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入局:一位文化馆非遗保护岗职员的传承探索与活动实践体会

14次阅读

共计 349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数字洪流席卷而来的时代,我们身边依然流淌着古老而迷人的文化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一名在文化馆非遗保护岗工作的职员,我的日常,便是穿梭于历史的烟尘与现实的喧嚣之间,肩负着挖掘、传承与活化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使命。这份工作不仅仅是朝九晚五,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守望与生命激情的深度体验。本文将分享我在这一岗位上,如何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将非遗从博物馆的橱窗里、从故纸堆中,重新带回到大众视野,使其焕发新生的点滴体会。

初心:与非遗的第一次深情邂逅

我的非遗保护之路,始于一次偶然却又必然的相遇。大学时期的我,主修文化遗产学,对那些宏伟壮丽的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了敬畏。然而,真正让我内心被深深触动的,却是在一次田野调查中,一位年迈的剪纸艺人手中那双布满老茧、却依旧灵巧的双手,以及她眼中对剪纸艺术的无限热爱与一丝丝的落寞。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静态的物件,更是一种活态的、流动的、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情感的生命力。它不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更根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技艺传承和口头表达里。

毕业后,我毅然选择进入文化馆,成为一名非遗保护岗职员。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整理档案、撰写报告,更重要的是,要像一名“文化侦探”和“文化园丁”一样,深入社区,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发掘那些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非遗项目,并思考如何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这份工作赋予了我强烈的使命感:让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文化瑰宝,能被更多人看到、听到、感受到,并被传承下去。

挖掘:在人间烟火中寻找非遗的脉搏

“挖掘”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充满惊喜与挑战的一步。它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里翻阅资料,而必须走出大门,走向乡间小巷,走向市井生活,走向传承人的家中。我曾无数次背起行囊,深入偏远山村,只为记录一位民间歌谣传承人那几近失传的唱腔;也曾顶着烈日,在手工作坊里,跟着老匠人学习辨识木料、感受雕刻的纹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非遗的生命力,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它可能是一碗世代相传的家常小吃,可能是一句代代相袭的谚语,也可能是一种农忙时节的传统仪式。每一次的田野调查,都像是一次寻宝之旅。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传承人建立信任,如何捕捉他们口述历史中的细节,如何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技艺和情感。

记得有一次,为了挖掘一项濒临失传的民间体育技艺——“板凳龙舞”,我连续多日蹲守在村子里,与当地的老人、年轻人同吃同住。一开始,村民们对我这个“外来者”带着一丝警惕,但当我真诚地表达了对他们文化的尊重和渴望学习的态度后,他们逐渐打开了心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村长,亲自向我讲述了板凳龙舞的历史渊源、动作要领和精神内涵。那一刻,我不仅仅是在记录一项技艺,更是在倾听一个村落的集体记忆,感受一份对传统的坚守与热爱。这种深入人心的挖掘,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是活的,它与人的生命、与社群的命运紧密相连。

传承:架起古老与现代的桥梁

挖掘之后,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非遗得以“传承”下去,是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更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保持其核心精神和技艺精髓的前提下,寻找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不仅仅是保管者,更是推动者和教育者。

我的工作职责之一,便是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技艺、传授经验。我们组织了“非遗小课堂”,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剪纸、泥塑、传统乐器等技艺。看到孩子们围着传承人,好奇地学习、专注地创作,我感到无比欣慰。这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非遗精神的播撒——那种对手工的敬畏、对创造的热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此外,我们也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例如,我们将一些传统刺绣图案与时尚服饰、家居用品结合,让非遗产品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还尝试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具有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让非遗通过更现代、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这种“活态传承”的实践,让我意识到,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保护古老,更是创造未来。

活化:让非遗在活动中重焕光彩

将非遗从文字和影像中解放出来,使其在真实的活动中“活”起来,是我的工作中最富有成就感的部分。组织非遗相关活动,是文化馆非遗保护岗职员的核心任务之一。这些活动不仅是展示非遗的窗口,更是让公众与非遗零距离接触,体验非遗魅力的重要途径。

多元化活动形式,拓展非遗影响力

为了吸引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我们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1. 非遗主题展览 :我们策划了多场高质量的非遗主题展览,不仅仅是展示实物,更注重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沉浸其中。比如,我们曾举办“指尖上的记忆:非遗手作展”,邀请了十余位手艺人现场演示,观众可以亲手体验扎染、编织、雕刻等技艺,极大地提升了参与感。

  2. 非遗体验工作坊 :这是最受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我们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在文化馆开设工作坊,教授市民制作传统面点、绘制风筝、学习传统戏曲身段等。这些亲手体验的机会,让非遗不再是遥远的文化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我曾观察到,一位平时忙碌的上班族,在体验完一次古法造纸后,眼中充满了对传统智慧的敬意,这让我深信,体验是非遗活化的最佳路径。

  3. 非遗惠民演出 :我们将地方戏曲、传统舞蹈、民间歌舞等非遗项目,带到社区、广场、公园,让它们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每当看到传承人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观众们掌声雷动,我都能感受到非遗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零距离”的演出,打破了非遗的高冷印象,让它变得亲民、接地气。

  4. 非遗讲座与沙龙 :我们邀请非遗专家、学者和传承人,举办系列讲座和沙龙,深入解读非遗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保护现状。这些活动旨在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理解深度,培养一批热爱非遗、关注非遗的“文化志愿者”。

  5. 非遗研学之旅 :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非遗,我们设计了非遗研学路线,带领学生们走进非遗传承基地,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挑战与突破:在创新中寻求非遗新生

组织活动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常常面临资金短缺、场地限制、公众兴趣难以持久等挑战。但每一次挑战,都成为了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活化非遗的契机。

  • 资金挑战 :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资金,也尝试与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推动非遗活化。同时,我们也探索通过文创产品销售、非遗体验课程收费等方式,实现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公众参与度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非遗,我们加强了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制作非遗短视频、图文,以更生动、更时尚的方式呈现非遗,吸引年轻受众。我们还策划了非遗“打卡”活动,鼓励市民通过参与活动,集章打卡,赢取非遗文创礼品,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保持原真性与创新 :这是非遗活化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始终坚持“不失其本,又善于其用”的原则,在创新形式、拓展应用场景的同时,确保非遗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精髓不被稀释或歪曲。例如,在传统戏曲的现代演绎中,我们鼓励艺术家在保留唱腔、身段等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尝试融入现代舞美、灯光设计,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时代魅力。

感悟:文化守望者的自我成长与期许

在我看来,文化馆非遗保护岗职员这份工作,给予我最大的财富,是它让我有机会亲身参与到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之中。我不仅仅是一名工作人员,更像是非遗与公众之间的桥梁,非遗的守护者,亦是其活化的实践者。

每一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每一次非遗传承人与公众的真诚互动,都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的生命力是无穷的,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是深藏不露的。我的工作,让我看到了非遗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是凝聚民族精神、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这份工作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综合能力。从非遗项目的调查研究、档案整理,到活动策划、宣传推广,再到与传承人、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的沟通协调,每一步都充满了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我学会了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创新。

展望未来,我深知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非遗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继续坚守初心,与同事们一道,深入挖掘更多濒危非遗项目,创新活化传承路径,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从“静态”变为“活态”,让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真正做到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当代社会中永葆青春与活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