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技推广员的心声:扎根沃土,助农增收的实践与感悟

12次阅读

共计 26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为一名扎根乡镇的农技推广员,我的工作日常便是穿梭于田间地头,与土地、庄稼和农民打交道。回首这些年,从一个满怀理想的青年学子,到如今能熟练判断作物病虫害、耐心讲解科学种植技术的“老乡”,我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艰辛与崇高,更见证了科技之光如何点亮乡村,助推农户增收致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一份与土地相守的深情。

引言:我的“三农”情结与使命

我出生在农村,对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眷恋。大学选择了农学专业,那时便立志要将所学知识带回农村,让更多的乡亲过上好日子。毕业后,我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员。这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我个人“三农”情结的最好诠释。我的使命很明确: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帮助农户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最终实现增产增收。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它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

从书斋到田埂:下乡初体验的挑战与信任建立

刚开始下乡推广时,我遇到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与农民建立信任。农民们习惯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种植经验,对“专家”和“新理论”往往持怀疑态度。我曾拿着厚厚的专业书籍,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的最新理念,却发现农民们脸上挂着礼貌而疏远的笑容。他们更相信眼见为实,更愿意相信身边成功者的经验。

为了打破这层隔阂,我决定放下书本,穿上雨鞋,卷起裤腿,真正走到田埂上。我不再只讲理论,而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测土、如何配肥、如何识别初期病害。遇到不懂的方言,我就虚心请教;看到他们因收成不好而愁眉不展,我也会跟着叹气,然后绞尽脑汁寻找解决方案。慢慢地,农民们开始向我敞开心扉,把他们的困惑、他们的难题告诉我。从一次次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中,信任的种子悄然萌芽,并在田间地头的汗水中生根发芽。我懂得了,农技推广绝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

科技赋能:手把手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的实践

信任建立后,我的工作便进入了快车道。我深知,乡镇农技推广员的任务,就是要把晦涩的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土办法”。

首先是“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每个村、每块地都有其独特的土壤、气候和作物特点。我不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农户共同分析,制定最适合的种植方案。比如,在土壤贫瘠的地区,我推广有机肥和绿肥种植,改良土壤结构;在水源短缺的山区,我引导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耐旱作物。

其次是“示范引领,现场教学”。“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我经常组织田间观摩会,选择一些有示范意愿的农户作为试点,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到他们的田地里。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到采收,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指导,并请周边的农户前来参观学习。当他们亲眼看到科学种植带来的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时,心中的疑虑便会烟消云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我们还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内容涵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让农民们系统地掌握科学种植的要领。

最后是“解决痛点,创新服务”。在推广过程中,我发现农户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信息闭塞、市场对接难等问题。我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帮助农户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引导他们注册地理标志,提升品牌价值。同时,针对突发的病虫害,我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第一时间提供诊断和防治建议,最大程度减少农户损失。我还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如绿色蔬菜、有机水果、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帮助他们从传统种植向高效精品农业转型。

汗水浇灌的收获:见证农户增收与乡村蝶变

多年的坚守和努力,终于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最让我感到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农户们脸上绽放的笑容。王大爷家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不到千元,在我指导下改种了高效益的蔬菜,不仅产量翻番,而且通过我联系的销售渠道,价格也卖得更好,一年下来增收了几万元。李嫂家的葡萄园,过去常受病害困扰,在我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后,葡萄品质和产量都显著提升,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采摘园。

他们的增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生活质量的飞跃。有人修缮了老屋,有人给孩子添置了新衣,有人买上了小汽车。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推广技术,更是帮助一个个家庭实现梦想,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除了经济效益,我也欣喜地看到科学种植对乡村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农民们逐渐认识到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危害,主动采纳生物防治、物理诱捕等绿色防控技术,土壤变得更健康,河流变得更清澈。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同时,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农民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注重品牌的塑造,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日益增强。我深感,作为农技推广员,我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我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前瞻与思考:新时代的农技推广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如何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是摆在我面前的首要任务。年轻农户外出务工,村里劳动力结构老化,如何吸引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科技成果更好地传承下去,也亟待解决。此外,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以及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普及,都为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我将继续保持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民的真情。我将努力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争取将更多高科技的“智慧农技”带到田间地头。我将尝试探索更多元化的推广模式,例如建立线上咨询平台、组织跨区域技术交流会,让农技推广更高效、更便捷。同时,我也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农技推广员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保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中来。

结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乡镇农技推广员的工作是平凡的,却也是伟大的。我们是连接科学与实践的桥梁,是播撒希望、收获喜悦的园丁。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农民的期盼;每一次指导,都点亮了丰收的梦想。看着乡亲们因科学种植而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自豪与满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将继续扎根沃土,与农民兄弟姐妹们一道,在广阔的田野上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份与土地相守的深情,这份助农增收的使命,将永远激励我砥砺前行,永不停歇。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