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75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无垠的绿色海洋中,总有一些身影默默穿梭,他们是山林的守护者,是生态平衡的忠诚卫士。这些身影,便是林业站的护林员们。他们的工作并非仅仅是“巡山”二字所能概括,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自然深度对话、与隐形威胁激烈搏斗的真实写照。特别是面对森林火灾的无情吞噬和病虫害的悄然侵蚀,护林员们用他们的双脚丈量着山川,用他们的眼睛洞察着危机,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着希望。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位林业站护林员每日巡山护林,防范火灾与病虫害的真实体会与心路历程。
黎明前的誓约:护林员的一天从何开始?
当城市仍在沉睡,当第一缕晨曦尚未完全冲破地平线,护林员的一天往往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这不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一种与自然同步的作息。清晨的山林,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露水的清新,鸟鸣婉转,虫声低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对于护林员而言,这并非是享受,而是出征前的宁静。
每日清晨,林业站的护林员们会聚在一起,简短的晨会总结前一日的巡护情况,部署当日的重点任务。天气预报是必须关注的信息,风力、风向、降水概率,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火险等级和病虫害的潜在扩散风险。检查装备是另一项重要环节:对讲机是否充满电?水壶是否备足饮用水?砍刀、防火工具是否锋利完好?GPS 定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关乎巡山途中的安危与效率。每一次整装待发,都像是一次无声的誓约,向这片即将守护的绿海庄严承诺。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万物生灵的责任,是对子孙后代绿水青山的承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驱动着他们在每一个黎明前,踏上那条熟悉而又充满未知的巡山之路。
步量山川:每日巡山工作的细致入微
巡山,绝非简单的“走一走、看一看”。它是一门需要经验、耐心和敏锐观察力的学问。每一次巡山,都是对这片森林的深度探访和仔细检查。护林员们常常戏称自己是“森林的医生”和“森林的侦探”。
他们有固定的巡护路线,但又绝不拘泥于路线。因为森林是活的,每天都在变化。他们需要根据季节、天气甚至前一日的观察结果,灵活调整巡护重点。夏季,关注溪流是否干涸,林下植被是否茂盛;冬季,注意枯枝落叶的堆积情况,以及是否有积雪覆盖。他们的双眼,如同扫描仪一般,快速而准确地捕捉着林中每一个异样。一处被随意丢弃的烟头,一个未经允许的火堆痕迹,一片树叶上不自然的斑点,一棵树皮上可疑的孔洞……这些微小的细节,都逃不过他们训练有素的目光。
巡山路上,他们常常手持砍刀清理阻碍前行的荆棘,为后续的巡护开辟道路;他们也会用相机记录下可疑的痕迹,并上传至林业管理系统,为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他们不仅是护林员,更是植物学家、动物观察员、地质爱好者。他们熟悉这片森林的每一条山脊、每一道沟壑、每一棵古树。他们知道哪里可能有偷猎的陷阱,哪里可能有盗伐的痕迹,哪里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这种对山林的深厚情感和专业知识,是他们能够有效履行职责的基础。
火魔的低语:森林火灾的预警与防范
在护林员的心中,森林火灾是最大的威胁,是潜藏在绿海深处的“火魔”。火灾的破坏力是毁灭性的,它能在短时间内吞噬多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生态成果,并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致命打击。因此,防范森林火灾是护林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火灾的防范,首先在于“防”。护林员会反复排查火灾隐患点,如林区内的农家乐、施工工地、坟墓集中区等,确保这些区域的防火措施到位。他们会在村庄、林区路口张贴防火宣传标语,向村民和游客讲解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醒大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每年春秋两季,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风干物燥,林下枯枝落叶堆积,一点火星就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大火。这时候,护林员的巡山频次会增加,巡护时间也会延长。他们不仅要检查是否有野外用火行为,更要留意林区内是否有易燃物品堆积,是否有电力线路老化等隐患。
然而,尽管防范工作做得再好,火灾有时仍会不期而至。当火情发生时,护林员往往是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人。他们会根据火势大小,利用随身携带的防火工具进行初期扑救,并立即向上级汇报火情,指引救援队伍快速抵达。面对熊熊烈火,他们没有退缩,只有冲锋,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防火墙。扑灭火灾后,他们还要对火场进行彻底清理,防止死灰复燃,确保万无一失。每一次面对火灾,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成功扑救,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勇气。
隐形的威胁:病虫害的侦测与防治
如果说森林火灾是烈性、直接的威胁,那么森林病虫害则是一场旷日持久、无声无息的“绿色瘟疫”。它们像隐形的杀手,悄然侵蚀着树木的生机,严重时可导致大片森林枯死,生态系统失衡。护林员在日常巡护中,同样肩负着侦测和防治病虫害的重任。
识别病虫害的早期症状,是这项工作的关键。这需要护林员具备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会仔细观察树木的每一个部位:叶片是否有不正常的变色、斑点、卷曲或脱落?树干是否有流胶、穿孔、蛀食痕迹或异常生长物?树枝是否有枯萎、断裂或形变?树根周围的土壤是否有异常?例如,松毛虫的爆发会导致松针被大量啃食,使得松林呈现一片枯黄;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虫则会在树皮下产卵,幼虫孵化后钻蛀树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各种真菌病害则可能引发树木腐烂、枯萎。
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护林员会立即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受害树种、受害部位、发生范围、初步判断的病虫害种类等,并及时上报。对于一些初期、小范围的病虫害,他们会尝试进行人工清除或物理防治,如捕捉害虫、剪除病枝等。但对于大面积、严重的病虫害,则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介入,进行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护林员在此过程中,则负责提供精准的地理信息,协助开展防治工作,并持续监测防治效果。他们深知,病虫害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观察、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只有将这些隐形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才能确保森林的健康与活力。
科技赋能:传统巡护与现代工具的结合
在现代林业管理中,护林员的工作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经验和体力,而是日益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GPS 定位系统、无人机、红外监控设备、智能巡护 App 等,已经成为护林员手中的“新式武器”。
GPS 定位系统能够精确记录护林员的巡护路线和位置,确保巡护无死角,并能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准确的救援坐标。无人机则凭借其空中优势,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林区,有效弥补人工巡护的盲区,尤其在地形复杂、人迹罕至的区域,无人机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侦测火情、监控病虫害扩散、打击非法盗伐等。红外监控设备则可以全天候、全方位监测林区,特别是夜间火情的发现,大大提高了预警能力。
智能巡护 App 更是将日常巡护工作变得高效便捷。护林员可以在 App 上直接记录巡护日志,上传图片和视频,实时汇报发现的问题,如火灾隐患、病虫害点位、盗伐痕迹等。这些数据会实时同步到林业管理后台,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后续的分析和追溯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的赋能,不仅提升了护林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也为护林员减轻了部分体力负担,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观察和判断中。但即便如此,科技也永远无法取代护林员对森林的深刻理解和那份对自然的特殊情感。
寂寞与坚守:护林员内心的独白
护林员的工作,常常伴随着寂寞。长年累月地穿梭于深山老林,与树木、鸟兽为伴,与外界的喧嚣隔绝。这份工作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对自然的深沉热爱。
在寂静的山林中,护林员常常会与自己对话。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感受自然的伟大与脆弱。他们会为一棵新生的幼苗而欣慰,会为一片被病虫害侵蚀的林地而忧心忡忡。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与这片森林紧密相连。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便利,选择在山林深处默默坚守,图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内心深处那份对绿水青山的执着守护。这种坚守,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最好诠释。
当然,这份工作也有其苦涩。有时会遭遇突发的恶劣天气,风雨交加,泥泞湿滑;有时会遇到迷路、受伤的困境;有时还会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思念。节假日,当人们举家团圆时,他们可能正独自在山林中巡查;当孩子们欢声笑语时,他们可能正面临火灾或病虫害的紧急处置。然而,每当看到一片片森林郁郁葱葱,每当听到鸟儿在枝头欢唱,每当感受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他们内心深处便会涌起一股由衷的自豪和满足。正是这份对山林无私的爱与奉献,支撑着他们在孤独中坚守,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薪火相传:护林精神的延续与展望
林业站护林员的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护林员的价值和作用也愈发凸显。
然而,护林员队伍的建设仍面临挑战,如人才青黄不接、工作条件艰苦等。因此,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改善护林员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这份神圣而光荣的事业中来。同时,也需要加强护林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现代科技工具,提升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展望未来,护林员将继续肩负起守护绿色家园的重任。他们不仅是防范火灾和病虫害的第一线战士,更是生态保护的宣传员和实践者。他们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巡视,都汇聚成了守护地球绿色肺部的磅礴力量。这份薪火相传的护林精神,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护林员,继续在绿海深处,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篇章。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些在寂静山林中默默付出的守护者,正是他们,才让我们的地球得以保持生机勃勃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