及的乐趣,激发了人们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为非遗培养了潜在的传承人群。
2. 创新展演与跨界融合: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为了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的展演形式。除了传统的静态展览,我们也积极组织动态展演。比如,将地方戏曲、传统舞蹈等搬上舞台,甚至走进社区、校园,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其艺术魅力。我们尝试将非遗与现代元素融合,例如,与时尚设计师合作,将非遗图案、技法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让非遗通过新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是将一个鲜为人知的传统酿造技艺与当地美食节相结合。我们不仅展示了酿造过程,还邀请传承人现场制作酿造品,并搭配当地特色菜肴供游客品尝。这项活动吸引了大量食客和媒体关注,不仅推广了非遗技艺,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这种跨界融合,让非遗从单一的文化符号,变为具有多重价值的产业亮点,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3. 数字化传播与媒体合作:打破时空壁垒
在信息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我们与专业团队合作,对非遗项目进行高清影像记录、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体验开发等。通过文化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发布非遗专题纪录片、教学视频、线上展览,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非遗。
我还记得,我们曾为一位年逾九旬的木雕老艺人拍摄了一系列教学视频。视频上传后,很快获得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许多网友留言表示被老艺人的匠心精神所感动,甚至有海外华人通过视频学习木雕技艺。这种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的广泛传播,让我看到了非遗在全球范围内焕发新生的可能性。
挑战与坚守:非遗保护路上的荆棘与光芒
非遗保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各种挑战。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许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不高,导致“人走艺绝”的风险日益增大。此外,资金短缺、社会认知度不足、传统与现代如何平衡等问题,也常常困扰着我们。
我曾为组织一个濒危方言的保护活动而倍感压力。这种方言的传承人仅剩寥寥数人,且多为老年人。如何吸引年轻人学习,如何让方言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们尝试了方言歌谣传唱、方言故事会、方言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并邀请语言学专家进行指导,但效果仍旧有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支持。
然而,即便面临重重困难,我始终坚信这份工作的价值。每当看到孩子们在非遗课堂上专注的眼神,每当听到传承人因为技艺得到认可而露出的欣慰笑容,每当有市民通过我们的活动重新认识并爱上传统文化,我都会感到莫大的鼓舞。这些闪光的瞬间,是支持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也是非遗保护路上最温暖的光芒。
收获与感悟:非遗带给我的精神滋养
从事非遗保护岗工作,带给我诸多宝贵的体会与深远的感悟。
首先,我学会了以更谦卑、更敬畏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往中,我不仅学到了技艺,更被他们身上那种对文化的热爱、对技艺的执着、对生命的豁达所感染。他们是文化的守望者,也是我人生的导师。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力量。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凝聚了我们民族的智慧与审美。当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非遗的魅力时,我真切感受到了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与自信。每一次成功的非遗活动,都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再者,我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多方协作。它不仅仅是文化馆的责任,更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学校乃至每一个公民的共同责任。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体系,是非遗得以长久传承的关键。
最后,这份工作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亲眼见证了许多非遗项目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沉寂走向活跃。我参与了许多优秀非遗项目的抢救、记录与传播。当看到一个濒危的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得以延续,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时,那种由衷的喜悦与欣慰,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比拟的。我的工作,是在为民族的文化记忆添砖加瓦,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贡献一份力量。
展望未来:非遗保护的创新与发展
展望未来,我深知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传播渠道。我们将更加注重非遗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融合,让非遗在更广阔的平台实现价值。我们也将重点关注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通过师徒结对、院校合作等方式,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
我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文化馆的非遗保护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让非遗成为滋养国民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份工作,将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旅程,我将永远是中华非遗文化的忠实守望者和热情传播者。
结语
在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这些年,我用脚步丈量非遗的广度,用情感感受非遗的深度,用活动赋予非遗新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传统同行的生命体验。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像一位沉默的智者,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魅力。我深感荣幸能成为这些故事的倾听者和传播者。未来,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伟大事业中,让非遗之光,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