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92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森林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与希望的绿色宝藏。然而,这份宝藏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时刻面临着火灾、病虫害等诸多威胁。在这些威胁面前,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以山林为家,以树木为伴,日复一日地穿梭于崎岖山道,用自己的双脚和汗水,铸就着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防线。他们,就是林业站的护林员。
今天,我们将深入走进护林员的世界,倾听他们围绕“每日巡山护林防范火灾与病虫害”的真实体会,感受这份职业的艰辛与崇高。
晨曦初露:与山林共舞的序章
当城市的喧嚣尚未苏醒,当第一缕晨光艰难地刺破地平线,对护林员而言,新的一天早已拉开帷幕。天蒙蒙亮,林业站的小院里便传来了窸窣的声响。老张,一位在林区工作了三十余年的资深护林员,熟练地检查着自己的装备:对讲机、GPS 定位仪、望远镜、一把多功能工兵铲,还有必不可少的饮用水和干粮。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是他每日巡山不可或缺的“武器”。
“山里的清晨,空气最是清冽,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能让人立刻精神起来。”老张一边整理着背包,一边向我们介绍。“别看这风景如画,其实每一步都蕴含着责任。今天的任务,是沿南坡防火道巡视,重点关注几个易燃点和新发现的松材线虫病疑似区。”他的声音沙哑却有力,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山林的深情。
随着日头渐高,老张背起行囊,踏上了那条被岁月和无数双脚印磨砺出的羊肠小道。山风轻抚,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位绿色守护者奏响每日的序曲。对于护林员来说,每一次巡山都是一次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对责任的深刻践行。他们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要用心去感受,去倾听山林深处发出的每一个细微信号。
火患:一触即发的绿色警报
在护林员的工作中,森林防火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他们心头最大的牵挂。中国有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干燥的季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星,都可能瞬间吞噬掉大片绿色。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发生在去年的春季。那段时间持续干旱,林区防火形势异常严峻。”老张回忆道,眼神中带着一丝凝重。“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巡山,途径一片密林时,突然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焦味。我心头一紧,立刻加快了脚步,循着味道找去。最终,在一个相对隐蔽的山坳里,发现了一处被遗弃的火堆,上面还有零星的火苗在跳动。”
那时的老张,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取出工兵铲,铲起泥土覆盖火苗,又从水壶里倒出仅剩的饮用水将其彻底浇灭。确认火源完全熄灭后,他才长舒一口气。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幕,却是无数护林员日常工作的缩影。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在这些细微之处,将潜在的火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森林防火不仅仅是发现和扑灭火源那么简单。它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护林员的日常点滴之中:
- 宣传教育的先行者: 在进山的路口、村庄的宣传栏,护林员们会张贴防火标语,向村民和游客普及森林防火知识,告知大家“严禁野外用火”的重要性。他们深知,群众的防火意识,是抵御火灾的第一道防线。
- 火源排查的“火眼金睛”: 巡山过程中,护林员的目光总是保持着高度警惕。他们要观察是否有烟头、祭祀燃香、违规烧荒的痕迹;要留意雷击木,因为雷击可能导致内部闷燃,数日后才会爆燃;要识别野外生火做饭的地点,并及时劝阻。每一个可疑的火点,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 防火设施的维护者: 防火道是否畅通?防火水池是否蓄满水?瞭望塔是否有损坏?这些都是护林员巡查的重点。他们定期清理防火道两旁的枯枝落叶,确保一旦发生火情,救援队伍能够迅速抵达。
- 气象变化的敏锐感知者: 天气对火灾的影响至关重要。护林员会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尤其是风向、风力、降水和湿度。他们凭着多年的经验,甚至能通过观察云层、感知风力,来预判火灾发生的风险等级,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 突发火情的“急先锋”: 一旦发现火情,护林员是第一时间的报告者和处置者。他们会利用对讲机迅速向上级报告火情位置、规模和蔓延趋势,同时利用随身携带的简易工具进行初期扑救,为后续的专业救援争取宝贵时间。面对熊熊烈火,他们没有退缩,只有勇敢逆行,用血肉之躯筑起最后一道屏障。
老张感慨道:“森林火灾是无情的,它能瞬间摧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形成的生态系统。我们护林员最大的心愿,就是这片山林永不燃起熊熊烈火。这份责任,重于泰山。”
虫害:无形蔓延的森林病症
除了火灾,病虫害是森林的另一大“隐形杀手”。它们不像火灾那样声势浩大、立竿见影,却能如同慢性病一样,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森林的健康,造成大面积的树木死亡,甚至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
“火灾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扑救起来也相对直接。但病虫害就比较麻烦了,它们往往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扩散了一大片。”年轻的护林员小李补充道,他拿出手机,展示着几张拍摄的图片,“这是前段时间在北坡发现的松材线虫病疑似感染树木,你看这树叶发黄、枯萎,树干上还有些许虫孔和树脂流出的痕迹,这都是典型的症状。”
小李虽然资历不如老张,但他更擅长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病虫害的初步诊断和报告。在他看来,防治森林病虫害,需要护林员具备更细致的观察力、更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更敏锐的生态洞察力:
- 症状识别的专家: 护林员必须熟知辖区内常见树种的病虫害类型及症状。比如,看到松树针叶变黄、下垂,可能是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表现;发现树皮开裂、流胶,或是榆树叶片被啃食殆尽,可能预示着天牛或榆绿毛虫的侵扰。他们就像森林的“医生”,通过细致的“问诊”和“把脉”,来判断森林的健康状况。
- 定期监测与普查: 巡山时,护林员会特别留意树木的生长状况,查看树冠是否郁闭,叶片是否健康,树干是否有异样。在病虫害高发季节,他们还会进行专门的普查,采用样方调查、目测检查等方法,评估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 早期预警与快速反应: 及时发现是控制病虫害的关键。一旦发现可疑症状,护林员会立即拍照、记录位置,并向上级林业部门汇报。专业的防治队伍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确诊,并采取砍伐病死木、喷洒生物农药、释放天敌等措施,阻断病虫害的蔓延。
- 生物多样性的守护: 许多病虫害的爆发,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失衡有关。护林员在日常巡护中,也会关注林区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是否有鸟类、昆虫等天敌的存在,是否有其他植物能够抑制病虫害的传播。他们深知,一个健康的、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才是抵御病虫害最强大的武器。
- 有害生物入侵的防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也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护林员要对外来植物、动物、昆虫保持警惕,一旦发现不属于本地的物种,特别是那些具有潜在危害的,需要立即上报,防范其对本地生态造成破坏。
小李说:“这份工作教会了我很多,让我懂得了森林生态的脆弱和复杂。我们不仅要防范可见的火灾,更要警惕无形的病虫害。这是对我们观察力、判断力和学习能力的巨大考验。”
水源与生态:细微之处见真章
护林员的工作远不止防火和防虫,他们的职责范围涵盖了整个林区的生态保护。水源涵养、野生动物保护、打击盗伐滥伐等非法行为,都是他们每日巡山的重要内容。
老张指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说:“你看这条溪流,是山里很多动物的生命线,也是下游村庄的饮用水源。我们巡山时,会特别关注溪流的水质、水量,检查是否有倾倒垃圾、非法排污的现象。水源地一旦被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 水源地的守护者: 护林员会定期巡查林区内的河流、湖泊、泉眼等水源地,记录水质变化,清理沿岸垃圾,劝阻在水源保护区内的生产生活活动,确保水体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 野生动物的保护神: 寂静的山林中,往往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护林员在巡山时,会留意是否有捕兽夹、狩猎陷阱的痕迹,是否有盗猎分子活动的迹象。他们会记录遇到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上报异常情况,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这些无声的生灵撑起一片安全的家园。
- 打击非法行为的斗士: 盗伐林木、非法开垦、倾倒建筑垃圾、非法采矿等行为,都是对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护林员是发现这些非法行为的第一人。他们肩负着宣传政策、制止违法行为、收集证据并及时上报的职责。有时,面对蛮横的违法者,他们需要拿出勇气和智慧进行周旋。
小李补充道:“我们还经常看到一些游客,随手乱扔垃圾,甚至在非指定区域露营生火。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我们都会耐心地进行劝导和清理。虽然很累,但想到这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觉得值了。”
科技赋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护林员的工作也逐渐与科技接轨。传统的巡山方式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森林保护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
“以前巡山,全靠经验和两条腿,走丢了是常事,报告火情也只能靠口口相传,效率很低。”老张笑着说,“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手里有 GPS 定位仪,能实时显示我的位置,记录巡护轨迹;有无人机,能飞到人迹罕至的山顶,勘察火情和病虫害;还有林业防火监控系统,高空摄像头能 24 小时不间断地监测林区。”
- 智能巡护设备: GPS、北斗定位系统已成为护林员的标准配置,有效解决了迷路和精准定位的问题。智能手机上的巡护 App,不仅能记录巡护路线、时长,还能实时上传火情、病虫害图片和视频,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 无人机遥感监测: 无人机在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快速对大面积林区进行巡查,尤其是在地形复杂、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能够高效发现火源、病死木,为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 林业大数据平台: 各种巡护数据、监测数据汇聚到林业大数据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分析,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火灾风险、病虫害发生趋势,实现科学预警和精准防治。
- 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影像能够宏观掌握林区植被变化、火烧迹地、病害扩散区域等信息,为制定长远的森林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小李表示:“科技的进步,极大地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强度,也提升了工作的精准度。但最终,决定森林能否被有效保护的,还是我们护林员的双脚和那份对山林的热爱。”
寂寞与坚守:护林员的内心世界
护林员的工作,充满了风餐露宿的艰辛和与孤独为伴的寂寞。他们的生活,往往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与山林为伍,与野兽作伴。
“说不寂寞是假的,特别是在节假日,看到别人一家团聚,自己却还在深山老林里巡逻,心里也会有些酸楚。”老张坦言,“但这份寂寞,也让我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看着一棵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看着林子里的野兔、山鸡活泼地奔跑,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
- 环境的挑战: 恶劣天气是护林员的常态。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风雨交加中艰难前行,冰天雪地里踏雪巡逻。陡峭的山路、密布的荆棘,都是他们每日要面对的挑战。
- 孤独的坚守: 许多林区地处偏远,人烟稀少。护林员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在深山中穿行,与寂寞为伴。然而,正是这份孤独,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也让他们对这片绿色家园的感情愈发深厚。
- 奉献的精神: 护林员的薪资待遇通常不高,但他们却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着我们共同的生态财富。这份对事业的忠诚,对大自然的敬畏,支撑着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
-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长期的林区工作中,护林员对森林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充满了感情。他们与自然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结,成为了真正的“山林之子”。
小李总结道:“我们是孤独的,但我们不孤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这一片森林,更是无数生命的希望,更是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这份责任,让我们充满了力量。”
结语:绿色家园的无名英雄
林业站的护林员,他们是这片绿色大地上的无名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山川,用坚守谱写着绿色乐章。每日的巡山护林,不仅是体力上的消耗,更是精神上的磨砺。从清晨的第一声鸟鸣,到日暮的最后一抹霞光,他们的身影始终穿梭在山林之间,或警惕地搜寻火源,或细致地检查树木病虫害,或默默地清理着人类留下的痕迹。
他们的体会,是汗水的结晶,是责任的担当,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每一次成功的防火,每一次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都凝聚着护林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与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态防线,守护着我们的绿色家园,让生命之树得以长青,让希望之花得以绽放。
向这些默默无闻的绿色守护者致敬!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晓;他们的奉献,值得被全社会铭记。让我们共同关注并支持护林员的工作,携手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