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3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如同璀璨的群星,闪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审美。它们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地域风情、民俗记忆、技艺精髓与文化认同。作为一名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有幸置身于这片充满生机的文化沃土,肩负起挖掘、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重任。我的日常工作,便是围绕这些宝贵的非遗项目,策划并组织一系列活动,让它们从故纸堆中走出来,从传承人的手艺里活起来,从公众的参与中火起来,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传承之旅。
初心与使命:踏上非遗保护之路
我的非遗保护工作,始于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深厚热爱。自踏入文化馆非遗保护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深知这份工作的重大意义。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遗保护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不仅仅是文物的保管者,更是活态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推广者。我的使命,就是要让那些濒危的技艺不至失传,让那些古老的歌谣能被传唱,让那些独特的民俗得以延续,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这份工作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深入田野,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查阅史料,梳理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更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将晦涩难懂的非遗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吸引公众参与。每一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都是一次对非遗价值的再发现,一次对传承路径的再探索,一次对公众参与热情的再激发。我的初心,便是要用我的力量,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共同守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
深度挖掘:寻找非遗的活态之源
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便是深度挖掘。这好比考古学家在遗址中探寻文明的碎片,我们则是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寻找那些仍在流淌的活态文化基因。这项工作,要求我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考证态度和不懈的求索精神。
我们常常要走访城乡结合部、偏远山区或古老村落,与当地的文化部门、乡镇干部、村委会成员建立联系,通过他们的引荐,接触到真正的非遗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往往是年迈的乡村手艺人、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他们的生活简朴,但他们的手艺和记忆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我曾跟随同事们,为了一个濒临失传的皮影戏班子,驱车数百公里,在深山老林里寻访。我们在破旧的祠堂里,听老艺人讲述皮影戏的兴衰,记录下他们一招一式的口传心授。我们也曾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酿酒技艺,与传承人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从选料、发酵到蒸馏的每一个环节,用镜头和笔尖记录下这珍贵的传统工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收集文字资料、图片、影像,更要注重非遗项目的活态性。这意味着我们要记录下非遗在当地的具体呈现方式,它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这种深度挖掘,让我一次次被非遗的魅力所震撼,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非遗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文化认同。
策划与实践:让非遗“活”起来的活动设计
挖掘出来非遗项目,并非终点,而是起点。如何让这些非遗真正“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获得新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文化馆非遗保护岗上的核心任务。这需要我们精心策划,将非遗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相结合,设计出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活动。
在活动设计上,我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体验为先”的原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展示”层面,更要引导公众“参与”和“体验”。
1. 体验式工作坊: 这是最直接、最受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文化馆,开设非遗手作体验课程,如剪纸、面塑、泥塑、香囊制作、传统扎染等。我记得有一次,我们邀请了一位国家级剪纸传承人来授课,吸引了大量市民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剪出窗花、团花,感受纸张在指尖跃动的乐趣。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参与者不仅学到了技艺,更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拉近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2. 非遗主题展览与展演: 定期举办非遗主题展览,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展览,组织非遗技艺的现场演示和传统剧种的专场演出。比如,我们曾举办过一场“非遗织绣艺术展”,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精美刺绣、织锦。开展当天,邀请了苏绣、蜀绣传承人现场表演飞针走线,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赞叹。这种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方式,让非遗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3.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为拓展非遗的传播广度,我们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进学校和社区。在学校,我们开设非遗知识讲座、手作体验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在社区,我们组织非遗文化节、非遗市集,让非遗产品和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将一项古老的民间舞蹈带进了校园,孩子们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学习基本舞步,体验传统音乐,那种纯真的笑容和投入,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4. 创新融合与跨界合作: 非遗并非一成不变,其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尝试将非遗与现代设计、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相结合。例如,与设计师合作,将非遗图案、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家居用品中;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非遗体验游线路,让游客在旅行中感受非遗魅力。我还积极推动非遗数字化,利用文化馆的数字平台,制作非遗专题片、线上虚拟展览、互动游戏,让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挑战与突破:非遗保护路上的荆棘与芬芳
非遗保护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各种挑战。作为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深切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资金和资源限制 是首要的难题。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推广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文化馆的预算往往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也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寻求企业赞助,甚至通过众筹等方式为非遗项目募集资金。
传承人老龄化、青黄不接 是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许多非遗技艺的掌握者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的离世意味着一项技艺或文化的永久性失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大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教学补贴,鼓励他们带徒传艺。同时,我们也积极动员年轻一代参与非遗学习,通过设立非遗传习所、举办青年非遗沙龙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保护事业。我曾亲自帮助一位老木雕艺人寻找徒弟,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有几位年轻人愿意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回到乡村跟随老艺人学习,那种薪火相传的画面,让我倍感欣慰。
公众认知度不足 也是一大挑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对非遗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项目,对许多濒危或小众非遗知之甚少。为了提升公众认知度,我们运用多元化宣传策略,包括利用传统媒体(报纸、电视),更积极拥抱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制作短视频、直播非遗活动,让非遗以更生动、更时尚的方式与公众见面。我们还定期举办非遗科普讲座,将非遗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让非遗不再“高冷”。
在平衡 非遗的商业化与原真性保护 之间,我们也面临着艰难抉择。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非遗失去其原有风貌和文化内涵,而完全拒绝商业化则可能让非遗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的经验是,要审慎探索非遗的“适度开发”,鼓励传承人在坚守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转化。例如,开发具有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让非遗以新的形式走进生活,同时将一部分收益反哺非遗保护和传承。
协作与共赢:构建非遗保护的生态系统
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文化馆一己之力可以完成。我深知,只有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我们积极寻求与 政府部门 的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 高校和研究机构 的合作,则为非遗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支撑提供了坚实基础,共同开展非遗项目的历史考证、价值评估和数字化存档。
媒体 是扩大非遗影响力的重要伙伴。我们主动邀请新闻媒体采访报道非遗活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平台,将非遗故事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我曾协调过一场非遗文化节的媒体宣传,通过多个主流媒体的报道,活动影响力远超预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参与。
企业 的参与,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通过赞助非遗项目、开发非遗主题产品、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实际帮助,也为非遗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我们曾与一家服装品牌合作,将当地一项濒危的刺绣技艺融入到现代时装设计中,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也为传承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当然,最核心的合作对象依然是 非遗传承人 和当地社区。他们是非遗的活态载体和根基。我们与传承人建立紧密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智慧和选择。同时,我们也努力将非遗保护融入社区建设,鼓励社区居民成为非遗的守护者和参与者,让非遗在社区生活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心灵的滋养:非遗工作带来的个人成长与感悟
从事非遗保护工作近十年,这份职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技能上的提升,更是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升华。
我变得更加 有耐心和细致。非遗的挖掘和整理往往耗时费力,需要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我曾为了一个传统节日习俗的准确描述,翻阅了数月的县志、民俗志,并反复向多位老人求证。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也渗透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
我培养了更强的 沟通协调能力。与形形色色的传承人、政府官员、学者、媒体人、企业代表打交道,需要我学会倾听、表达、协商和合作。在一次次活动的组织中,我学会了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如何化解矛盾,最终达成共赢。
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华文化有了 更深沉的理解和敬畏。每一次与非遗的亲密接触,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匠人的坚守、民众的情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份工作让我明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未来。
当我看到一个濒临失传的技艺在我的努力下重获新生,看到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因非遗而焕发光彩,看到一项项非遗活动吸引了无数市民的参与和赞叹,我内心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成就感并非来自个人的光环,而是源于为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的满足。
非遗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作为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的素养,深耕非遗沃土,不断探索创新,让更多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守护,共同努力,非遗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在中华大地上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