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护者手记:文化馆职员亲历非遗保护活动,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承之路

14次阅读

共计 365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群星,闪耀着独特的智慧与魅力。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而我,作为一名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有幸投身于这项崇高而充满挑战的工作中。我的日常,便是穿梭于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传播之间,致力于挖掘、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让这些“活态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一份深植于心的热爱。

非遗的脉搏:理解与认同是保护的起点

踏上非遗保护之路,首先要做的便是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不是静止的物件,而是活态的实践、表述、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它存在于人的身上,存在于社区的记忆中,存在于代代相传的口耳相授里。因此,保护非遗,绝不仅仅是将其“冷藏”在博物馆里,而是要让它“活”起来,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

作为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的工作起点往往是田野调查。这包括走访社区,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观察他们的技艺。我曾深入偏远的山村,只为记录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匠人如何用双手编织出精巧的竹器;我也曾多次拜访城镇里的戏班,只为理解一种地方戏曲从腔调到身段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非遗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更体会到传承人对于自己技艺的那份执着与坚守。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自豪,这份情感常常深深打动我,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此项工作的决心。每一次的深入了解,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确信,非遗不仅仅是文化符号,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情感的生命体。

深度挖掘:让沉睡的瑰宝重现光华

“挖掘”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它意味着我们将那些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通过系统的梳理、记录和研究,使其重见天日。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具备侦探般的敏锐、学者般的严谨和人类学家的耐心。

首先是线索的收集与考证。我们常常需要翻阅地方志、家族谱、口述历史资料,寻找关于非遗项目存在的蛛丝马迹。例如,在挖掘一项古老农耕习俗时,我们可能会从地方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发现端倪,再通过村落长老的口述进行佐证。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也伴随着艰辛。很多时候,唯一的线索可能只言片语,或者仅仅是当地居民模糊的记忆。我们必须像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埃。

其次是全面的记录与归档。一旦确定了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我们便会展开详尽的记录工作。这不仅仅是文字描述,更包含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我们会拍摄传承人技艺的每一个步骤,录制他们口述的历史与故事,甚至记录下非遗活动举行时的环境音。比如,在记录一项传统剪纸艺术时,我们会用高清摄像头捕捉剪刀与纸张接触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用微距镜头展现纸屑飞舞的瞬间,并采访传承人关于图案寓意、材料选择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多媒体资料构成了非遗的数字档案,它们是未来研究、展示和传播的宝贵财富,也是防止非遗失传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记录,我们试图为后人留下一份尽可能完整、鲜活的非遗“基因库”。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对非遗价值的评估与提炼。一项非遗项目,其价值可能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多个层面。我们需要在记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文化内涵、技艺特色、社会功能,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民族精神相联系。只有深刻理解了非遗的价值,才能在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和传播方式。例如,一项传统医药技艺,其科学价值在于药方与实践的有效性;其社会价值则在于维系了社区健康,承载了乡土人情。这份评估报告,将成为我们后续策划活动、争取资源的重要依据。

创新传承:让非遗在活动中绽放活力

挖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而组织相关活动,便是文化馆非遗保护岗职员将非遗从档案室推向公众,使其“活”起来的关键途径。这要求我们跳出传统思维,以创新精神,将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受众。

我们策划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力求全方位展现非遗的魅力:

  • 沉浸式体验工作坊: 这是最受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亲临文化馆,手把手教授公众传统技艺,如陶艺制作、绒花制作、传统扎染、古琴雅集等。参与者在亲身实践中,不仅学习了技艺,更感受到了非遗的温度和匠人的精神。我曾组织过一次面塑体验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捏出一个个生动可爱的面人,那一刻,传统艺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萌芽。这些工作坊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非遗精神的传递,让参与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 主题展览与互动展示: 我们定期举办非遗主题展览,并通过多媒体、AR/VR 等技术,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展示一项传统织锦工艺时,我们不仅展出精美的织物,还会通过视频播放织工劳作的场景,设置虚拟试穿体验,甚至放置一台小型织机供观众尝试操作。这种互动让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文化。我记得有一次在非遗摄影展中,我们特别设置了一面“非遗故事墙”,鼓励观众写下自己与非遗的记忆或感悟,反响十分热烈。

  • 非遗展演与民俗活动: 将非遗搬上舞台,或融入节庆活动,是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我们组织非遗剧目演出、传统音乐会、地方曲艺表演、舞龙舞狮等民俗展示。这些活动往往能吸引大量群众,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一次传统节日庆典上,我们邀请了多支地方戏曲团队进行轮番表演,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传统文化在热闹的场景中再次焕发活力。这些活态的展演,让人们直观感受到非遗的震撼力与生命力。

  •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为了扩大非遗的受众,我们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进学校和社区。在学校,我们通过讲座、课程、社团等形式,让青少年从小接触并了解非遗;在社区,我们与社区文化站合作,定期举办小型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曾看到一个小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学习了剪纸技艺,回家后竟然主动教自己的奶奶剪纸,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非遗薪火相传的力量。

  • 数字化传播与跨界合作: 面对数字时代,我们也在积极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如建设非遗数字博物馆、制作非遗纪录片、开发非遗主题文创产品等。同时,我们还寻求与旅游、教育、创意产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让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为非遗的活化利用开辟新空间。例如,我们曾与当地旅游局合作,将一项非遗手工艺品包装成特色旅游纪念品,不仅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也提升了非遗的知名度。

挑战与突破:在守望中寻求新生

非遗保护与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常常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传承人老龄化、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认知度不足、非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缘化等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困境。

然而,挑战也意味着突破的机遇。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并探索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如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吸引社会捐赠等。在传承人方面,我们着力推动“传帮带”机制,支持传承人开办学徒班,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确保技艺后继有人。对于青年群体的兴趣培养,我们特别注重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设计互动游戏、举办潮流市集中的非遗摊位等,让非遗变得“酷”起来,“潮”起来。

在应对现代化冲击方面,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一方面,我们坚守非遗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精髓,不盲目追求商业化而牺牲其原真性;另一方面,我们鼓励非遗在不改变其核心技艺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转化,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例如,传统服饰可以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让非遗成为时尚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习俗可以在保留核心仪式的基础上,增加更具参与性的现代环节。每一次成功的突破,都让我们看到了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希望。

薪火相传:作为守护者的体会与展望

作为一名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深深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每一次成功的活动组织,每一次看到非遗传承人欣慰的笑容,每一次感受到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都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这份工作让我不仅仅是文化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传递者和守护者。我亲眼见证了非遗从“濒危”到“复苏”,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爱去传承,非遗的薪火就永不会熄灭。

我的工作,让我与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它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感受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更让我结识了许多可敬可爱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的坚守与智慧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深知,非遗保护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展望未来,我希望我们的文化馆能继续发挥好平台作用,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家园”、非遗爱好者的“乐园”、非遗研究者的“宝库”。我们将持续深化非遗的挖掘与研究,提升活动的专业性与吸引力,并积极探索非遗与科技、旅游、教育等更多领域的融合,让非遗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永远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