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播种者:乡镇农技推广员助力农户科学种植,实现增收的真挚体会

13次阅读

共计 34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前沿阵地。而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有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就是乡镇农技推广员。我们肩负着将现代农业科技送入千家万户的使命,将科学种植的理念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只为那一句朴实的期盼——“多收几斗粮,多赚几文钱”。作为一名扎根乡镇多年的农技推广员,我将在这里分享我的下乡指导经验,以及在帮助农户科学种植、实现增收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我的初心与使命:扎根土地的誓言

还记得大学毕业时,同学们大多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而我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的乡镇。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也亲眼目睹了父老乡亲们在传统耕作模式下付出的辛劳与收获的不易。那种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我选择成为一名农技推广员,就是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贡献一份力量,让科学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让农民兄弟的汗水能够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起初,我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理想化的憧憬,以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一讲,农民就会欣然接受。然而,真正的下乡工作却让我迅速认清了现实。农村的情况复杂多样,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作物种类、农户接受程度,甚至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劳动力结构都千差万别。简单的“一刀切”式推广根本行不通。我的初心在现实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技术工作,更是一份需要耐心、细心和真心的事业。我的使命,是成为农户与科学之间的桥梁,让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真正能解决田间地头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建立信任的基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于农技推广员来说,是至理名言。我们的办公室不在舒适的楼宇里,而是在湿漉漉的田埂上,在飘着农家肥味道的蔬菜大棚里,在充满泥土芬芳的果园深处。唯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了解农户的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

记得刚开始下乡时,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农户的不信任。许多老一辈的农民,祖祖辈辈都靠着经验种地,对年轻人提出的新方法、新模式往往抱有疑虑。“我们这样种了几十年了,也没出过大问题!”“你说的那些洋玩意儿,能比我们老把式还管用?”这些话语,我听了无数次。我理解他们的顾虑,毕竟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改变就意味着风险。

为了赢得信任,我采取了最“笨”却最有效的方法:陪伴与示范。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细雨绵绵,我总是尽可能地出现在田间。跟农户一起卷起裤管下地,一起观察作物生长,一起讨论病虫害防治。我不是单纯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和他们一起做,手把手地教。我会选择一些思想比较开明、愿意尝试的农户,在他们的地里开辟“示范田”。小块地先行试验,精细化管理,用实实在在的产量和品质说话。当示范田里的作物比旁边传统种植的作物长势更好,产量更高,病虫害更少时,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们,眼神里开始流露出探究和好奇。信任,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共同劳作、一次次成功实践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它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而是靠脚底下的泥土和额头的汗水“磨”出来的。

科学种植的推广路径: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

将科学种植的理念转化为农户可操作的实践,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这需要我们农技推广员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灵活的策略。

首先是 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方案。每个村、每块地的情况都不同,盲目地推广统一模式只会适得其反。我会先通过实地走访、土壤检测、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农户的种植习惯、作物种类、土壤肥力、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找出制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问题。例如,有的农户习惯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有的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认识,滥用农药,造成农产品农残超标。针对这些问题,我不会直接否定他们的传统做法,而是分析其弊端,再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过量施肥问题,我推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教他们如何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准施肥;针对病虫害,我推广农业综合防治(IPM)技术,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其次是 通俗易懂的培训与示范引领。专业的农业术语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户来说,无异于天书。因此,在技术培训时,我总是力求用最简单、最直白、最生动的语言来解释。我喜欢结合实物、图片、视频进行教学,甚至编一些顺口溜帮助他们记忆。例如,在讲解病虫害识别时,我会把常见的害虫标本、病害叶片带到现场,让农户亲眼看、亲手摸。同时,示范作用不可或缺。我们定期组织“田间课堂”,将农户带到示范基地或成功农户的田地里,让他们亲眼看到科学种植带来的变化,亲身感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比如,引导他们观看如何使用节水灌溉设备,如何搭建简易防虫网,如何进行果树修剪等。这种“眼见为实”的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最后是 持续跟踪与反馈优化。技术推广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在农户采纳新技术后,我会定期回访,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解答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有时,新的问题会随之出现,比如新的病虫害变种、市场需求变化等。这时,我会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上级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所,寻求更专业的指导和解决方案,然后带回给农户。这种双向互动和持续改进,确保了推广的技术始终与实际需求同步,也让农户感受到我们农技推广员是他们真正的“贴心人”和“技术后盾”。

助农增收的喜悦:数字背后的故事

在我多年的农技推广生涯中,最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莫过于看到农户们脸上洋溢的丰收喜悦和钱包鼓起来的踏实笑容。这些,都是科学种植助农增收最生动的证明。

我记得我们镇上有位老王,他家世代种玉米,亩产从未超过 1000 斤。我劝他改用新品种,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传统的密植习惯。老王一开始不情愿,但看到我连续几个月都在田头指导,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采纳了。那一年,他家的玉米亩产达到了 1300 斤,品质也好了很多,玉米棒子颗粒饱满,卖相喜人。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小李(指我)说的法子就是管用,科学种田才是正道!”后来,在他的带动下,周围好几户农民也开始跟我学习科学种植技术。

还有一位种植大棚蔬菜的小赵。以前他总是为蔬菜的病虫害发愁,农药用了不少,效果却不理想,还影响了蔬菜的绿色品质。我建议他安装防虫网,推广生物农药和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一开始,小赵觉得防虫网投入大,犹豫不决。我帮他算了一笔账:减少农药成本、提高蔬菜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长远来看是划算的。他尝试后,发现蔬菜病虫害明显减少,农残检测也轻松过关,他的蔬菜成了当地高端市场的抢手货,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近三成。现在,小赵已经成为我们镇的蔬菜种植大户,还带动了好几家农户一起发展绿色蔬菜产业。

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收,更是给农户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他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感受到了科学种植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户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的翻新了房屋,有的供孩子上了更好的学校,有的购置了新的农机具,减轻了劳动强度。当我看到他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时,我觉得所有的辛劳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工作让我不仅仅是技术传播者,更是乡村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责任感。

未来展望与思考:乡村振兴路上的农技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镇农技推广员,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未来,农技推广工作需要更加智能化、精细化。我们将积极推广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技术,引导农户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比如,通过智能传感器监测土壤温湿度、作物生长状况,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病虫害预警,让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指导,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转变。

此外,农技推广员队伍自身的素质提升也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还要成为政策的宣讲员、信息的传递者,把最新的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户。同时,也要关注农村人才的培养,鼓励和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回顾这些年的农技推广之路,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虽然平凡,却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相连。我们是田埂上的播种者,播撒的不仅仅是种子和技术,更是希望和梦想。我将继续扎根乡土,用我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与广大农户一道,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耕耘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寸土地,让农民兄弟的笑容更加灿烂!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