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54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绿色海洋中,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用双脚丈量山林,用双眼洞察危机。我,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一名林业站护林员。我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每天巡山护林,确保这片郁郁葱葱的家园免受火灾的侵袭和病虫害的困扰。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职责,更是一种融入血液的使命,一种与大山深情的对话。多年的实践,让我对“护林”二字有了更深刻、更具温度的体会。
黎明与山林共舞:开启一天的巡护征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在尝试穿透林间的薄雾时,我便已整装待发。背包里装着对讲机、GPS 定位仪、望远镜、简易急救包,还有最重要的——一颗对森林充满敬畏与责任的心。跨上山路,清冷的空气带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芬芳扑面而来,唤醒了每一寸感官。我的巡护路线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季节、天气、甚至前一天观察到的异常情况而调整。
每一步都踩在柔软的落叶上,每一下呼吸都充满着森林的生命力。我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倾听鸟儿的鸣叫,留意风吹过枝叶的声音。这些看似日常的景象,在我眼中却承载着无尽的信息。哪里有村民上山活动的痕迹?哪片林地的枯枝落叶堆积较多?哪棵树的叶片颜色有些异常?这些都是我在巡护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我的双眼,仿佛一台行走的“扫描仪”,不断搜寻着潜在的危险信号。长期的野外工作,让我练就了一双能够识别微小异常的“火眼金睛”。当山风带着一丝焦糊味飘过,或是树干上出现可疑的虫眼时,警报便会在我心中悄然拉响。这日复一日的跋涉,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智的磨砺,让我与这片山林建立起了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
无声的警报:森林火灾的预防与应急
在护林员的工作中,森林火灾无疑是最大的威胁。它的破坏力是毁灭性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数十载、甚至上百载的绿色生机化为灰烬。因此,防火工作是重中之重,它贯穿在我每日巡护的始终。
我的防火体会,首先是“防患于未然”。这要求我们对火源管理极其严格。在重点防火期,我们会加密巡护频次,特别是在进山路口、林区边缘的村庄、墓地、农事活动区等高风险地带。每到清明、春节等祭祀高峰期,以及农忙时节,我和同事们都会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发放宣传单,苦口婆心地劝导村民不要带火种进山,不焚烧秸秆,不乱丢烟头。我们深知,一次不经意的疏忽,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巡山时,我总是会特别留意枯枝落叶堆积较厚的区域,这些都是潜在的火灾隐患点。一旦发现,便会及时清理,或向上级汇报。我也经常检查林区内的消防蓄水池、灭火工具(如风力灭火机、水枪等)是否完好可用。因为一旦火情发生,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的耽搁都可能让火势扩大一倍。
然而,尽管我们竭尽全力,意外有时还是会发生。我还记得几年前,一次突发的山火,浓烟蔽日,火光冲天。接到火情报告的那一刻,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们迅速携带装备,与增援力量一同赶赴火场。在扑救过程中,面对熊熊烈火,炙热的温度,刺鼻的烟雾,恐惧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与火魔抗争的决心。我们轮番上阵,用风力灭火机吹灭地表火,用铁锹扑打明火,开辟隔离带。那几天,几乎是不眠不休,直到火势完全控制,余火清理完毕。当看到被烧焦的土地,焦黑的树干,那种心痛和无力感难以言喻。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以及每一次成功扑灭火灾后,那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守住了绿色的骄傲。火灾面前,没有个人英雄,只有众志成城的战士。
隐形的敌人:病虫害的侦查与防治
如果说森林火灾是显而易见的狂暴恶魔,那么森林病虫害就是悄无声息的隐形杀手。它们不声不响地侵蚀着森林的健康,一旦爆发,危害同样巨大。作为护林员,我的另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成为森林健康的“侦察兵”和“医生”。
我的巡护路线中,除了防火重点,还有病虫害高发区和林木种质资源库。在观察树木时,我会细致入微地检查叶片是否有异常斑点、枯黄或卷曲,树皮是否有开裂、流胶、虫蛀孔或排粪状物,甚至会翻看树下的落叶,查看是否有幼虫或卵块。对一些高大林木,我还会借助望远镜进行远距离观察。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片松林中发现几棵松树的松针出现轻微的黄褐色斑点,且部分松针显得枯萎。这引起了我的警觉。我立即靠近仔细检查,并采集了部分样本。经过初步判断和上报,最终确诊为松材线虫病的前兆。这是一种极具毁灭性的森林病害,一旦扩散,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划定疫区,对受感染的松树进行伐除和无害化处理,并对周边林木进行监测和预防性防治。正是因为早期的发现,我们才避免了一场可能蔓延整个松林的生态危机。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我的体会是“预防为主,综合施策”。这包括几个方面:
- 生物防治: 鼓励和保护林间的益鸟、益虫,如啄木鸟、七星瓢虫等,它们是天然的害虫捕食者。有时,我们还会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特定害虫。
- 物理防治: 对于局部发生的虫害,我们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灯光诱捕、性信息素诱捕等方法。例如,在一些林地,我会设置诱捕器来监测特定害虫的数量,为判断虫害趋势提供依据。
- 营林措施: 通过科学的造林、抚育管理,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自身的抵抗力。定期清理枯死木、病虫木,减少病原和虫源的传播。
- 科学监测: 除了日常巡护,我们还会定期进行样方调查,利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对大范围林区进行病虫害普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它没有森林火灾那种瞬间的爆发性,但其危害却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要求护林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成为森林的“健康管家”。
科技赋能:现代护林手段的融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护林工作也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GPS 定位仪不再是新鲜事物,而无人机、红外监控、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也逐渐成为我们手中的得力助手。
我的体会是,科技的融入极大提升了护林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过去,巡山完全依靠经验和人力,很多偏远、险峻的区域难以有效覆盖。而现在,通过无人机定期对林区进行航拍,可以清晰地看到林木的生长状况,早期发现火灾隐患点、病虫害区域,甚至是非法采伐、盗猎等行为。高分辨率的图像和视频数据,让我们能够坐在林业站里,也能对千里之外的山林了如指掌。
手机上的护林 APP,能够实时上传我的巡护轨迹、发现的问题点,并附上图片和文字描述。这不仅方便了数据的记录和管理,也让信息能够快速传达到上级部门,提高了响应速度。在紧急情况下,对讲机和卫星电话确保了我们与外界的畅通联系,保障了自身安全。
然而,科技再先进,也无法取代护林员的双脚和双眼。机器能够识别异常数据,但只有亲身踏入林间,才能真正感知到森林的脉搏,才能发现那些细微而又关键的线索。科技是工具,而人才是核心,是科技与自然的桥梁。
不仅仅是工作: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
这份护林员的工作,对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工作”范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追求,更是我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深情对话的媒介。
每天穿梭于山林之间,我见证了四季的更迭:春天的萌发,夏日的繁茂,秋日的斑斓,冬日的沉寂。我目睹了野生动物的自由自在:林间跳跃的松鼠,展翅翱翔的雄鹰,溪边饮水的野鹿。这些生命与我,共同构成了这片森林的画卷。
与自然相伴,我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与宽广。城市的喧嚣在这里被过滤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风声、水声、鸟鸣声,以及我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大山教会了我耐心、坚韧和敬畏。它让我懂得,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而不是去破坏它。
我也经常与周边村落的村民打交道。他们是山林的近邻,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影响者。通过宣传教育、扶贫帮困等方式,我们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村民们意识到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时,他们也成为了森林的义务守护者。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是我在工作中最大的慰藉和动力。我的体会是,护林不仅仅是管好树木,更是要管理好人与森林的关系。
挑战与坚守:护林员的使命与担当
护林员的工作是艰辛的。它意味着风餐露宿,意味着与寂寞为伴,意味着与恶劣天气和潜在危险的搏斗。冬季的严寒,夏季的酷暑,突如其来的暴雨,甚至有时还会遇到野兽的威胁。但我从未想过退缩。
这份坚守,源于内心深处对这片绿色家园的热爱。我深知,每一棵树都是地球的肺,每一片森林都是生命的摇篮。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树木,更是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我们的工作,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希望。
多年来的巡山护林,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了然于心,对火灾与病虫害的每一次潜在危机都高度警觉。这份体会,是汗水和岁月沉淀的结晶,是责任与热爱的融合。作为林业站护林员,我的使命就是做那道深山里的绿色屏障,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生态财富。我将继续沿着这条巡护之路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因为我知道,我的存在,就是这片森林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