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23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了都市的繁华与舒适,选择深入偏远的山区,用自己的知识与爱心,点亮了一盏又一盏求知的灯火。他们是乡村支教教师,是孩子们眼中最特别的存在。我的名字是李明,一名扎根山区十余载的普通教师。回首这段漫长而又充满意义的旅程,心中五味杂陈,却又无比坚定。我将在这里,分享我作为一名乡村支教教师,扎根偏远山区,助力学生成长的真实工作感悟。
初心与选择:那一束光的指引
我清晰地记得,多年前那个夏日午后,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时,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芬芳与孩童纯真的笑声。彼时,我刚从师范大学毕业,怀揣着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乡村支教”这个词。当时媒体上关于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渴望知识的报道,深深触动了我。城市里,孩子们有琳琅满目的绘本,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有多种多样的兴趣班;而在这里,可能连一本课外书都是奢望,教室是瓦片房,甚至有些孩子每天要翻越几座山才能抵达学校。
那年秋天,我毅然放弃了城市里看似光明的就业机会,背起简单的行囊,只身前往这所位于深山中的小学——希望小学。临行前,家人和朋友不理解我的选择,认为我是在“吃苦”,是在“浪费青春”。但我的内心却有一种强烈的召唤,仿佛有一束光在指引着我,告诉我,那里有我施展抱负的舞台,有等待我点亮的童心。这束光,是教育理想的光芒,是对公平教育的向往,更是对孩子们未来期盼的承诺。
初来乍到,一切都比我想象的更为艰苦。简陋的校舍,没有网络,甚至连自来水都稀缺。夜幕降临,山风呼啸,唯有煤油灯微弱的光亮陪伴。然而,当第二天清晨,孩子们那一张张带着露珠般纯净笑容的面庞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所有的疑虑和疲惫都烟消云散了。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外界的好奇,以及对我的信任和依赖。那一刻,我明白,我来对了,我的选择,值得。
挑战与磨砺:山村教育的真实面貌
支教生涯并非一片坦途,它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首先是物质条件的匮乏。学校仅有的几间教室,窗户破旧,冬天寒风呼啸,夏天蚊虫环绕。没有像样的图书馆,课本是唯一的阅读材料。体育器材更是奢望,孩子们的“足球”常常是用废弃塑料袋缠绕而成的。我曾经为了给孩子们寻找一些过期但尚能使用的地球仪和显微镜,跑遍了周边县城的旧货市场。
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乡村小学只有一两名老师,需要承担多个年级、多个科目的教学任务,甚至包括厨师、宿管等非教学工作。我曾经同时教过一、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还要负责四、五年级的科学和美术。备课时,经常要来回切换不同年级的知识点,大脑高速运转。最困难的是多级混班教学,如何同时照顾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的孩子,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语言障碍也曾是横亘在我与学生之间的一道无形屏障。这里的孩子们大多说方言,初来乍到时,我几乎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为了更好地与他们交流,我努力学习当地方言,从孩子们身上学习,从村民口中请教。渐渐地,我开始能听懂他们的悄悄话,能理解他们的诉求,这让我在教学和生活中都感到与他们更亲近了。
更让人心疼的是“留守儿童”问题。许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内心敏感而脆弱。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有些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因为他们觉得读书是为了走出大山,而大山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陌生。作为老师,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他们的“临时家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心理支持。我曾多次在深夜,陪着生病的孩子守在村医务室里;也曾为了调解孩子们的矛盾,花费无数心力;更曾为了鼓励一个自卑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山外世界的精彩。这些磨砺,让我从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年轻老师,逐渐成长为一名懂得关怀、充满耐心、富有韧性的教育工作者。
融入与改变:成为山村的“一份子”
要真正扎根山区,光靠教书育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这片土地,融入这里的人们。我学着和村民们一起劳作,锄地、挑水、劈柴,体验他们的生活日常。当村民们看到我这个外来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人”,而是和他们一样卷起裤腿、沾满泥土时,他们逐渐打开了心扉。他们会把家里最好的野菜、最甜的野果送给我,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
我开始尝试着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我走访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翻山越岭,拜访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了解孩子们在家里的表现,倾听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和担忧。通过这些家访,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我的学生,也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与尊重。他们不再觉得学校只是一个上课的地方,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发现,山村的孩子们虽然物质贫乏,但他们拥有城市孩子难以企及的宝贵品质:纯真、善良、坚韧、互助。他们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如风,可以在田埂上唱出最动听的歌谣。我鼓励他们发挥这些特长,组织他们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活动,用竹子制作简易的乐器,用石头堆砌模型,让自然成为他们最好的课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而是这个山村的“一份子”。村民们会亲切地叫我“李老师”,孩子们则把我当成大哥哥、大姐姐。这种身份的转变,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它不仅给予我力量,更让我坚定了长期扎根的决心。
教学创新与实践: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在简陋的条件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奏效。我开始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点亮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拓宽他们的视野。
首先,我尝试将生活与教学结合起来。地理课上,我带着孩子们爬到山顶,俯瞰整个村庄,讲解河流的流向、山脉的走向;生物课上,我们走出教室,去认识田埂上的野花野草,观察山间的昆虫鸟兽;语文课上,我鼓励孩子们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他们所见所闻,记录山村四季的变化。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更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其次,我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我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机构,为学校争取图书、文具、体育用品。渐渐地,学校有了一个小小的“爱心书屋”,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每当收到捐赠物资,孩子们那欢呼雀跃的表情,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清晰可见。这些外部资源的注入,不仅改善了教学条件,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远方的温暖与关爱。
我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由于缺乏外界刺激,很多孩子内心敏感而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我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提问,积极发言。我组织了简单的“才艺表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哪怕只是唱一首简单的山歌,念一首短短的诗。我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尝试着给孩子们开设了“梦想课”。我拿出自己收集的报纸杂志,向他们介绍山外的世界,讲解不同的职业,鼓励他们畅谈自己的梦想。有的孩子说想成为医生,救助村民;有的说想当工程师,修桥铺路;有的说想做老师,回到家乡教书育人。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我知道,教育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这些教学实践,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收获与感动: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
十余载光阴流逝,我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有志青年。支教生涯虽然艰辛,但其中充满的温情与感动,足以抵消所有的疲惫。
我记得一个叫小芳的女孩,刚来学校时内向自闭,成绩也总在班级末尾。我发现她虽然不爱说话,但画画很有天赋。于是我鼓励她多画画,并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购买画笔和纸张。后来,她的画作在县里的小学生美术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颁奖那天,她自信地站在台上,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笑容。再后来,她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并在大学选择了艺术专业。每次回家探亲,她都会特意来看我,分享她的大学生活和对未来的规划。她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欣慰。
还有一次,我生病发烧,躺在宿舍里。孩子们知道后,自发地去山上采摘草药,小心翼翼地煎好药端给我;有的孩子则从家里带来鸡蛋、红薯,塞到我手里。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感受到,在这片偏远的山区,我不是孤单一人,我被这群孩子和淳朴的村民们深深地爱着。这种爱,比任何物质的回报都更加珍贵。
每逢节假日,总有毕业的学生从全国各地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向我问好,汇报他们的近况。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甚至自己也成为了乡村教师。他们告诉我,是当年我在课堂上描绘的山外世界,给了他们走出去的勇气;是我的鼓励,让他们坚持了下来。这些反馈,如同滋润心田的甘霖,让我感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了一束微光。
这些温暖人心的瞬间,一次次地告诉我,我的坚守没有错,我的付出有回报。我的个人成长也超出了我的预期。从一个青涩的毕业生,我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教育者;从一个只懂书本知识的人,我成长为一个理解生活、懂得人情世故的社会人。山区教会了我坚韧、乐观和感恩,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坚守与展望:教育的种子,希望的田野
有人问我,你在这里待了这么久,不后悔吗?我的答案是:从未后悔。每一次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每一次听到他们取得进步的喜讯,每一次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我都会觉得,这就是我人生的意义所在。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分数和升学率上,更体现在对一个生命的塑造,对一个未来的点亮。
当然,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乡村教育的未来,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投入。它需要政策的倾斜,需要社会资源的持续注入,更需要源源不断、充满爱心和专业素养的乡村支教教师。我希望通过我的故事,能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支教的真实情况,理解乡村教师的付出与坚守,从而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田野。
展望未来,我深知乡村教育依然任重道远。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样。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扎根山区的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坚守岗位,不断学习创新,总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教育的种子一旦播撒,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山高水长,心系芬芳。我将继续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与我的孩子们一同成长,用我的热情和智慧,为乡村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愿每一个梦想都能被点亮,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