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绘新景,初心铸振兴:一位乡村振兴岗人员的产业帮扶与村容蝶变感悟

13次阅读

共计 397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场深刻而宏伟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那就是乡村振兴。作为一名身处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位的基层干部,我有幸躬身入局,亲历并参与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的描绘。从最初的政策学习、理论研究,到扎根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一次的实践都让我对“乡村振兴”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更具温度的理解。尤其是在推进产业帮扶和改善村容村貌这两大核心任务中,我收获了太多感悟,它们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初入其境:从理论到实践的冲击与转变

犹记得刚调任乡村振兴岗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憧憬与一丝忐忑。在我的想象中,乡村振兴或许是一系列条理清晰的政策执行,是规划图纸上呈现的美好蓝图。然而,当我的双脚真正踏上泥土,面对错综复杂的村情民意,面对村民们渴望改变却又不知所措的眼神时,我才明白,这是一场没有固定脚本的“大考”。

最初的几个月,我被各种挑战所包围。有的村子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有的村子产业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还有的村子环境脏乱差,人居环境堪忧。我发现,政策文件中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策略,更是需要深入肌理、反复琢磨、甚至推倒重来的实践过程。从办公室的文字材料到田间地头的实际问题,这种巨大的落差曾一度让我感到无所适从。

然而,正是这种“冲击”,促使我完成了从“理论宣讲员”到“实践行动者”的转变。我开始放下身段,用最朴素的方式与村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我穿梭于村落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下每一条小路的破损、每一处堆积的垃圾、每一扇紧闭的院门。这些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成为了我后续工作的“指南针”。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施予,而是要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让村民成为振兴的主体,与我们携手并进。

产业帮扶:点亮乡村经济的引擎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没有产业支撑,一切改善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在乡村振兴岗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一道,深入挖掘各村的特色资源,推动产业发展,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深度调研与精准施策

推进产业帮扶,首先要做到“知根知底”。我们对每个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摸底调研。比如,有的村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适合发展高山蔬菜、特色水果;有的村依山傍水,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还有的村有传统手工艺基础,可以发展文创产品。我们深知,“一村一策”至关重要,绝不能搞“一刀切”。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问题:村民们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传统种植养殖模式效益低下。针对这一痛点,我们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鼓励他们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养殖模式,并主动对接市场。例如,我们帮助一个地处偏远的山村引进了“订单农业”模式,将当地的优质农产品与城市超市、电商平台直接对接,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我还记得,当第一批订单成功发货,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欣喜和感激的笑容时,我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成就感。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产业帮扶的巨大力量。

创新模式与科技赋能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让乡村产业焕发新生,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并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我们鼓励和扶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了与市场谈判的筹码。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渠道,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此外,我们还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邀请农业专家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村庄,我们引进了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实现精准化管理。我还亲自参与过一场直播带货活动,帮助农户将他们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当看到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数字,我意识到,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乡村产业,为农民打开了通向更广阔市场的窗户。

产业帮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遇到过资金短缺的难题,也面临过市场波动的风险,甚至一些村民对新生事物抱有怀疑和抵触情绪。但每一次困难,都成为了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契机。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协调银行提供优惠贷款;我们加强市场研判,帮助农户规避风险;我们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用事实和案例说服村民。最终,通过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了乡村经济的“压舱石”。

改善村容村貌:描绘美丽乡村的画卷

如果说产业是乡村的骨骼,那么村容村貌就是乡村的容颜。一个整洁优美、富有特色的村庄,不仅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也是吸引人才、发展产业的重要“名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改善村容村貌是另一项让我投入巨大精力并深有感触的工作。

从“脏乱差”到“净靓美”

我刚到岗时,不少村庄仍旧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横流,老旧危房随处可见,不仅影响观瞻,更对村民的健康构成威胁。要改变这一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们首先从最基础的环境卫生整治入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净村行动”。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清扫道路,清理沟渠,整治柴草乱堆、粪土乱放等现象。同时,我们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改建或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有效改善了农村的如厕条件。在污水处理方面,我们根据村庄规模和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或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和自治能力。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建立“红黑榜”、评选“美丽庭院”等方式,引导村民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当村民们亲手清理掉门前的垃圾,亲眼看到村庄环境的明显改善时,他们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政策宣传都更具说服力。一个曾经垃圾遍地的角落,变成了小花园;一条曾经泥泞不堪的小路,变成了整洁的水泥路。这些细微的变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村民们的心田,也激发了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文化传承与风貌塑造

改善村容村貌,绝不仅仅停留在“干净”层面,更要注重“美”和““特”。我们秉持“留住乡愁,记住乡情”的理念,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风貌、建筑特色和文化传统。

我们严格管控新建房屋的风格,引导村民采用本地的建筑材料和传统工艺,保留乡村特有的韵味。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树名木,我们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缮,让它们成为村庄的“活化石”。我们还结合各村实际,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墙、村史馆、农耕文化园等,让乡村不仅有风景,更有文化内涵。

我曾在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参与风貌改造,我们深入挖掘了当地独特的民族服饰、歌舞、民俗传说等元素,将其融入到村庄的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和文化活动中。改造后的村寨,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又增添了现代化的便利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之美,在于其独特性和多样性。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能让乡村拥有灵魂,让村民拥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融合发展:产业与环境的同频共振

在推进产业帮扶和改善村容村貌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两者绝非孤立的两项任务,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产业兴旺能够为环境整治提供资金支持,而优美的村容村貌又能吸引游客、留住人才,反哺产业发展。

例如,一个环境优美的村庄,更容易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生态农业等产业。游客们愿意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景买单,为纯净的农产品买单。同时,产业的发展也为村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有能力和意愿投入到村庄环境的维护中。

我所在的一些村庄,正是通过这种“产业美、生态优、百姓富”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华丽转身。他们将特色农业与田园风光相结合,打造采摘园、观光农业基地;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精品民宿,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将传统手工艺品与文创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些成功案例无一不表明,只有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感悟与展望:乡村振兴路上的思考

在乡村振兴岗的这些日子,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个人成长与使命感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这段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我从一个对乡村一知半解的“新人”,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观念的村民打交道,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将政策的“硬”要求转化为村民的“软”行动。我变得更加务实、更有耐心、更具韧性。

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当我看到一个贫困户通过我们的帮扶摆脱了困境,当看到一个破旧的村庄变得焕然一新,当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我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这份沉甸甸的成就感,远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来得珍贵。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到这样一项伟大事业中而感到无比自豪。

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然,乡村振兴之路并非坦途,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确保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如何有效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如何建立健全长效的乡村治理机制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但我也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作为乡村振兴岗的一员,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与村民们一道,绘就一幅幅更加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山乡巨变,初心如磐。未来的乡村,必将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而我们,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将永远在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