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8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乡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最为宏大且深远的篇章之一。而作为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我们——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位的基层干部,肩负着将宏伟蓝图变为生动现实的重任。从初入岗时的满腔热忱,到如今扎根沃土、心系乡亲的深厚情感,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场关于信念、汗水与希望的深刻实践。在此,我愿分享我们如何在推进产业帮扶中点燃乡村经济的“星星之火”,又如何在改善村容村貌中绘就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以及这期间的种种感悟与成长。
责任与使命:肩负乡村振兴的重托
2021 年,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我有幸成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位上的一员。初到岗位,我的内心是激动而又充满敬畏的。激动的是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敬畏的是深知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它涵盖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的深刻内涵,是一场从物质到精神,从经济到文化的全面蝶变。
我的主要职责,就是作为政府与乡村之间的桥梁,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精准传达至基层,同时将基层的真实情况和发展需求反馈给上级。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熟读政策文件,更要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乡情。一开始,面对陌生的村庄、复杂的村情,以及村民们或观望或期待的眼神,我曾感到一丝迷茫。但很快,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我们是乡村振兴的“施工员”,更是乡村未来的“设计师”,肩负着改变乡村面貌、提升农民福祉的庄严使命。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成为了我前行的不竭动力。
产业帮扶:点燃乡村经济的“星星之火”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让乡村“活”起来的关键。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推进产业帮扶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
摸清底子,找准方向
开展产业帮扶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我们带着图纸和表格,挨家挨户走访,与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普通村民深入交流,了解耕地面积、农产品种类、劳动力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等基础信息。记得在 X 村,初次调研时,村民们普遍认为他们除了种植传统玉米、小麦,别无他法。但我们通过深入挖掘发现,X 村地处山区,拥有大片未开发的林地和清澈的山泉水,且村中有一位老中医擅长野生中药材的识别和炮制。这让我们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中药材种植的潜力。
找准方向是关键。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盲目引进。通过专家论证、市场分析和村民意愿征求,我们引导 X 村尝试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和中药材种植。同时,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规划发展乡村红色研学旅游。这一过程,是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探索过程。
培育主体,激发活力
有了方向,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实施主体。我们积极引导和扶持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能人返乡创业。在 X 村,我们协助村集体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积极联系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销对接,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我们还多次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请来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从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到品牌营销、电商运营,手把手地教、点对点地帮。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李大爷的村民。他一开始对种植天麻心存疑虑,觉得风险大、技术难。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并带他去参观成功的种植基地。当他看到别人通过规模化种植天麻实现增收致富时,他的眼神亮了。在我们的帮助下,李大爷率先拿出自家几亩地尝试种植。一年后,天麻丰收,收入远超传统作物。李大爷逢人就夸:“跟着党走,日子有盼头!”他成为了村里产业发展的积极分子,也带动了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我深感欣慰,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拓宽渠道,多元发展
单一的产业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弱,多元发展才是长远之计。除了中药材种植,我们还鼓励 X 村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我们协助村里申报了旅游项目资金,修缮了村道,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并挖掘整理了红色故事和传统民俗。同时,引导村民将中药材进行初加工,开发中药材茶饮、药膳等特色产品,提升附加值。
电商平台也是我们大力推广的销售渠道。我们邀请专业讲师为村民开展电商培训,帮助他们开设网店,将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从最初的几单到后来的几百单,数字的变化见证了乡村经济的活力。这不仅仅是销售额的增长,更是村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他们开始认识到,互联网也能成为他们致富的“新农具”。
通过这些产业帮扶措施,X 村的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从前靠天吃饭、外出务工的单一模式,变成了种植、加工、旅游、电商等多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曾经的“空心村”,渐渐有了人气,有了生机。
改善村容村貌: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乡村的环境美起来、文化活起来。改善村容村貌,是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的直接体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面子”工程,更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培育文明乡风的“里子”工程。
环境整治先行,提升宜居水平
“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是改善村容村貌的重中之重。过去,许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旱厕脏乱、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横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村庄环境。我们一上任,就把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
在 Y 村,我们首先组织开展了全村范围的环境卫生大清理行动。动员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和村民,对村庄内外、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的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厕所革命”,引导村民改造升级无害化卫生厕所,并建成了一批公共卫生厕所。对于生活垃圾,我们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处理模式,配置分类垃圾桶,定期组织垃圾清运。对于污水处理,我们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式或分散式处理设施,有效改善了村庄水环境。
刚开始,村民们对垃圾分类有些抵触,觉得麻烦。我们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画报,组织集中讲解,甚至挨家挨户上门示范。村干部和党员更是以身作则,带头分类。渐渐地,村民们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村庄变得干净整洁,空气也清新了许多。
规划引领,彰显地域特色
改善村容村貌,绝不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化翻版,而是要尊重乡村原有的肌理和特色。我们在规划乡村建设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邀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绿化景观等。
在 Z 村,我们发现其拥有丰富的古树名木、传统民居和独特的农耕文化。在规划中,我们强调对这些元素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修缮老旧民居时,要求保留其原有风格和材料;新建房屋则要求与整体风貌协调一致。同时,将古树名木作为村庄的“活文物”进行保护,围绕它们打造休憩景观节点。我们还挖掘整理了村里的农耕器具和民间故事,建设了农耕文化陈列室和文化墙,让村民们记住乡愁,让游客感受特色。
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建设,Z 村不仅环境整洁了,而且村庄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也得到了充分彰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前来观光体验。
群众参与,共建共享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改善村容村貌离不开村民的广泛参与。我们始终坚持“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村民的事村民共同干”的工作理念。在制定村庄规划、实施项目建设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村民成为决策的参与者。在建设过程中,鼓励村民投工投劳,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家园建设中来。
记得在修建村头小广场时,由于资金有限,我们组织村民开展义务劳动。从场地平整到铺设地砖,从花草种植到石凳安装,村民们积极响应,你出人我出力,你捐树我捐物,小广场很快就建好了。看着自己亲手建设的公共空间,村民们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爱护。小广场建成后,成为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了村里举办活动的重要场所,进一步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
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再到“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的改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乡村精神面貌的提升。我们深知,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投入热情和智慧。
挑战与磨砺:在实践中成长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和磨砺。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时常面临政策落地难、资金人才瓶颈、观念转变慢等诸多问题。
政策落地与基层实际的磨合
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政策是指导方向,但具体到每个村庄,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精准施策,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有时,政策要求高,但基层条件有限;有时,资金项目有明确规定,但村庄需求却有所偏差。我们需要反复沟通协调,既要坚持政策原则,又要灵活变通,找到最适合村庄发展的路径。这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资金与人才的瓶颈
资金和人才是乡村振兴最紧缺的资源。许多乡村经济基础薄弱,集体经济收入有限,项目资金缺口大。我们不得不奔走于各个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源。同时,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制约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瓶颈。我们通过建立人才库、鼓励返乡创业、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努力缓解这一问题,但任重道远。
观念转变与群众发动
最难的或许是村民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有时会成为推动工作的一大阻力。比如,有的村民对新事物接受度不高,对产业发展持观望态度;有的村民对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认为“政府的事政府管”。要转变这种观念,不能靠强制命令,只能靠耐心细致的宣传引导、真金白银的示范带动和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每一次成功案例的展示,每一次收入的增加,每一次环境的改善,都是对村民最好的教育和激励。
在这些挑战中,我不断磨砺心智,增长才干。学会了如何从宏观政策中找到微观切入点,学会了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创造最大价值,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群有效沟通。每一次难题的解决,都让我对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伟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感悟与展望:乡村振兴的温度与力量
两年多的乡村振兴工作,让我收获了太多感悟。
我最大的感悟是,乡村振兴绝不是一项冷冰冰的任务,而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这份温度,体现在我们与村民们结下的深厚情谊中,体现在我们为乡村发展倾注的真情实感中,也体现在村民们脸上逐渐绽放的幸福笑容中。当我看到 X 村的中药材基地连片发展,李大爷笑得合不拢嘴;当我看到 Y 村的村道干净整洁,孩子们在小广场上嬉戏玩耍;当我看到 Z 村的传统民居焕发新颜,引来游客赞叹不已,我内心便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成就感,不是来自个人荣誉,而是源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实现。
我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一股充满力量的洪流。这股力量源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源自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更源自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力更生的奋斗。作为其中一分子,我们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便能形成磅礴之势,推动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充满希望。我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扎根基层,深耕细作。在产业帮扶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培育更多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村容村貌改善方面,我们将持续推进生态宜居建设,打造更多美丽庭院,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并着力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场没有休止符的进行曲。我们将继续肩负使命,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间,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为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乡村必将越来越美,农民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终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