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局的乡村振兴岗人员,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政策的传达者、项目的执行者,更是乡村这片广袤土地上希望的播种者和守护者。几年来的驻村帮扶经历,让我对“推进产业帮扶改善村容村貌”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感悟。这不仅是一段职业生涯的历练,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责任与担当的深切体认。
初入其境:从理论到实践的冲击与挑战
刚接到驻村通知时,我内心充满了憧憬与干劲。脑海中勾勒的乡村,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富饶。然而,当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深入村庄肌理时,现实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却给了我最初的冲击。我所驻的村庄,虽然地处偏远,但交通不便、产业薄弱、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等问题却普遍存在。村里随处可见的破旧房屋、随意堆放的垃圾、泥泞的道路,以及村民们眼中透露出的些许迷茫与无助,都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攻坚战。
从办公室的理论学习到田间地头的实际操作,我体会到了巨大的落差。村民们对陌生面孔的警惕、对新政策的观望、对外部力量的“等靠要”心理,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都成为我开展工作的无形阻碍。我曾一度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迷茫。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激发出我更深的思考:如何真正“接地气”,如何与村民建立信任,如何将党的政策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利益?我深知,只有放下身段,融入村民生活,用真心换真情,才能打开局面,赢得民心。为此,我挨家挨户走访,与老党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普通村民促膝长谈,了解村情民意,摸清资源禀赋,寻找发展的突破口。每一次的汗水,每一次的倾听,都让我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情感。
产业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探索之路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兴旺。没有产业支撑,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我深知,仅仅依靠财政“输血”式的救济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找到适合村庄发展的“造血”机制,让村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深入分析了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我们发现,村里有独特的山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同时,靠近风景区,也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经过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产业帮扶:
1. 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产业突破口。 我们摒弃了盲目跟风、大干快上的做法,而是聚焦村庄特有的农产品。比如,村里的一种传统作物——高山小土豆,虽然产量不高,但口感软糯,富含硒元素。我们决定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并探索深加工。同时,结合村庄的自然风光和农耕文化,规划发展采摘体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组织村民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农产品加工技术、电商运营知识。我鼓励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村里的特色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最初的质疑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村民们逐渐体会到科技带来的红利,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的热情。
3. 品牌建设,拓展市场销路。 好产品也需要好包装、好宣传。我们协助村里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设计了统一的产品包装,并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带货活动。通过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村民的辛勤付出,让消费者对村里的产品有了更深的认同感。我们还搭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采取“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将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链接起来,提高农户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确保他们的收益。
4. 健全机制,防范产业发展风险。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带来风险。我们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提高村集体和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不懈努力,村里的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高山小土豆成功打入了县城超市,并通过电商渠道远销外地;乡村旅游也初具规模,吸引了不少城里游客前来体验。村民们的收入明显增加,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村容村貌:从“面子”到“里子”的整体提升
在推进产业帮扶的同时,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宜居水平,也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脏乱差的村庄,不仅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会阻碍产业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深知,美丽乡村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提升村民幸福感的“里子”工程。
1. 环境整治,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我们从最基础的环境卫生抓起,发动村民开展“三清一改”(清理垃圾、清理污水、清理塘沟、改变不良习惯)行动。通过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定期组织清扫活动、拆除私搭乱建,村庄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最初,村民对垃圾分类有些抵触,认为麻烦。我便带头示范,耐心讲解,并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入户宣传。慢慢地,村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自觉维护村庄环境。
2.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我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建硬化道路,安装路灯,解决村民出行难、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引进净水设备,保障村民饮水安全。规划建设了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老旧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统一了墙面颜色,增设了文化墙绘,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提升了整体美感。过去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小路,现在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夜晚漆黑一片的村道,也亮起了盏盏明灯。
3. 传承文化,塑造独特乡村风貌。 乡村的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人情。我们挖掘村里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修建村史馆,组织传统节庆活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还鼓励村民在自家门前屋后种植花草,建设“微菜园”“微花园”,用村民自己的双手装扮家园,让村庄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4. 倡导文明乡风,涵养乡村精神。 物理环境的改善是基础,精神文明的提升才是根本。我们通过设立“红黑榜”、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陈规陋习。通过这些活动,村里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家庭氛围更加温馨,文明新风蔚然成型。村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子,也过上了新生活,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融合共生:产业发展与村貌改善的互促效应
在驻村的这些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改善并非孤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一个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的发展。
举例而言,村里的高山小土豆产业兴旺,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笔收入,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另一部分则投入到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中,如修建文化广场、改造污水处理设施等。反过来,村容村貌的改善,让村庄变得更美,吸引了更多城里人周末前来采摘、游玩,体验农家生活。游客的到来,直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村里的农产品找到了销路,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发展。这种良性循环,让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村民们也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亲眼看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财富,亲身感受到了环境改善带来的舒适。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和更饱满的热情。他们不再等待,而是主动思考、主动行动,成为了村庄建设的主力军。
个人感悟与未来展望
回首在乡村振兴岗位的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是,乡村振兴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成就感的事业。它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毅力,更锤炼着我们的初心与使命。我曾为村民的困境而担忧,也曾为工作的艰难而沮丧,但我更常感到的是,与村民们共同奋斗的喜悦,是看到村庄一天天变好的成就感,是得到村民认可和信任的幸福感。
我亲眼见证了村庄从贫困落后到生机勃勃的蝶变,亲身参与了村民从迷茫到自信的转变。我学会了如何与农民打交道,如何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如何将党的政策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我明白了,真正的帮扶,是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他们成为自己家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当然,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还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回流与培养、环境承载力的平衡、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推进等。但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乡村振兴岗人员的辛勤付出下,中国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与村民们一道,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因为我知道,我们不仅仅是在建设一个村庄,更是在建设一种生活,建设一个民族的未来。这片泥土承载着深情,也必将绽放出振兴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