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赋能农户:乡镇农技推广员科学种植助增收的深切体会

13次阅读

共计 304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而在这场伟大变革中,有一群人默默耕耘,他们用双脚丈量田埂,用知识播撒希望,他们就是我们乡镇的农技推广员。我便是其中一员,多年来,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土地、农户打交道,将科学种植的理念和技术带到千家万户,亲历了农户从传统耕作到科学种田的转变,也见证了他们荷包渐丰、笑容渐盛的喜悦。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一段段饱含汗水与温情的成长历程,一次次关于助农增收的深切体会。

扎根泥土:成为农技推广员的初心与使命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乡村的向往。大学毕业时,面对城市里光鲜亮丽的就业机会,我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的乡镇,成为一名农技推广员。那时,我的初心很简单:希望能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让科学的力量真正惠及乡亲们,让土地焕发新的生机。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道鸿沟。初到基层,我遇到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农户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新技术的疑虑以及对陌生面孔的审视。他们习惯了“祖祖辈辈”的种植方式,对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科学名词感到陌生甚至抵触。

我深刻体会到,要真正推广技术,首先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建立信任。这份信任,需要我放下身段,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忧虑,感知他们的需求。我开始像家人一样和他们唠家常,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无论是修水管、搬重物,还是写信、念报纸。我坚信,只有先成为他们的“知心人”,我的农技知识才能真正被他们接纳。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成为连接科研院所与寻常百姓家的桥梁,将最前沿、最适用的农业科技送达最需要的农户手中。

田间地头:将科学种植的种子播撒到农户心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农技推广绝不能只停留在办公室里,我的战场永远在田间地头。

深入调研,精准把脉

每一次下乡,我都会带着一份好奇心和责任感。我不仅要看农作物的长势,更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农户的实际耕作习惯和投入能力。我会仔细询问他们遇到的难题,比如“这块地玉米产量总上不去”、“我家果树每年都闹虫害”、“最近肥料价格涨了,怎么才能省着点用还保证收成?”。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需求。通过实地勘察、走访交流,我逐渐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农情地图”,为后续的精准指导打下基础。我明白,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开出“良方”。

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技术方案

科学种植并非一刀切的标准化流程。它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品种、地理环境、市场需求甚至农户的接受程度,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方案。比如,在土壤贫瘠的山区,我会推荐种植耐旱耐瘠、经济价值高的杂粮或特色水果;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平原,则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高产粮食品种。针对病虫害,我会优先推荐生物防治或生态调控方案,尽量减少农药使用。对于老年农户,我更倾向于推广操作简单、见效快的技术;对于年轻农户,则会鼓励他们尝试更前沿的智慧农业技术。我的体会是,技术再好,不适合当地实际和农户需求,就等于零。我们要做的,是做农民的“技术裁缝”,缝制出最合身的“增收衣裳”。

手把手教学,耐心细致指导

从新品种的选育、种子的处理,到播种的密度、施肥的配比,再到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甚至采摘的时机和储存的方法,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细致的指导。我经常在田埂边、蔬菜大棚里,俯下身子,手把手教农户如何正确使用农机具,如何识别庄稼的“脸色”,如何配制农药,如何进行果树修剪。我们还组织现场观摩会,设置示范田,让农户亲眼看到科学种植带来的变化,用事实说话。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教学,远比枯燥的理论讲解更具说服力。当农户们看到自己的作物在科学管理下长势喜人,他们脸上的笑容和眼神里的光芒,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激励。

破茧成蝶:科学种植助农增收的显著成效

我的工作中,最令人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农户们通过科学种植,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

曾经,很多农户依靠经验种田,产量不高,品质也参差不齐。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绿色防控技术,我亲历了多地农产品产量的大幅提升。比如,某村的玉米亩产从过去的八九百斤提高到了一千二三百斤;另一个村的果园,经过科学修剪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果实不仅个头更大、色泽更美,口感也更甜。品质的提升,让他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卖出了更好的价格。农户们常说:“现在种地不光看收成,还得看卖相,科技真能把钱变出来!”

市场竞争力与品牌效应

科学种植不仅仅是提高产量和品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户树立市场意识。我鼓励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我们帮助一些农户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注册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和农超对接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当农户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种出的“金豆子”能卖出高价,甚至形成品牌效应时,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开始返乡,投身现代农业,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推广家乡农产品,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节本增效,生态可持续

科学种植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节本增效”和“生态可持续”。通过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农户们减少了化肥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减轻了环境污染。推广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技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健康。我清楚地记得,有位老农户过去每年都花不少钱买化肥,但效果不佳。在我指导下,他开始测土配方施肥,不仅肥料用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庄稼长得更壮,收成也更好,这让他由衷地感叹:“以前是瞎撒钱,现在是科学省钱!”这种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是科学种植带给农户最深远的礼物。

农户思想观念的转变

比物质增收更重要的,是农户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最初的质疑、观望,到后来的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再到如今的自信创新,我看到了农户们“破茧成蝶”的过程。他们不再墨守成规,开始主动关注农业科技动态,积极参加培训,甚至会主动向我咨询遇到的新问题。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感到无比骄傲。这说明,我们不仅仅是推广了技术,更是在他们心中播撒了科学的种子,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挑战与反思:永不止步的推广之路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技推广之路并非坦途,挑战依然存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仍时有发生,一些农户对高投入的先进技术仍心存顾虑;知识更新的压力也无时无刻不在,新的农业科技层出不穷,我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外,推广机制的完善、人才队伍的建设,也都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我在反思中认识到,未来的农技推广,需要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我们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深入了解农户的痛点难点;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拓宽技术传播渠道;更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让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技推广事业。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路上的绿色希望

每一次下乡,每一次与农户的交流,都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责任感。乡镇农技推广员,是土地的守护者,是农民的引路人,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环。我的体会是,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让庄稼长得更好,更是让农村变得更美,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

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农业科技推广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将继续扎根基层,与农户们一道,用科学的智慧,播撒绿色希望,耕耘丰收梦想,共同绘就一幅幅更加富饶、美丽、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每一寸土地,让农户的笑容在希望的田野上永远绽放。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