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53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季季的丰收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无数幕后工作者辛勤付出的结晶。其中,乡镇农技推广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科技与土地的桥梁,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引路人。我作为一名扎根乡土的农技推广员,多年来穿梭于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历了科技力量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回首这段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助力增收的历程,我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扎根泥土,感知农情:我的初心与使命
初入农技推广工作时,我曾对这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有过懵懂的想象。然而,当真正踏上乡间小路,深入农家院落,我才发现这份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授技术。它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将现代农业文明带到乡村的使命。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下乡时,看到许多农户依然沿用着祖辈传下来的经验主义种植方式。有的盲目施肥,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有的对病虫害束手无策,看着即将丰收的庄稼毁于一旦;还有的缺乏优良品种,辛辛苦苦一年却收效甚微。这些景象深深触动了我。我知道,仅仅依靠传统的经验,农业发展难以突破瓶颈,农民的增收更是奢谈。
我的初心由此明确: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试验田里的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的财富。我不仅仅是一名技术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农民的贴心人、解困人。这份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下乡”,而是“入乡”;不再是“指导”,而是“共谋”。我开始尝试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语言,向农民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最直观、最有效的示范,让他们看到科技带来的改变。这份使命感,支撑着我克服了初期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也为我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赋能,精准施策:从“经验主义”到“科学种植”
将科学种植理念和技术带给农户,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告诉”农民怎么做,更是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我深知,要让农民接受新事物,必须让他们亲眼看到效益,亲身感受到便利。
病虫害防治:从盲目用药到精准防控
在过去,农民面对病虫害,往往凭经验判断,或是一味加大农药用量,结果不仅成本高昂,效果不佳,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隐患。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我首先教会农户识别常见病虫害,了解它们的发生规律。我们共同建立了田间监测点,通过肉眼观察、设置诱捕器等方式,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一旦发现苗头,我们会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长阶段等因素,精准推荐防治方案。例如,对于蚜虫、红蜘蛛等常见害虫,我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引导农民使用天敌昆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对于植物病害,则强调预防为主,推广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通过这些方法,不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还显著降低了农药使用量,保障了农产品质量,为农民节省了大量开支,也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水肥管理:从粗放施用到精细化管理
“靠天吃饭”和“大水大肥”是传统农业的常见现象。然而,过度浇水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养分流失;盲目施肥则可能造成肥害,甚至污染地下水。针对这些问题,我大力推广精准水肥管理技术。
首先是土壤检测。我们定期为农户的田地进行土壤养分检测,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即“配方施肥”。这就像给庄稼开“营养餐单”,确保它们获得充足且均衡的养分。
其次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在缺水地区,我积极引导农户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通过定时定量精准供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在一些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我还协助农户引进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了水肥的同步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效率。这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不仅让作物长势更好,产量更高,还大幅度节省了水资源和化肥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从守旧到创新
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一个好的品种,往往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许多农户习惯于种植老品种,对新品种持观望态度,甚至有所抵触。我的任务就是打破这种观念壁垒,引进和推广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且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优良新品种。
我通过组织新品种观摩会、发放宣传资料、建立示范田等多种形式,让农民直观地看到新品种的优势。比如,我们引进了一种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通过对比试验,农民亲眼看到其穗大粒饱、抗倒伏能力强等特点,产量比老品种提高 20% 以上。有了实实在在的数据和眼见为实的成果,农户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优良品种的推广,直接提升了单产,也让农产品的品质更上一层楼,在市场上卖出了更好的价格。
现代化农机应用:从体力到智力
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重要途径。但对于许多小农户而言,购买大型农机设备面临资金压力,操作技术也存在门槛。
我一方面积极向农户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他们购置小型、适用性强的农机具,如微耕机、电动喷雾器等,减轻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我也协助组织农机合作社,推动农机共享服务,让更多农户能以较低成本享受到现代化农机带来的便利。在一些大规模种植的区域,我还积极推广无人机植保、北斗导航农机等智慧农业装备,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准度。农机化水平的提升,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让年轻人更愿意投身农业,也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种植模式优化:多元增收之路
除了单一作物种植,我们还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户优化种植结构和模式。例如,在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地方,推广“稻田养鱼”、“林下经济”等立体种养模式,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在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鼓励农户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特色水果、药材、食用菌等。
我还积极帮助农户对接市场,提供市场信息,指导他们进行农产品初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一些农户在我的指导下,发展起了乡村旅游采摘园,将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体验”的转变,拓宽了增收渠道,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
手把手教学,心贴心服务:赢得农户信任的关键
推广技术,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出去,更重要的是赢得农户的信任。这份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我们用真心、用耐心、用行动去浇灌。
沟通的重要性:消除技术壁垒
农民朋友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术语常常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我下乡指导时,总是力求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结合当地的方言和生活经验进行讲解。我经常会蹲在田埂上,掰开一株苗,指着叶子上的病斑,手把手地告诉他们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发生、该怎么治。我也会用生动的比喻,让农民理解施肥、灌溉的原理。这种平等、真诚的沟通方式,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示范田建设:眼见为实的力量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农民看。”这是我多年推广工作的深刻体会。在推广一项新技术或新品种时,我总会先选择几户思想开明、愿意尝试的农户,建立示范田。在示范田里,我们严格按照科学种植规范进行操作,从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采收,每一步都精细管理。
当示范田的作物长势喜人,产量和品质明显优于周边传统种植的田地时,其他农户就会主动前来观摩学习。他们亲眼看到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比任何口头宣传都更具说服力。示范田就像一块活广告,用事实打消了农民的疑虑,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种植的热情。
长期跟踪与反馈:做农户的“家庭医生”
农技推广不是一锤子买卖。技术传授下去,后续的跟踪服务同样重要。我坚持定期回访农户,了解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无论是作物的长势异常,还是病虫害的突发情况,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拿出解决方案。
这种长期、持续的服务,让农户感受到了我们的真心与责任。他们不再把我们当作外来的“专家”,而是当作可以信赖的“自家人”,甚至是庄稼的“家庭医生”。他们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我,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也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
助农增收的喜悦:数字背后的故事
每一次看到农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都会感到由衷的满足。这些喜悦,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我曾指导一位名叫老李的农户种植大棚蔬菜。以前他凭经验种植,产量低,病虫害多,收益很不稳定。在我的帮助下,我们从土壤改良、新品种选择、水肥一体化管理到病虫害综合防治,一步步进行改造。起初,老李对“无土栽培”“生物农药”等概念将信将疑。但当第一个大棚的蔬菜长势喜人,上市后因为品质优良而供不应求时,他的疑虑彻底打消了。如今,老李的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五个,年收入从之前的几万元跃升到几十万元。他不仅盖起了新房,还让孩子在城里接受了更好的教育。老李常说:“是科学种植让我的腰包鼓起来了!”
还有一位年轻的返乡创业者小王,他看中了当地特色水果的潜力,但缺乏种植技术和市场经验。我手把手地教他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果品分级保鲜等技术,并帮助他对接电商平台,将优质水果远销全国。短短几年,小王的果园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周边几十户农户一起发展,形成了小有名气的特色水果产业。小王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科技赋能下乡村青年的无限可能。
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是无数农户生活改善的缩影,也是我作为农技推广员最大的成就感来源。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推广技术,更是点燃农民希望的火炬,是帮助他们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
挑战与展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前行
尽管取得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我深知,农技推广工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农户的观念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一些老年农户固守传统,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一些年轻农户虽然有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推广工作要更加细致入微,因人而异。
其次,资金投入和人才短缺也是普遍问题。农业是基础产业,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农户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常常面临资金压力。同时,优秀的农技推广人才相对稀缺,尤其是在偏远山区,人手不足,推广覆盖面有限。
此外,农业生产还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多重风险,这些都会影响农户的收入,进而影响他们对新技术的信心。
面对这些挑战,我深感责任重大,但也充满信心。未来,我将继续努力:
- 深化科技服务: 紧跟现代农业发展前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农业技术引入乡村,让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 拓宽服务领域: 不仅限于生产环节,还将服务延伸到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电商销售等全产业链,帮助农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 培养本土人才: 积极开展农户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农户成为科学种植的受益者和推广者。
- 创新推广模式: 探索建立“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技术辐射面,提高推广效率。
我坚信,在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在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在农民朋友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农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农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裕。作为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员,我将继续扎根泥土,将科技的阳光播撒在广袤的田野上,让沃土生金,让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我服务的这片土地上变为现实。这,就是我作为农技推广员,最深切的体会和最坚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