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匠心,活化非遗:文化馆职员的传承之路与活动组织体会

15次阅读

共计 384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中华大地广袤的文化版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审美。作为一名身处文化馆非遗保护岗位的职员,我的日常工作不仅仅是与这些古老的技艺、表演、习俗和口头传统打交道,更是一场充满探索、守护与创新的旅程。这份工作赋予了我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使命,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的艰辛与乐趣,以及在挖掘、传承和组织相关活动中的深刻感悟。

非遗的“发现”之旅:在田野中感受文化的脉动

非遗保护工作的起点,往往是深入田野、走进民间。这绝非坐在办公室里查阅文献那么简单,它是一场需要用脚步丈量、用心灵体会的文化寻访之旅。我的“发现”之旅,常常是从一则线索、一个老人的回忆、甚至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开始的。

深入基层,寻访非遗的活态根源:
我记得第一次深入一个偏远村落,去探访一项濒临失传的古老民俗。那里的生活节奏缓慢,现代化气息稀薄,却保存着大量原生态的非遗基因。与耄耋之年的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时,他们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技艺的眷恋与忧虑,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不仅仅是记录他们的故事,更是试图理解非遗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社区,又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得以延续。这种第一手的接触,远比任何文字资料都来得真实和震撼。

挑战与乐趣并存:资料收集与整理的细致入微:
田野调查的过程充满挑战。语言不通、生活条件艰苦、当地居民的陌生与警惕,都曾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但当克服这些困难,获得传承人的信任,他们愿意打开心扉,分享家族世代相传的秘密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需要细致地记录每一个细节,从制作工具的材质、技艺的步骤、口诀的念诵,到节庆仪式的流程、服饰的讲究、背后的文化寓意。录音、录像、拍照、文字记录,每一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保存非遗的原始面貌。这些看似琐碎的资料,构成了非遗保护的基石,是未来研究、传承和传播的宝贵财富。

建立情感纽带:与传承人共同守护:
非遗的活态性,离不开“人”的传承。与传承人建立深厚的情感链接,是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仅是我的调查对象,更是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我常常与他们同吃同住,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对非遗的热爱与执着。这种情感纽带,使得非遗保护不再是冰冷的任务,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共同守护。当传承人看到自己的技艺得到尊重和认可,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光芒,这种光芒也点亮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非遗的“传承”之道: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发现”是基础,“传承”才是核心。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要整理、研究非遗资料,更要探索活态传承的路径,确保非遗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学术与实践并重:非遗资料的梳理与研究:
从田野带回来的海量资料,需要在文化馆内进行系统的梳理、归档和研究。这包括对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社会功能、传承谱系等进行深入剖析。我们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撰写研究报告,甚至出版相关书籍,让非遗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学术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便向公众传播。例如,我们会将一些非遗技艺的分解步骤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教学手册,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提供依据。

数字化保护:现代科技的赋能: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是非遗保护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积极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这不仅能有效避免传统纸质资料的损毁,也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查阅途径。例如,我们建立了一个“非遗云展厅”,通过 VR/AR 技术,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数字化还帮助我们构建了非遗传承人的谱系图,清晰展现了非遗的代际传承脉络,为精准帮扶和资源配置提供了数据支持。

活态传承:在生活中延续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最怕的是“死在展柜里”。我的体会是,要让非遗活起来,就必须将其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我们鼓励传承人开设工作坊,将传统技艺带入学校、社区,让年轻人有机会亲身体验。例如,我们会组织非遗手作体验课,让孩子们学习剪纸、泥塑、纺织等传统技艺;也会邀请传承人到文化馆进行展演,让他们与观众零距离互动。这种“在用中保护,在活中传承”的理念,让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实践。

人才培养:为非遗薪火注入新动力:
人是非遗传承的关键。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和培养新的非遗传承力量。一方面,我们会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技艺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扶持学徒制,鼓励老一辈传承人带徒授艺,将自己的绝活传授给年轻人。此外,我们还鼓励青年设计师、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跨界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拓宽非遗的生存空间,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

非遗活动的“组织”智慧:让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

作为非遗保护岗位的职员,组织活动是我的重要职责。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和心血。通过精心策划和执行,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并主动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

活动策划:目标定位与创新思维:
每次活动策划,我都会思考几个核心问题:目标受众是谁?我们希望传递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吸引他们?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我们会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例如,对于需要动手体验的技艺类非遗,我们会策划工作坊;对于表演类的非遗,则会组织专题演出或巡演;对于知识类的非遗,则会举办讲座或展览。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我们尝试将现代科技、时尚元素与传统非遗结合,比如推出非遗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剧,或者与知名 IP 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资源整合: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保护合力:
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文化馆的力量远远不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我们积极与教育机构、旅游部门、媒体、企业甚至社区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与旅行社合作开发非遗体验旅游线路;与媒体合作进行深度报道,扩大非遗影响力;与企业合作寻求资金支持或文创产品开发。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强大合力。

活动实施:细节把控与应急处理:
活动实施环节是对策划方案的最终检验。从场地布置、设备调试、人员分工,到流程引导、安全保障,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我曾遇到过因天气突变导致户外演出临时调整、非遗展品运输途中出现小插曲等情况,这都要求我们具备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的能力。提前预判、制定备用方案、加强沟通协调,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和辛勤付出。

宣传推广: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精彩的非遗活动也需要有效的宣传推广。我们运用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包括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以及文化馆自身的网站和宣传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在宣传内容上,我们注重挖掘非遗故事、传承人故事,用情感打动人心。例如,制作短视频讲述传承人与非遗技艺的不解之缘,让观众在感动中了解非遗的价值。同时,我们还会邀请网红、KOL(关键意见领袖)进行直播探店或体验分享,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非遗。

效果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
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进行效果评估,包括观众反馈、媒体报道、社会影响等方面。收集到的数据和意见是宝贵的财富,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下一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提供借鉴。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观众对活动的满意度、对非遗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媒体监测了解活动的传播广度。这种持续改进的机制,让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挑战与突破:非遗保护路上的深思

非遗保护并非坦途,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

资金与人才困境: 非遗项目往往周期长、投入大,但经济回报不确定,导致资金来源有限。同时,专业人才匮乏也是一大难题,既懂非遗又懂运营、管理、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现代化冲击与传统坚守: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传统非遗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如何在坚守非遗核心价值的同时,进行创新性转化,使其适应现代生活,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盲目创新可能导致非遗“失真”,过度守旧又可能让非遗“失活”。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持非遗的原真性,又赋予其时代活力,需要深思熟虑。
社会认同与文化自信: 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独特价值,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是非遗保护的终极目标。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融入日常生活。

面对这些挑战,我深感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文化馆作为重要的阵地,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拓宽合作渠道,创新保护模式,才能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

结语:使命在肩,非遗薪火永续

在文化馆非遗保护岗位的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非遗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活着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情感。我的工作,就是做一个“守火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薪火,并努力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自信与热爱,我见证了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重获生机,也看到了无数传承人眼中重燃的希望。每一次成功的活动,每一次公众对非遗的赞叹,都让我倍感骄傲和满足。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怀揣敬畏之心、秉持创新之念、汇聚社会之力,这份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就一定能够在时代洪流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我,将继续坚守岗位,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非遗的活态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