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27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镇农技推广员是连接科研院所与田间地头、科技与农民的桥梁。我们不生产粮食,却是粮食生产的“幕后英雄”;我们不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却为农民增收致富贡献着智慧和汗水。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多年的农技推广员,我深切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责任与光荣。我的日常,就是行走在阡陌之间,与泥土为伴,与农民为友,用科学的理念和技术,帮助他们开垦希望,收获财富。今天,我愿将这些年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助推增收的所思所感,向大家娓娓道来。
初入农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我还清晰地记得,多年前我满怀激情地踏入农技推广这个行业时的场景。彼时,我刚从农业院校毕业,脑子里装满了书本上的高深理论和最新技术。我以为,凭着这些知识,一定能迅速改变乡村面貌,让农民朋友们走上致富快车道。然而,现实却给我上了生动而深刻的第一课。
当第一次走进田间地头,面对的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他们世代务农,经验丰富,却也固守着一些传统甚至落后的耕作方式。我所学的“高大上”理论,在他们的土地上似乎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比如,我提出的“测土配方施肥”,农民会问:“专家,你说的那个‘肥’,到底是什么肥?我们祖祖辈辈都用农家肥,地不也长得好好的吗?”我推介的“抗病高产新品种”,他们会担忧:“这新品种万一生病了呢?收成不好谁负责?”那一刻,我才明白,农技推广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一场耐心、细致、充满人文关怀的实践。它要求我们将书本上的知识“翻译”成农民听得懂、愿意信、能操作的“土话”,并且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案例来证明。从那时起,我开始放下架子,收敛起学生时代的稚气和自负,真正沉下心来,做一名土地的学徒,农民的助手。
扎根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农情民意
要做好农技推广,首先必须“知农、爱农、为农”。这要求我们农技推广员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农情的观察者和农民的贴心人。我坚持一个原则:问题在田间,答案也在田间。
我习惯每天清晨,趁着露水未干,就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穿梭于各个村落的田埂小道。我的足迹遍布乡镇的每一块耕地,从稻田到果园,从蔬菜大棚到畜禽养殖场。我观察土壤的颜色和质地,触摸作物的叶片和根茎,倾听虫鸣鸟叫,分辨植物的病虫害信号。更重要的是,我与农户们促膝长谈,在田头地边、农家小院里,聊收成、聊投入、聊市场,也聊他们的困惑和期望。
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工作方式,我逐渐掌握了第一手的农情资料。我发现,有的村庄土壤贫瘠,缺磷少钾;有的村庄长期连作,病虫害问题突出;还有的村庄虽然气候适宜,但由于缺乏优良品种和科学管理,产量迟迟上不去。我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农户的需求都不同,每一块土地都有其独特的脾性。照搬照抄的“一刀切”式推广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只有深入了解了农户的痛点和难点,我们的技术指导才能真正触及他们的心弦,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科技赋能:将“高大上”变为“接地气”
农技推广的核心,是将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到千家万户,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农民接受并运用这些对他们来说可能“新奇”甚至“复杂”的技术。
我深知“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的道理。因此,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时,我通常会选择一些思想比较开明、接受能力较强的农户作为示范户。我手把手地指导他们,从育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耐心讲解,并反复示范操作。比如,推广水稻抛秧技术时,我就带着农民兄弟们,从秧盘育秧到抛秧机的操作,一步步地教。一开始,大家觉得抛秧又快又省力,但担心成活率不高。于是,我在一块示范田里,与传统手插秧进行对比,从出苗率、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到最终产量,都做详细记录。当秋天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抛秧田的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田时,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了。
除了现场示范,我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科技讲座。但这些培训绝非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用图片、视频、实物标本等直观方式进行讲解。例如,针对小麦赤霉病高发的情况,我制作了图文并茂的防治手册,详细介绍了识别病症、用药时机、农药选择及安全使用等内容。我还定期召开“田间学校”,把课堂搬到地头,让农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推广了抗旱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深入人心。
应对挑战:摸爬滚打中的成长
农技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各种挑战。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农民固有的传统观念和对新技术的抵触心理。他们习惯了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对任何改变都抱有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有时,辛辛苦苦推广的新品种或新技术,因为一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会遭到质疑甚至放弃。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大力推广一种新型的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承诺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和反季节效益。一位农户半信半疑地投入了资金和精力。然而,由于当年夏季出现了一次异常高温,再加上农户在管理细节上没有完全按照我的指导操作,导致部分蔬菜出现灼伤,产量受到影响。农户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抱怨:“听你们专家的,结果还不如老法子!”面对这样的挫折,我没有退缩,而是与农户一起仔细分析失败原因,找出管理中的漏洞,并及时调整方案。我亲自下田,手把手指导他进行补救,并鼓励他坚持下去。通过后续的精心管理,最终,他的蔬菜大棚还是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农技推广员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心理学,要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农民认识到科技带来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的波动。
此外,自然灾害、市场波动、资金匮乏、人才流失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基层农业生产,给我们的推广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学会了如何在恶劣天气下指导农户抢收抢种;学会了如何帮助农户分析市场信息,调整种植结构以规避风险;学会了如何争取项目资金,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每一次的摸爬滚打,都让我对这片土地和这群农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
硕果累累:见证农户增收的喜悦
尽管农技推广工作充满了挑战,但当看到农户们因为科学种植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时,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份喜悦,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我记得,王大爷家过去种的是老品种玉米,亩产一直徘徊在 800 斤左右。在我的建议下,他尝试引进了高产抗病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并按照指导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那年秋天,玉米长得格外喜人,籽粒饱满,金灿灿的。最终,王大爷家的玉米亩产突破了 1200 斤,比往年增产了近 50%。当他扛着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咧着嘴对我说“小李啊,今年我真是信了你的邪,这科学种田真能多收钱!”的时候,我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还有李大哥,他种植的温室大棚蔬菜,过去经常受到病虫害困扰,农药使用量大,蔬菜品质也不稳定。我指导他实施了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悬挂黄板、使用生物农药、合理轮作等。经过一个季度的实践,他大棚里的蔬菜不仅病虫害明显减少,而且色泽鲜亮,口感更好,在市场上卖出了更高的价格。李大哥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种的菜,城里人都抢着买,还不担心农药残留,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这些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许多农户通过科学种植,从温饱走向小康,从贫困走向富裕。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家里的房子盖起来了,孩子上学更有保障了,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农业科技的力量,更是农技推广员们点滴付出的汇聚。看着自己的努力能够真正地改变农户的生活,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从“输血”到“造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技推广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解决一时的生产问题,更要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我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推广技术的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农户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各种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通过抱团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引导他们学习最新的农业政策和市场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建设、电商销售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
例如,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我积极协助农户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农产品商标,提升产品附加值。我还组织农户到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激发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努力,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带动了更多农户走上科技兴农、产业致富的道路。他们的成长,让我的工作更具深远意义,也让我看到了乡村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农技推广的新使命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等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比如如何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农技推广;如何更好地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如何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这要求我们农技推广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我们不仅要成为“土专家”,更要成为“全能型”的复合人才。
但我坚信,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农技推广“面对面、手把手”的服务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真情实意赢得他们的信任,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仍是农技推广的生命线。我将一如既往地扎根泥土,播撒科技,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继续为广大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农技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结语:情系三农,初心不改
回首这些年走过的路,有汗水、有辛劳,也有迷茫和困惑,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成长。这份工作让我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也真切感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淳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够亲手帮助农户增收致富,能够亲眼见证乡村面貌的日新月异,这本身就是一件莫大的幸福。
乡镇农技推广员,这个听起来普通甚至有些清贫的职业,却承载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期盼,寄托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为自己是一名农技推广员而自豪。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情系三农,在广阔的田野上,继续书写我与土地、与农民的深情故事,用科技点亮乡村的希望,让科学种植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户,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