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78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智慧与艺术瑰宝,它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形式,活态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接力,一次深度介入生命与艺术的奇妙旅程。从深入田野的寻访,到精心策划的舞台呈现,我的体会是,非遗保护并非仅仅是静态的保存,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挖掘、传承与活化。
初心:非遗呼唤,使命召唤
我与非遗的结缘,源于对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热爱。记得刚踏入文化馆非遗保护岗位时,内心既充满憧憬,又带着几分迷茫。非遗,这个听起来既熟悉又有些遥远的词汇,究竟该如何去保护?如何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面对汗牛充栋的资料、错综复杂的传承谱系,以及无数散落在民间,岌岌可危的活态文化,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
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是研究、整理和保存非遗的机构,更是连接非遗传承人与公众的桥梁。我的工作重心,便是要将那些鲜为人知、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请出来”,让它们在阳光下生长,在公众的关注中延续。这份初心,支撑着我从办公室走向广袤的田野,从书本走向鲜活的生活。
挖掘:追寻历史的足迹,唤醒沉睡的记忆
非遗的保护,首要任务是“挖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检索,更是一场充满艰辛与惊喜的田野调查。我曾为了一个线索,翻山越岭,深入偏远山村;曾为了聆听一位老传承人的讲述,在农家小院里促膝长谈数日;也曾为了捕捉一个瞬间的技艺展现,在烈日或风雨中守候。
在挖掘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活态性”是非遗最核心的魅力与挑战。很多非遗项目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耳濡目染。这意味着,每一次的田野调查,都可能是在抢救一段即将消逝的记忆。我曾遇到一位年过九旬的剪纸艺人,她的指尖跳动着世代相传的精巧,却因年迈和视力衰退,已鲜少动剪。她的故事,她的技艺,如同一本行走的史书,字字句句都凝结着岁月的智慧。那一刻,我深感时间的紧迫,也更坚定了将这些“活的宝藏”记录下来的决心。
为了更全面地挖掘非遗,我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 普查与走访: 定期下基层,与社区干部、村民、文化爱好者交流,广撒网,不放过任何线索。
- 口述史采集: 针对 identified 的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录音、录像,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学习过程、技艺特点、传承故事及心路历程。这不仅仅是技艺的记录,更是他们人生轨迹的勾勒,是情感与文化的深度链接。
- 影像资料记录: 用高清摄影和摄像技术,记录非遗项目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尤其是那些需要动态展示的技艺,如传统戏曲、民间舞蹈、手工制作过程等。
- 文献资料整理: 查阅地方志、家谱、口头传说等,与田野调查所得相互印证,构建非遗项目的完整脉络。
挖掘的过程充满挑战,也充满温情。有时会遇到不理解、甚至抵触,需要耐心解释,建立信任。有时会为了一段缺失的歌谣、一个模糊的技艺环节而焦虑。但当一位老艺人看到自己的技艺被认真记录,眼中闪烁着光芒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巨大的成就感。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挖掘的,不仅仅是技艺本身,更是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尊重,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唤醒。
传承:守护根脉,浇灌新生
挖掘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实现有效传承。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与发展,而非束之高阁。文化馆的非遗保护工作,就是要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沃土,搭建桥梁。
我的传承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建立非遗名录及传承人档案: 对已挖掘的非遗项目进行分类、定级,并建立健全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同时,为非遗传承人建立详尽的档案,包括他们的基本信息、传承谱系、技艺特点、作品展示等。
- 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支持,鼓励他们开办学徒班、传习所。我深知,传承人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非遗的命运。我们会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让他们能够安心投入到传承工作中。
- 推动“师带徒”模式: 组织年轻一代拜师学艺,让非遗技艺在手把手的传授中得以延续。曾有一个项目,老传承人技艺精湛,却苦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我们通过举办公开课、体验活动,成功吸引了几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促成了师徒结对,看到他们围坐在老师傅身边认真学习的场景,我感到无比欣慰。
-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非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制作多媒体产品,如非遗纪录片、虚拟展厅等,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学习非遗。
在传承过程中,我时常思考如何平衡“原真性”与“创新性”。非遗的魅力在于其历史积淀和地方特色,但若一味固守,则可能脱离时代,失去活力。因此,我们鼓励传承人在保持核心技艺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创新,使非遗产品和艺术形式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比如,传统扎染技艺可以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传统民歌可以改编成更具时尚感的曲风,既保留了非遗的“根”,又赋予了它“新枝”。
组织活动:让非遗“动”起来,走进千家万户
非遗的生命力,最终要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来体现。作为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组织各类非遗相关活动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活动不仅是非遗展示的平台,更是公众了解、体验、爱上非遗的窗口。我的体会是,要让非遗“活”起来,必须让它“动”起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组织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力求覆盖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
- 非遗展览与体验日: 这是最常见的形式。我们会策划主题展览,结合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系统介绍某个非遗项目。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现场体验环节,如剪纸、面塑、拓印、编织等手作体验,让公众亲自动手,感受非遗的温度和匠心。我曾组织过一个木版年画的体验活动,看到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拓印,脸上洋溢着新奇与满足的笑容,那一刻,我知道非遗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联合学校、社区,将非遗课堂搬到孩子们身边。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通过讲座、示范、互动问答等方式,向学生们普及非遗知识,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在社区,我们组织非遗沙龙、技艺展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非遗,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 非遗主题文化节庆: 利用传统节假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策划大型非遗文化节。例如,在端午节期间,我们曾举办过龙舟文化展、香囊制作体验、传统诗词吟诵等系列活动,将传统习俗与非遗技艺融合,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这类活动往往能吸引大量人流,极大地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 非遗舞台表演: 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专业院团,进行传统戏曲、民间歌舞、器乐演奏等精彩表演。从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和专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非遗艺术的震撼力与感染力。有一次,一位年迈的皮影戏老艺人表演结束后,许多年轻人围着他好奇地询问皮影的制作和表演技巧,那份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深感工作的价值。
- 线上推广与直播: 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我们积极开展非遗线上推广。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非遗故事、技艺展示,进行非遗传承人直播带货,甚至举办线上非遗知识竞赛。这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让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受众,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新的经济收入来源,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 研学与旅游线路开发: 结合当地非遗资源,设计非遗主题研学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引导游客深入非遗产地,体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
组织这些活动并非易事,需要周密的策划、细致的执行和有效的宣传。资金的筹措、场地的协调、人员的组织、安全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推敲。但每当看到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看到公众因接触非遗而产生的欣喜与共鸣,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这些活动不仅让非遗项目得到了展示,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了非遗的“潜在传承人”和“忠实拥护者”。
感悟与展望:非遗保护的诗与远方
一路走来,我深感非遗保护是一项任重道远、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乐趣和意义的工作。它教会了我耐心、细致、沟通与协作。我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每一次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活动成功的举办,都是对文化力量的再次确认。
非遗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通过我的工作,我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非遗的关注与热爱,让这些凝结着祖先智慧和美学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耕非遗保护工作,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更好:
- 深化研究: 进一步加强非遗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 创新活化: 探索更多符合时代特点的非遗活化模式,让非遗产品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拓展合作: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创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事业。
- 人才培养: 关注非遗传承人的梯队建设,培养更多年轻的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确保非遗血脉的生生不息。
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是活态文化的守望者,也是其生命力的点燃者。从深入田野的跋涉,到精心策划的舞台呈现,我们努力让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能够触摸到的生命体验。这是一份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也是一份能见证文化薪火相传,永葆民族根脉的伟大事业。我的心路历程,是无数非遗工作者的缩影,我们共同的梦想,便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