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深处的回响:一名林业站护林员的每日巡山、防火与病虫害防治深度体会

13次阅读

共计 39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森林如同绿色的肺叶,呼吸着生命,净化着空气,维系着万千生灵的家园。而在这些绿色屏障的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山为家,与林为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这片无言的生命。他们,就是林业站的护林员。我作为其中一员,在这片熟悉的林海中,早已将每日的巡山护林、防范火灾与病虫害,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差事,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与自然深度对话的修行。

清晨,与林海的第一次对话:巡山前的准备与观察

我的每一天,都从清晨林间第一缕阳光开始。当城市还在沉睡,我已在林业站的简陋宿舍中醒来。窗外,是尚未完全褪去的夜色,和着湿润的空气,带来泥土与植物特有的芬芳。这片我守护的林区,坐落在 xxx 山脉(可自行代入具体地名或泛指)的腹地,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却也生机勃勃,种类繁多。

巡山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检查对讲机是否电量充足,GPS 定位仪是否正常工作,望远镜、砍刀、急救包、水壶和干粮是否一应俱全。这些都是我行走林海的忠实伙伴,缺一不可。穿上耐磨的工装,戴上遮阳帽,整理好心情,我便要踏上每日的征程。

在出发前,我总会习惯性地抬头看看天色,凭经验判断今日的天气走势。是晴朗干燥,火险等级高企?还是阴雨连绵,林地湿润?细微的风向、风力,也都在我的观察范围之内。这些自然的信息,如同林海的低语,预示着今日巡查的重点和潜在的风险。它们告诉我,今天的挑战可能在哪里,我需要将注意力放在何处。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熟知,是护林员最宝贵的经验。

步履不停,守护绿色长城:巡山路上的挑战与发现

踏上巡山路,我的脚步便再未停歇。林区没有平坦的康庄大道,只有蜿蜒崎岖的山径,甚至许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全靠我的双腿和经验开辟。有时需攀援陡峭的山坡,有时需穿过密不透风的灌木丛,有时则要小心翼翼地趟过湿滑的溪流。汗水浸透衣衫,泥土沾满鞋靴,这都是我的日常写照。但每当我看到这片绿色生命的蓬勃,所有的疲惫便烟消云散。

巡山不仅仅是“走”,更是“看”、“听”、“嗅”、“思”。我的眼睛,如同扫描仪一般,细致地审视着沿途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是否有枯枝断裂?是否有新芽萌发?树干上是否有可疑的虫孔或病斑?地面是否有异样的足迹或遗留物?我的耳朵,捕捉着林间细微的声响,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鸟儿的鸣唱、昆虫的振翅,以及任何不属于自然的声音——也许是远处传来的人声,也许是机车的轰鸣,这些都需要我去辨别和判断。我的鼻子,能分辨出泥土、青草、花朵的香气,也能警觉地嗅到烟火味,甚至腐烂、病虫害发酵的特殊气味。我的大脑,则在不断地分析和思考,将所有感官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对林区健康状况的整体判断。

在巡山过程中,我常常会发现一些人为的痕迹。可能是被丢弃的烟头,可能是非法砍伐的树桩,也可能是采摘野生菌类后留下的垃圾。这些都是潜在的隐患,必须及时处理。我会记录下砍伐的地点和数量,清理掉垃圾,并对潜在的火源进行排除。遇到进山的游客或附近村民,我也会主动上前,宣传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醒他们爱护森林资源。这种与人的互动,也是护林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竟,森林的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火的警钟,防患于未然:火灾防控的体会

在所有林业工作者心中,森林火灾无疑是最可怕的噩梦。它像一个潜伏的巨兽,一旦苏醒,便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吞噬一切绿色,给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防火工作是我每日巡山中最为核心、最为警惕的任务。

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和春季干燥多风的时候,我的神经总是绷得最紧。空气中弥漫的干燥气息,仿佛都在提醒我火灾的威胁无处不在。我必须重点检查易燃物堆积区域,如枯枝落叶较多的山坡、林缘地带,以及靠近农田、居民区的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往往是火灾发生的重灾区,因为人类活动带来的火源,如焚烧秸秆、野外用火、乱扔烟头等,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在巡查中,我会格外留意那些被不慎遗留的火种,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火星,在干燥的环境中也可能酿成滔天大祸。曾经,我发现一个被丢弃的烟头,虽然已经熄灭,但其周围的枯叶仍有焦黑的痕迹,这让我心头一紧。我立即清理了周围的易燃物,并加强了对该区域的巡逻。

宣传教育也是防火工作的重要一环。我深知,护林员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提高了全民的防火意识,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会在林区入口、村庄公告栏张贴防火宣传标语,向村民讲解森林防火法规和安全用火知识。有时候,看到孩子们在林边玩耍,我也会过去和他们聊聊,教他们认识森林,告诉他们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希望从娃娃抓起,播下爱林护林的种子。

如果真的发现火情,第一时间的判断和报告至关重要。我会立即评估火势大小,确认是否具备初期扑救条件。如果火势尚小,且自身安全有保障,我会立即利用随身携带的防火工具(如防火拍)进行初期扑救。同时,迅速通过对讲机或手机向林业站和上级部门报告火情,详细说明火灾地点、火势、风向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救援争取宝贵时间。那种眼看着火苗吞噬树木的无力感和心痛,是我永远不愿再经历的。防火,不只是我的工作,更是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无声的硝烟,持久的战役:病虫害防治的体会

与声势浩大的森林火灾相比,森林病虫害显得更为隐蔽和“温柔”,但其危害却同样不容小觑。它们是林海中无声的硝烟,缓慢而持续地侵蚀着森林的健康,如同蛀虫一般,从内部瓦解着绿色生命力。作为护林员,我的职责之一,便是时刻保持警惕,成为森林的“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隐形的杀手。

病虫害的早期识别,是我在巡山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我学会了识别不同树种的健康状态,了解它们的常见病害和虫害类型。例如,当看到松树针叶变黄、出现褐色斑点,或者有大量的松毛虫在啃食叶片时,我就知道可能是松材线虫病或松毛虫害。如果树干上出现密集的虫孔,并伴有木屑,那很可能是天牛等蛀干害虫的杰作。有些真菌病害,则会导致树皮开裂、流胶,甚至形成肿瘤状的病斑。

我的眼睛就像一个放大镜,会仔细观察树叶的颜色、形态,是否有被啃食的痕迹;树干上是否有异常的渗出物、裂纹或小孔;根部是否有腐烂的迹象。我甚至会捡起地上的落叶,翻看其背面,寻找卵块或幼虫。在某些特定季节,我还会关注林间是否有大量异常飞行的昆虫,这往往是虫害爆发的先兆。

发现病虫害后,监测和预警同样重要。我会立即记录下受害树种、受害面积、害虫种类、危害程度等信息,并通过 GPS 精准定位。这些数据会被及时上报,作为林业部门制定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有时,我们也会设置诱捕器、测报灯等设备,对害虫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以便更准确地预测虫害的发生趋势。

防治策略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和林区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我曾参与过几次病虫害的现场防治工作。例如,对于小范围的虫害,我们可能会采用人工捕捉、剪除病枝病叶的方式进行物理清除。对于一些食叶害虫,如果危害范围较大,可能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喷洒生物农药,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或者采用科学伐除病死木,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森林自身的抵抗力。化学防治通常是最后一道防线,且必须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剂量,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与火灾的爆发性不同,病虫害的防治往往是一场持久战。它考验着护林员的耐心、细致和专业知识。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是控制病虫害蔓延的关键。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抵御病虫害侵袭最坚固的防线,而我的工作,就是维护这份健康。

科技赋能,智慧护林:现代工具的辅助

随着科技的发展,护林工作也告别了完全依赖“人海战术”的时代。现代科技的介入,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

我日常使用的 GPS 定位仪,能精准记录我的巡查路线、发现问题的地点,并将数据实时上传到林业站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中。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林区管理更加精细化、可视化。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许多 inaccessible (难以到达的) 区域的巡查成为可能。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我们可以在空中俯瞰整个林区,快速发现火点、病虫害蔓发区域,甚至非法砍伐的踪迹,大大弥补了人力巡查的盲区。

此外,林业站还配备了红外热成像仪、高清望远镜等先进设备,用于夜间巡查和远程观察。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也逐渐被引入,通过在林区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风力等气象数据,以及森林生物量的变化,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预警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这些智慧护林手段,让我感到我们的工作不再是孤独的守望,而是与科技力量的融合,共同编织一张更加严密的绿色防护网。

坚守与传承:护林员的初心与未来

回首在林区度过的日日夜夜,有艰辛,有寂寞,有风餐露宿,也有与毒蛇猛兽的擦肩而过。家人有时会抱怨我的缺席,朋友也常不解我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份清贫而孤独的工作。但每当我看到自己守护的林海郁郁葱葱,每当我听到林间鸟儿欢快的鸣唱,每当我感受到这片土地因我的付出而更显生机时,所有的疑惑和抱怨都化作了深深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护林员的工作,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精神上的坚守。它需要一颗热爱自然的心,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一种甘于奉献的执着。我亲眼见证了这片森林从稚嫩走向繁茂,也亲身经历了它遭受破坏后的挣扎与重生。这份与森林同呼吸共命运的体验,让我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护林员的价值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我们的绿色家园贡献力量。同时,我也期待着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安全。

我的“体会”,是行走在绿色生命线上的真实感悟,是防火防病虫害的经验沉淀,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我将继续坚守在这片林海深处,做一名无愧于心的绿色守望者,让林涛的每一次回响,都充满生机与希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