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沃土绘新景: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人员的产业帮扶与村容焕新感悟实录

12次阅读

共计 319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投身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农业农村局干部的光荣使命。在踏上乡村振兴岗位的日日夜夜里,我不仅目睹了乡村从沉寂到生机勃勃的蜕变,更亲历了从摸索到实践、从汗水到收获的全过程。这段历程,关于产业帮扶如何点燃乡村发展引擎,关于村容村貌如何从“面子”到“里子”焕然一新,每一帧都深深刻在我的心头,化作最真切的感悟。

初心与使命:从机关到田埂,扎根泥土的信仰

还记得刚接到调岗通知时,心中既有对未知挑战的憧憬,也有对基层工作艰辛的预判。长期在机关案头工作的我,面对的更多是数据和文件;而乡村振兴岗,则意味着要将政策化为行动,将蓝图变为现实,真正与泥土、与村民打交道。第一次下村调研,看到的是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凋敝的产业,以及村民眼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些许无奈。那一刻,我深知,这份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下基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要将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带领村民共创幸福家园的庄严承诺。我的初心,便是在那一方方沃土中,在村民们期盼的眼神里,被重新擦亮和坚定。我告诉自己,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用智慧破解难题,不负组织的信任,不负人民的期盼。

产业帮扶:点燃乡村发展的“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这是我们驻村工作队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深切地感受到,产业帮扶绝非一蹴而就的“输血”,而是一场深入肌理、激发内生动力的“造血”工程。

深入调研,找准症结:产业的“望闻问切”

开展产业帮扶的第一步,便是深入细致的调研。我们走村入户,与老党员、致富带头人、普通农户促膝长谈,了解村情民意,摸清资源禀赋。有的村庄坐拥优美山水,却交通不便,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有的村庄有传统种植养殖基础,但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还有的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老人儿童多,缺乏产业带头人。每到一处,我们都像医生为病人“望闻问切”一般,努力找出制约产业发展的“病根”。这期间,我们不仅要看表面的问题,更要分析深层原因,比如观念的束缚、资金的短缺、技术的匮乏、人才的流失等。这一阶段的感悟是:唯有全面细致地了解真实情况,才能为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特色产业的“破茧成蝶”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与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讨论,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最终确定了“一村一品”或“多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

例如,对于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村落,我们引导其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采摘。我们积极协助村里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了观光步道、停车场和农家乐,并帮助村民联系电商平台,将高山蔬菜、土鸡蛋等农特产品销售出去。起初,村民对发展旅游存有疑虑,担心投入大、风险高。我们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耐心讲解政策,带领他们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邀请成功的农家乐老板分享经验,逐步打消了他们的顾虑。看到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我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又如,对于一个传统农业村,我们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帮助他们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我们联系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村民进行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初加工等培训。通过推广“订单农业”模式,与大型农产品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从过去“靠天吃饭”的单一模式,到如今“科技赋能、订单保障”的现代化农业,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村民思想观念的革新。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保守观望到积极创新,这种精神面貌的转变,比单纯的经济增长更让我感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产业帮扶的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不是搞“大包大揽”;要注重长远发展,培养可持续的产业链条,而不是短期的“一阵风”;要注重效益和风险并重,让村民真正看到希望,得到实惠。

改善村容村貌:绘制美丽乡村新画卷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他们的“脸面”亮起来,“心”也亮起来。改善村容村貌,是我驻村工作中另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关乎环境卫生,更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环境整治,告别“脏乱差”:颜值与健康的双重提升

刚开始,许多村庄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柴草乱堆、垃圾乱扔、污水横流。我们从最基础的环境整治做起,组织村民开展“清洁家园”行动。这并非易事,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难以一下子改变。我们采取“党员干部带头,村民广泛参与”的方式,挨家挨户做工作,发放垃圾桶,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同时,积极争取资金,修建了垃圾中转站,购置了清运车辆,并完善了村内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

感触最深的是“厕所革命”。以前,农村旱厕普遍存在,不仅不卫生,也影响村容。我们积极宣传政策,引导村民改造卫生厕所。从起初的抵触,到后来的主动申请,再到如今家家户户的卫生厕所,村庄的整体环境和村民的健康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当看到村庄变得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花草点缀其间时,村民们自发地维护起来,这份集体荣誉感和爱惜之心,是比任何强制措施都更有效的管理。

规划先行,特色鲜明:打造有灵魂的乡村

村容村貌的改善,绝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邀请专业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注重保留乡村特色,传承地域文化。例如,在有历史遗迹的村庄,我们强调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将其融入乡村旅游线路;在有特色民居的村庄,我们引导村民在修缮时保持原有风格,并鼓励他们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还积极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活动,通过评比奖励,激发村民美化自家环境的热情。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上了花草,墙壁上绘上了乡村振兴主题的文化墙,昔日灰暗的村庄变得色彩斑斓,充满生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改善村容村貌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造,更是精神层面的熏陶。它让村民在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也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挑战与成长:在实践中磨砺,在奉献中升华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并非坦途。我们面临过资金短缺的困境,遇到过村民不理解的阻力,经历过项目推进受阻的焦灼。例如,在推广新品种时,有村民担心收益不如传统作物,迟迟不愿尝试;在环境整治时,个别村民习惯了旧有方式,对改变表现出抵触情绪。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没有退缩。我们深知,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在于耐心、细心和真心。我们反复上门解释政策,用事实和案例说话,组织实地观摩,让村民亲眼看到改变带来的好处。我们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铆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加班加点是常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真实写照。

正是这些磨砺,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村民打交道,如何协调各方资源,如何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我从最初的生涩,变得日益成熟和坚定。更为重要的是,在奉献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看到村民们因为产业发展而脱贫致富,因为村容改善而笑逐颜开,我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变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喜悦和满足。我深刻认识到,党的政策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基层的执行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结语:新征程,新希望

回顾这段乡村振兴岗的经历,我心潮澎湃。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的“半个行家”,从对政策的纸面理解到对乡村发展的深刻洞察,我不仅见证了乡村的巨变,更实现了自身的蜕变。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永无止境。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深知前方仍有诸多挑战。我将牢记初心使命,继续发扬“敢为人先、久久为功”的精神,与广大村民一道,深耕沃土,继续在产业帮扶上做文章,在村容村貌上提品质,在乡风文明上促提升,让我们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产业更加兴旺发达,生活更加富裕幸福。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幅“业兴、村美、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必将在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