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84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声入耳,其中,农业科技的推广无疑是驱动这艘巨轮前行的强劲引擎。而我们——扎根于乡镇的农技推广员,正是这引擎的润滑剂和方向盘。我的工作,就是将实验室里的先进成果、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化作最接地气的农谚,送进田间地头,送到农户手中。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源于泥土、回归泥土的深情。回首这些年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助力增收的历程,心中百感交集,有汗水、有欣慰,更有对这片土地和这些淳朴乡亲的深深眷恋。
扎根沃土,播撒科技的种子:农技推广员的使命
作为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员,我们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是连接科研院所与广大农户之间的桥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我的日常工作,往往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穿梭于蜿蜒的乡间小路,深入到每一个村庄、每一片田地。我们的使命是多元的,既要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动态,又要熟悉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作物种植习惯;既要懂技术,又要会沟通,更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面对理论与实践的落差,我曾感到迷茫。书本上教的都是标准化的操作,但到了田里,你会发现千差万别:这家地块偏碱,那家土壤板结;张三种的是玉米,李四却是大棚蔬菜。如何将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农业科技,转化为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土办法”,是我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我们推广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耕作方法或一个优良品种,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份使命感,指引着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只为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穗、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以及农户脸上真挚的笑容。
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的零距离接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农技推广工作而言,是至理名言。我们的工作,80% 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从早春的育苗、播种,到盛夏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金秋的收割、储藏,每一个关键节点,我们都必须亲临现场,手把手地指导。
下乡指导并非一帆风顺。初次接触的农户,往往对新事物抱有疑虑,他们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种植方式,在他们看来就是最可靠的。如何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建立起信任,是第一道难关。我常常是先在示范田里进行小规模试验,用实际效果说话。看到示范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产量明显高于自己的地块时,农户的眼睛里才开始闪烁出求知的目光。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偏远山村推广新品种玉米。山路崎岖,摩托车开不进去,我只能扛着几十斤的种子和工具,徒步跋涉了近两个小时。到了村里,老乡们看我一身泥泞,都觉得我这小伙子是真想帮他们。那次,我不仅讲解了新品种的优点和种植技术,还和他们一起挽起裤腿,下地翻土、播种。汗水浸湿了衣裳,却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此后,村里的农户有什么种植难题,都会主动找我咨询,我也真正成为了他们的“田间医生”和“技术顾问”。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农户的实际需求和困境,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成就感。
科学种植的破冰之旅: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科学种植”这四个字,在农村的推广并非易事。它意味着要改变农户多年形成的习惯,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我们的指导内容涵盖了作物生产的方方面面,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提质增量。
首先是 优良品种的推广。这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基础。我们通过引进高产、抗病虫、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替代老旧品种。例如,推广抗倒伏、抗旱、生育期适中的水稻新品种,让农户在极端天气下也能有所保障。我们还会组织农户参观新品种的示范田,让他们亲眼看到新品种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是实现精准农业的关键一步。过去,农户施肥往往凭经验,或者只知道多施肥作物长得好,导致肥料过量、土壤板结、环境污染。我们通过免费的测土服务,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再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开具“配方”。一开始农户不理解,觉得麻烦,但当他们发现按照配方施肥后,不仅作物长势更好,而且肥料用量减少,省下了不少钱时,便都纷纷接受了。这种“私人定制”的施肥方案,让肥料真正用在了刀刃上。
再者是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传统的农户习惯于发现病虫害就打农药,往往过量使用,不仅成本高,还会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我们推广生物防治、物理诱捕、农业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倡导“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例如,在蔬菜大棚推广性诱捕器、黄板等物理诱杀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这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此外,节水灌溉技术 (如滴灌、喷灌)、 高效栽培模式 (如间作、轮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的建设等,都是我们积极推广的内容。我们还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建立微信群等多种形式,让科学种植的理念和技术深入人心,帮助农户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华丽转变。
汗水浇灌的硕果:科技助农增收的生动实践
当看到农户因为我们的指导而增产增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这些年来,我亲身经历了许多由科技带来的“丰收故事”。
我清晰地记得老王家的玉米地。他过去习惯了粗放管理,每年亩产徘徊在 1000 斤左右。在我的建议下,他尝试了新品种,并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了传统的密植习惯,改为合理密植,并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和绿色防控。一个生长季下来,老王家的玉米亩产达到了 1500 斤,足足增加了 50%。按当时的玉米价格计算,一亩地就能多收入好几百元。老王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小李啊,是你这‘金点子’,让我家的玉米真正变成了‘金疙瘩’!”他用多出来的钱给家里添置了新电器,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还有李婶的大棚草莓。她以前种的草莓虽然也能卖钱,但产量不高,病虫害也多。我指导她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并引入蜜蜂授粉,定期检测土壤和果实,确保农产品安全。结果,李婶的草莓不仅产量翻了一番,而且品质优良,口感甜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也比普通草莓高出一截。李婶笑着说:“现在我家的草莓都是‘有身份’的,消费者吃得放心,我卖得也开心,一年下来,这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这些生动的案例,正是我们农技推广工作的价值所在。科技的介入,不仅仅是提高了产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拓宽了销售渠道,让农户真正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增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农户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它让年轻人看到了乡村农业的希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挑战与反思:推广路上的荆棘与成长
农技推广工作并非总是坦途,我们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最常见的便是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来说,他们对传统方式的依赖根深蒂固,改变观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有时,一个错误的操作,或一次未能及时跟进的指导,都可能导致示范失败,从而打击农户尝试新技术的积极性。
此外,农技推广员的知识储备也需要不断更新。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品种、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坚持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农户提供最前沿、最有效的指导。有时,也会遇到资源有限的困境,比如示范物资不足、交通不便等,这些都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毅力。
在一次推广富硒水稻种植时,由于前期宣传不足,很多农户不理解“富硒”的价值,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反思:技术推广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理念的传播和市场的引导。我们不仅要教会农户种,还要帮助他们懂得卖,甚至如何打造品牌。从那以后,我在推广新技术时,都会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向农户分析产品价值,打通产供销链条,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些挑战和反思,都是我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让我更加坚韧,更加全面地审视自己的工作。
展望未来:数字农业与智慧农技的新篇章
面对未来,我深感责任重大,但也充满信心。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农业和智慧农技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篇章。
未来的农技推广,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面对面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获取土壤温湿度、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等数据,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方案。利用手机 APP、在线课堂等形式,将农业技术培训送到农户的指尖,实现“零距离”服务。甚至可以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田进行巡查和数据采集,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我也期待能参与到更多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开发中,比如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引导农户从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转型。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实践,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我们农技推广员,也将从传统的“教农户怎么种”,向“引导农户怎么种得更好、卖得更好、收益更高”转变。
结语:情系乡土,科技兴农的坚定信念
“我是一个农技推广员,我为农民服务。”这是我工作的初心,也是我坚守至今的信念。这些年,我用脚步丈量着乡野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着科技兴农的希望。我看到了农户从怀疑到信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变,从辛劳糊口到小康富裕的转变。我亲身体会到,农业科技推广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乡村社会观念的进步,是农民精神面貌的提振。
这份工作,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三农”的深厚内涵,更坚定了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信念。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而感到无比自豪。未来,我将继续怀揣着对乡土的热爱,对农业的执着,对农民的深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深耕细作,播撒更多的科技种子,助力更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