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5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森林是地球之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然而,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并非无人守护。在林海深处,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以山为伴,以林为家,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生命守护着绿色长城。他们,就是林业站的护林员。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资深林业站护林员,倾听他每日巡山护林、防范火灾与病虫害的真实体会与心路历程。
他的名字叫老张(化名),在这个林业站已经坚守了二十余年。二十年,足以让一个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足以让一个年轻人步入中年。老张的脸上写满了风霜,但他的眼神却像山间的清泉一样清澈明亮,充满着对这片山林深沉的爱。他常说:“护林员的工作,是跟山林对话,也是跟时间赛跑。”
清晨,与山林共舞的序曲:每日巡山之路
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老张已经背上他的巡山包,手持对讲机,戴上帽子,踏上了他每日的征程。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山林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混合的清新气息。对于老张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公事,更是一场与大自然的约会。
他的巡山路线是固定的,但每天的发现却是新鲜的。崎岖的山路、陡峭的坡地,他都走得熟稔。哪条小溪水量充沛,哪片林地植被茂密,哪块石头容易打滑,他都了然于胸。巡山包里装着饮用水、干粮、急救药品、望远镜、GPS 定位仪和一把砍刀。这些都是他在这片原始森林中生存和工作的必备伙伴。
“我们护林员,就是这片山林的‘眼睛’和‘耳朵’。”老张指着一片刚刚被朝阳染红的山脊说,“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有没有异常烟雾?有没有可疑的声音?山上的鸟叫声和平常有没有不同?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藏着重要的信息。”
在他看来,巡山并非简单的徒步,而是一场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会仔细查看林间小路是否有新的人为活动痕迹,比如被随意丢弃的烟头、废弃的露营装备,甚至是盗伐者遗留下的蛛丝马迹。他会留意动物的足迹,判断它们是否健康,是否受到人类活动的惊扰。他更会驻足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一片叶子的颜色、一截树皮的纹理,都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危险。这二十年的经验,让老张练就了一身与山林融为一体的本领,他知道如何从大自然的细语中读懂信息。
火眼金睛,筑牢森林防火第一道防线
在护林员的工作中,森林防火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最考验神经的一环。“防火工作,是全年无休的。”老张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特别是春秋两季,天干物燥,一点火星就可能酿成大祸。我们这儿,每一次火灾都可能意味着几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老张深知,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他的“火眼金睛”并非天生,而是长年累月训练出来的。他总是在巡山时特别留意那些易燃的枯枝落叶堆、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以及地势陡峭、难以扑救的山头。在林区边缘,他会定期检查防火宣传牌是否完好,有没有被破坏或遮挡。他会深入到周边村落和林区作业点,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和工人宣传防火知识,讲解野外用火的危害和规定。
“很多时候,火灾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他回忆起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有一次,我在巡山时,发现远处有缕缕白烟升起。当时我的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我立刻判断了方位,以最快的速度赶过去。原来是几个野外烧烤的游客,火还没完全熄灭就离开了。我赶紧用随身带的水壶和泥土把火彻底扑灭,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这样的“虚惊一场”对老张来说是常态。但他更庆幸的是,能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为了更好地防范火灾,林业站配备了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定点监控。老张也学会了操作无人机,让科技的“翅膀”延伸了他的视野。一旦发生火情,他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同时评估火势,采取初步扑救措施,并引导救援队伍进入。这不仅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心理的博弈,每一秒钟都可能决定森林的命运。在他的心里,守护这片绿色,就是守护着生命的希望。
细致入微,揭示病虫害的隐秘战役
除了显而易见的火灾威胁,森林病虫害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它可能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森林的健康,其破坏力有时甚至不亚于一场大火。老张说,防范病虫害,考验的是护林员的细心和专业知识。
“病虫害不像火灾那样声势浩大,它的危害往往是慢性的,隐蔽的。”他解释道,“一片叶子上的斑点,一棵树木表面的异常分泌物,甚至是一片林地里突然增多的虫子,都可能是病虫害暴发的信号。”
老张举例说,他们林区曾遭遇过松毛虫的侵扰。这种害虫食量巨大,能在短时间内将松树的针叶啃食殆尽,导致大片松林枯死。为了防范这类病虫害,老张在巡山时会特别留意松树的叶子。一旦发现有针叶被啃食的痕迹,或者地面有大量虫粪,他就会立刻上报。
“发现得越早,控制起来就越容易。”他深有体会地说,“如果等到大面积爆发,那时候防治成本高不说,对森林造成的损害也难以挽回。”除了松毛虫,他们还要防范松材线虫病、杨树食叶害虫等多种威胁。他会定期采样,将病虫害样本带回林业站,进行专业的分析和鉴定。
对于一些常见的病虫害,老张也会采取一些简单的物理防治方法。比如,看到一些病枝,他会用砍刀小心翼翼地修剪掉,并集中处理,防止蔓延。遇到一些虫卵,他会尝试用人工方法清除。同时,他还会向周边群众普及病虫害的识别和预防知识,鼓励他们一同参与到森林保护中来。这项工作,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更需要对每一种植物、每一种昆虫的深入了解。
科技赋能,传统护林的现代化升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技也为护林员的工作插上了翅膀。老张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护林,全靠一双腿、一双眼,信息传递也慢。现在不一样了,高科技帮了大忙。”
林业站引入了森林防火监控系统,高倍摄像头架设在制高点,可以 24 小时监控林区动态。老张在办公室就能通过大屏幕,清楚地看到几十公里外的林情。无人机更是成为了他巡山的好帮手,它能飞到人力难以到达的险峻区域,进行快速、广范围的巡查,发现火情隐患或病虫害异常。
“GPS 定位仪也让我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老张展示着他手腕上的设备,“以前可能要花半天才能走完的路线,现在有了精准定位,我们不仅能更有效地规划路线,还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准确报告自己的位置,大大缩短了救援时间。”此外,手机 APP 也成为了护林员的“移动工作站”,可以实时上传巡查照片、汇报林情信息,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网络。
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取代老张的经验和付出,反而让他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更高效。他学会了使用这些新工具,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护林工作变得更加智慧和精准。这份将经验融入科技的转变,也让他对未来的护林工作充满了信心。
人与自然:护林员的深情与责任
二十年的护林生涯,让老张对这片山林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深情。他不仅仅是这片森林的守护者,更是它的朋友、它的倾听者。
“每天和山林打交道,你就会发现,这里是有生命的。”老张的眼中闪烁着光芒,“看那些小鸟在枝头欢唱,小松鼠在树间跳跃,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树木,更是整个生态系统,是生命的延续。”
这份深情源于责任。老张知道,他手中的这片林地,不仅仅是当地的生态屏障,更是无数生灵的家园,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他的工作,关系到一方水土的安宁,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
护林员的工作是孤独的,但老张却并不觉得寂寞。山林的鸟语虫鸣,风吹松涛,都是他最好的伙伴。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他学会了敬畏,学会了顺应,也学会了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他常常在巡山间隙,坐在大石头上,静静地欣赏远方的云卷云舒,感受山林的脉搏。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辛劳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心底那份宁静与满足。
挑战与展望:未来的护林之路
尽管护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老张深知,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压力、以及新型病虫害的出现,都给护林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干旱、高温天气越来越多,火灾风险也随之增高。”老张忧虑地说,“还有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采用新的方法去应对。”
展望未来,老张希望能够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护林员的队伍中来。他期待着更先进的科技设备能进一步减轻护林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他更希望全社会能提高对森林保护的认识,从源头上减少对森林的破坏。
“护林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老张最后总结道,“这份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和传承。只要山林还在,我们的守护就不会停止。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生命的绿色奇迹,每一片森林都是地球家园最珍贵的宝藏。”
老张的故事,是千万林业站护林员的缩影。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年复一年的奉献,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他们的每日巡山,不仅仅是防范火灾和病虫害,更是用心灵去感知、去呵护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