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81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中国广袤的山林深处,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绿色长城守护者——林业站护林员。他们以山为伴,以林为家,肩负着守护国家宝贵林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足迹遍布崎岖山路,他们的目光穿梭于密林深处,只为那一片片葱郁的绿色能够永续长存。作为一名资深的林业站护林员,我想在此分享我每日巡山护林,尤其是防范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真切体会,以及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深刻感悟。
黎明前的誓言:一日之计在于“巡”
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第一缕晨曦尚未完全穿透薄雾时,我的巡山工作便已悄然开始。林业站简陋的宿舍里,洗漱声、整理装备的声音打破了黎明的寂静。我的“武器”很简单:一双结实的登山鞋、一套耐磨的工作服、一把砍刀或镰刀、一个水壶、一个对讲机、一部装有 GPS 和巡护 App 的手机,以及最重要的——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警惕的心。
这份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与坚守。但对我而言,每一次踏入山林,都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深吸一口带着泥土和草木芬芳的空气,感受着大山苏醒的气息,我心中便升腾起一份庄严的使命感。这片山林,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誓死守护的绿色家园。巡山护林,不仅仅是我的职责,更是我与大自然签订的一份无声的契约。我知道,山林的安全,生态的平衡,都系于我脚下的每一步,系于我眼中每一寸细致的观察。这份黎明前的誓言,支撑着我走过春夏秋冬,度过风霜雨雪。
脚下的土地:巡山路的风景与挑战
我的巡山路线通常是固定的,但又充满变数。数百公里长的巡护区域,被细分成不同的片区,每天轮流巡查。有时是平坦的山间小道,有时是陡峭的悬崖峭壁,有时是杂草丛生的密林深处,甚至有时需要手脚并用,开辟新的路径。山路无情,时间久了,我的膝盖和脚踝都落下了毛病,但我从未因此退缩。因为我知道,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巡山路上,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四季更迭带来的变化:春日新绿萌发,鸟语花香;夏日林海茫茫,绿意盎然;秋日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日银装素裹,寂静庄严。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也更理解了守护的意义。然而,巡山绝非简单的“看风景”。我的眼睛时刻都在扫描着周围的一切:树木的生长状况、林下植被的覆盖情况、是否有非法砍伐的痕迹、是否有野外用火的迹象、是否有病虫害侵袭的初期症状,甚至是动物的异常活动,都逃不过我的注意。
尤其是在雨季,山路变得湿滑泥泞,塌方、落石的风险随之增加;而在寒冬,冰雪覆盖的山路更是考验体力与意志。我曾在大雪中迷失方向,也曾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成落汤鸡,更曾与毒蛇猛兽擦肩而过。这些挑战,磨砺了我的意志,也让我对自然心生敬畏。每一次安全归来,我都深深体会到这份职业的艰辛与不易,但同时,也有对这份守护的无比自豪与满足。脚下的土地,承载着我的汗水与希望,也承载着绿色家园的未来。
火魔的阴影:防患于未“燃”
在所有森林威胁中,火灾无疑是最可怕的。它来势汹汹,吞噬一切,不仅毁坏林木,更威胁生态平衡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森林防火是护林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体会最深、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方面。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扑灭火灾,更在于“防患于未燃”。
防火季,我们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哪怕是夜间,林业站的值班室也灯火通明,确保通讯畅通。每日巡山时,我总是特别留意火源隐患。一片烟头、一个废弃的玻璃瓶(在阳光下可能聚焦引燃枯草)、甚至是一堆未熄灭的农作物秸秆灰烬,都可能成为森林火灾的导火索。我曾亲手扑灭过几处因村民不慎野外用火引发的小火苗,那种惊心动魄的瞬间,让我至今难忘。火势初期,一个小小的火星,可能只有巴掌大,但如果错过最佳扑救时机,它就会迅速蔓延,变成无法控制的火魔。
因此,对火源的识别能力和警惕性,是护林员必备的素质。我学会了分辨不同烟雾的颜色和气味,判断其来源和潜在危险;我熟悉了火情预警的各项指标,如风向、风速、空气湿度等,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宣传教育也是防火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我经常深入林区村庄,向村民普及防火知识,张贴宣传海报,讲解火灾的危害,引导他们安全用火。当看到村民们眼神中逐渐升起的防火意识时,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份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预防,永远比扑救更重要。每一处被排除的火灾隐患,都是对绿色家园的一份成功守护。
无声的入侵者:病虫害的侦察与防治
除了火灾,森林还面临着另一类无声的威胁——病虫害。它们不像火灾那样声势浩大,却能悄无声息地侵蚀林木,造成大面积枯死,甚至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为护林员,我不仅是防火员,更是林木健康的“医生”和“侦察兵”。
巡山时,我的目光不会只盯着地面,还会向上看、向深处看。一棵树木的叶片颜色是否异常?树干上是否有可疑的孔洞或分泌物?枝条是否有萎蔫、枯黄的现象?这些都是病虫害入侵的初期信号。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片松林中的少数松树针叶开始变黄,并有少量虫粪。凭着经验,我立刻意识到可能是松墨天牛或松材线虫病的前兆。我立即采样、拍照,并将情况上报给林业站。经过专家诊断,证实了我的猜测,由于发现及时,我们采取了“砍伐、清理、除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避免了一场可能摧毁大片松林的灾难。
这份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病虫害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这就要求护林员不仅要有丰富的野外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林业科学知识。我们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最新的病虫害识别技术和防治方法。从昆虫的形态特征,到真菌的菌丝体表现,再到植物的病变症状,我努力掌握这些知识,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每一次成功识别并遏制住病虫害的蔓延,我都感到无比的成就感。这些无声的入侵者,考验着我的专业素养和细致耐心,也让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与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
科技赋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时代在进步,护林工作也紧跟科技的步伐。过去,我们巡山主要靠经验和双腿,现在,科技装备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GPS 定位系统让我的巡山轨迹清晰可见,不再有迷路的风险;巡护 App 能实时上传巡护数据、发现的隐患点和病虫害情况,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流转;无人机航拍技术则能对大面积林区进行快速巡查,尤其是在高风险区域和难以到达的地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还记得,以前发现火情或病虫害,需要跑回林业站报告,或者通过对讲机艰难地联系。现在,手机信号覆盖范围更广,即便在山里,也能即时通过微信、对讲机将情况汇报。林业站的监控大屏上,各个区域的实时画面一览无余,火情监测系统能通过热成像技术捕捉到微小的火点。这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也让森林的守护网络变得更加严密。
科技赋能,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护林员的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未来森林保护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拥有了更强大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让绿色家园的守护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但同时我也深知,科技只是工具,最终的决策和执行,依然离不开我们护林员的专业判断和脚踏实地的行动。
责任的重量:孤独与坚守
护林员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孤独的。广袤的山林里,只有我一人,伴随着风声、鸟鸣和自己的脚步声。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家人的陪伴,甚至连手机信号也常常断断续续。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感是常态。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山路被冰雪覆盖,其他人都猫在家里,我却必须顶着严寒,继续我的巡护。
这份孤独,也让我有机会与大自然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我学会了倾听风的声音,感受树木的呼吸,观察昆虫的细微活动。在孤独中,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量。我守护的不仅仅是树木,更是整个生态系统,是清新的空气,是宝贵的水源,是无数生灵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份责任,沉甸甸的,但也是我内心最强大的支撑。
每年春节,当万家灯火团圆时,我们护林员却常常坚守在岗位上,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春节期间,人们野外活动增加,森林防火的压力也随之倍增。我的家人也曾抱怨过,为什么不能回家过年?但我告诉他们,山林需要我,这份责任无法推卸。当看到孩子们理解的眼神,当看到林区一片安宁,我的内心便充满了力量。这份坚守,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但那份对绿色家园的深情,只有我们护林员自己最懂。这份职业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掌声和鲜花,而在于默默奉献后的那份心安与自豪。
绿色家园的守望者:体会与展望
作为一名林业站护林员,我的每一天都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承诺。从黎明的誓言到脚下的土地,从火魔的阴影到病虫害的侦察,从科技的赋能到孤独的坚守,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绿色家园的深情。
我深刻体会到,护林员的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我们是绿色长城的无名英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实践者。我们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山河,用汗水浇灌着绿色的希望。每一次成功排除火灾隐患,每一次精准防治病虫害,每一次看到幼苗茁壮成长,我都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满足。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
展望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日益严峻,护林员的责任将更加重大。我们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与时俱进地提升专业技能。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能够更加关注和支持护林员群体,理解我们的工作,共同参与到森林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来。因为,守护森林,就是守护我们人类自己的未来。
我将继续坚守在这片我深爱的山林里,用我的双脚丈量,用我的双眼观察,用我的双手守护。我是林业站护林员,我是绿色家园的忠诚守望者,这份体会与感悟,将一直激励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