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8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为一名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上辛勤耕耘的工作人员,我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无数乡村从沉寂到活力四射的蜕变。这份工作,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落实政策,更是与泥土亲近、与村民共情、与梦想同行。从初入岗时的摸索与困惑,到如今面对一个个村庄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成就感与使命感,我深知,推进产业帮扶和改善村容村貌,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双翼,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乡村美好未来的坚实骨架。
责任在肩:初探乡村振兴之路
犹记得刚踏入这个岗位时,心中充满了对乡村的无限憧憬,但也伴随着对未知挑战的些许迷茫。彼时,许多乡村面临着共同的困境: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传统农业收益微薄,村庄基础设施陈旧,垃圾乱堆乱放,污水横流。一眼望去,有些村庄空心化趋势明显,即便有留守的老人孩子,也常常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寂寥。
我的职责,就是要在这样的土地上,唤醒沉睡的资源,激发出内生动力,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这并非易事,需要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期盼。每一次的走访,每一次的座谈,都让我对乡村振兴的艰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要为之奋斗的决心。我意识到,要改变乡村面貌,首先要改变观念,而改变观念的切入点,正是如何让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产业帮扶和村容村貌改善,正是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突破口。
产业兴旺是基石:点燃乡村经济的引擎
“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在乡村振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产业支撑,乡村就如同无源之水,即便一时改善了环境,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将产业帮扶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感悟之一。
我们工作的核心,在于引导和扶持乡村发展特色产业。这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要能结合各村的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地理区位等优势,精准定位发展方向。例如,在一些山区村落,我们鼓励村民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茶叶、特色水果种植,或是发展林下经济,如仿野生灵芝、天麻等高附加值作物。在平原地区,则可能更侧重于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引入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并积极与电商平台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产业帮扶绝不仅仅是“给钱给物”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我们致力于构建“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从源头抓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补贴、市场信息共享等全方位支持。比如,我们曾协助一个偏远山村,将当地特有的野生菌资源进行规模化人工培育,并注册了地理标志产品。起初村民们不理解,觉得种地是祖祖辈辈的活法,转型有风险。我们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成功的案例,邀请专家上门培训,手把手教他们从菌种选择、大棚搭建、温度湿度控制到采摘包装的全过程。同时,还积极联系加工企业,签订订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今,这个村的野生菌产业已初具规模,村民们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也大幅提升,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发展。一些村庄依山傍水,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我们引导村民利用闲置农房改造精品民宿,开发农耕体验、民俗表演、特色餐饮等项目。为了提升服务品质,我们组织村民进行服务礼仪、厨艺、导游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将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这种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然而,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遇到过市场波动的风险,遭遇过技术瓶颈的挑战,也曾因村民观念守旧而举步维艰。但正是这些困难,磨砺了我们的意志,也让我们学会了不断调整策略,创新帮扶模式。我们深知,产业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和适应市场,因此,我们始终把培养本土人才、引进外部智力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乡村产业能够根深叶茂,经久不衰。
村容整洁添魅力:内外兼修的美丽蝶变
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是村容村貌的显著改善。我常常感叹,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村庄,不仅能让村民生活得更舒心,更能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过去,许多村庄存在“脏乱差”的问题,垃圾随意倾倒,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柴草杂物乱堆乱放,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的整体风貌。我们的工作,首先从最基础的“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废弃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开始。我们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引导他们进行垃圾分类,配备垃圾桶,建立常态化的保洁机制。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硬化村内道路,完善公共照明,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曾经被戏称为“垃圾村”的地方。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缺乏环境卫生意识,房前屋后堆满了杂物。我们投入大量精力,不仅派驻工作队与村干部一起清理垃圾,更重要的是,我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耐心讲解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播放宣传片,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一开始,阻力很大,但当我们村里第一批“最美庭院”评选出来,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荣誉时,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和认可,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那个村庄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花草簇拥,俨然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除了硬化路面、美化环境,我们还注重对乡村风貌的整体提升。结合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和文化元素,对危旧房屋进行改造,修复古建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墙、休闲广场、文化礼堂等公共空间。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庄的“颜值”,更重要的是,它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他们重新燃起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当看到老人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在干净的村道上嬉戏玩耍时,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人心的凝聚。
当然,改善村容村貌也并非一劳永逸。它需要长期投入,更需要村民的持续参与和维护。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推行“村民自治”,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理事会,定期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将环境维护的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个人,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双轮驱动:产业与环境的同频共振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产业帮扶与村容村貌改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双轮驱动”。一个村庄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其“面子”工程,更在于其“里子”的充实。
试想一下,一个环境优美、整洁有序的村庄,更容易吸引外来游客驻足,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干净的村庄环境,也更容易吸引投资商前来考察,为特色农业、乡村加工业等产业的引进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同时,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村民收入的增加,他们就有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家环境的维护和提升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反之亦然。如果一个村庄产业兴旺,村民富裕,但环境却脏乱差,那其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必然大打折扣。试问,谁愿意在一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村庄投资兴业,或是度假休闲呢?村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的工作始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规划产业项目时,我们同步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短视行为。在推动村容村貌整治时,我们也积极融入产业发展的元素,比如将农产品展销与乡村旅游景点结合,将村庄美化与特色种植养殖园林化相结合,让二者有机融合,形成合力。正是这种协同推进,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力。
感悟与展望:乡村振兴路上的点滴星光
回望这些年走过的乡村振兴之路,我心中充满了诸多感悟。
首先,是“人”的重要性。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普通村民,他们的思想观念、参与热情、内生动力,都是决定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项目落地,更是做“人”的工作,要善于发动群众,凝聚人心,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当我们看到村民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抱怨到自豪,这正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其次,是“久久为功”的韧性。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久久为功的毅力。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会经历反复,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每一次的微小进步,都是乡村振兴路上闪耀的星光,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强大力量。
再者,是“系统思维”的重要性。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多方资源整合。我们需要学会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统筹规划,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民生福祉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依然漫长。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多元化。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农业农村局的每一位乡村振兴岗人员,都能继续保持这份初心和热情,扎根沃土,砥砺前行,以更加科学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坚韧的毅力,持续推进产业帮扶,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就一定能绘就一幅幅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和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我的感悟,是点点滴滴的付出,是收获满满的喜悦,更是对未来乡村无限美好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