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9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的重要渠道。而信访局接待岗位,正是这条桥梁最前沿、最直接的接触点。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肩负着倾听、理解、协调和化解群众诉求的重任。他们用耐心和智慧,构建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基石。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信访局接待岗位的工作人员,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复杂、挑战与无上荣光。
走进信访局:特殊的“倾听者”角色
初入信访局接待岗位时,我对这份工作的认知停留在“接待来访群众、记录诉求”的表面。然而,当我真正坐到接待桌前,面对第一位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时,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文书工作,更是一场心理与情感的深度交流。信访局,是一个浓缩了人间百态、汇聚了社会矛盾的特殊空间。来访的群众,他们带着问题、揣着委屈,有的甚至带着绝望。他们的诉求可能涉及土地纠纷、医疗事故、劳动争议、征地拆迁、邻里矛盾,甚至是家庭琐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我的角色,首先是一名特殊的“倾听者”。我们必须放下个人情绪,以平静、尊重的姿态,给予每一位来访者充分表达的机会。很多时候,群众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更是一个被倾听、被理解、被尊重的过程。他们可能只是想把憋在心里很久的话说出来,把心中的怨气和不平释放出来。这时候,我们的耐心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安抚,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倾听,不是简单地让对方说完,而是要全身心投入,捕捉言语背后的深层情绪和真实意图。它要求我们具备极强的同理心和情绪管理能力,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和专业的态度。
耐心是基石:涵养情绪的艺术与智慧
“耐心”二字,在信访接待工作中被反复提及,但真正做到却极不容易。信访接待岗位人员每天要面对各种情绪:愤怒、焦虑、悲伤、绝望,甚至是无理取闹。有时,上访群众会因为情绪激动而语无伦次,重复叙述,甚至对工作人员产生误解和指责。在这样的场景下,保持耐心,避免与群众发生正面冲突,是首要的挑战。
我的体会是,耐心并非天生,而是一种需要长期涵养的职业素养和智慧。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允许”的耐心。允许群众发泄情绪,允许他们表达不理性的一面。因为我知道,这些情绪往往是长期压抑、无处释放的结果。我们不能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要成为一个安全的“情绪容器”。
其次,是“分析”的耐心。在群众情绪激烈时,其表达可能缺乏条理,甚至偏离主题。我们需要在复杂的叙述中,耐心地抽丝剥茧,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不被表象所迷惑。
再者,是“沟通”的耐心。当群众因误解政策或流程而固执己见时,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用群众能听懂的语言,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阐明政策法规、解释处理程序。这可能是一个反复博弈、逐步引导的过程,考验着我们的沟通技巧和心理韧性。
我曾遇到过一位因拆迁补偿问题长期上访的老人,他每次来访都会带着一大堆材料,情绪激动地讲述自己的“遭遇”,对政府部门充满不信任。一开始,我也感到有些无力,甚至觉得他有些“胡搅蛮缠”。但随着一次次耐心的倾听和细致的政策解读,我逐渐了解到他内心的真正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家庭生计的担忧。我没有急于打断他或反驳他,而是让他充分表达,然后用他最熟悉的方言,从他的角度去分析政策,寻找可能的解决路径。最终,通过多方协调,不仅解决了他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对政府的对抗情绪,建立了信任。这件事让我更加坚信,耐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石。
深度共情:从“听得见”到“听得懂”
信访接待工作不仅仅是机械地听取和记录,更是一种深度共情的实践。所谓的“听得见”,是物理层面的声音接收;而“听得懂”,则是理解其背后隐藏的情感、诉求、期待与困境。这种从“听得见”到“听得懂”的转变,需要我们调动全部的心智和情感。
深度共情首先要求我们放下预设的立场和评判。我们不能带着“上访者都有问题”、“他们就是来找茬的”等偏见去接待群众。相反,我们应该把自己置于他们的处境,尝试去感受他们的痛苦、无奈和愤怒。这种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行为逻辑和表达方式。
我记得一位农民工兄弟,因为工程款被拖欠,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拿到工资,生活陷入困境。他来信访时,说话声音很小,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无助。我没有让他快速说完就打发走,而是主动询问他最近的生活情况,了解到他的妻子生病住院,孩子急需学费。当他提到这些的时候,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绝望。我没有急着去承诺什么,而是先递给他一杯热水,让他平静下来,并真诚地告诉他,我们会尽力帮助他。这种共情,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也为后续的协调工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深度共情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言语碎片中拼凑出事情的全貌,从情绪波动中把握核心诉求。许多群众在表达时,可能会因为缺乏法律知识或表达能力,而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核心问题。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细致的追问、引导,帮助他们梳理思路,明确诉求,从而更好地对接法律法规和政策。只有真正“听懂”了群众的诉求,我们才能精准地提供帮助,让“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协调解决:从“听得懂”到“办得好”
“办得好”,是信访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对信访局接待岗位人员能力的终极考验。在“听得懂”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协调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政策法规知识、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及高效的沟通协调能力。
信访事项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它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多部门联动过程。在信访局,我们通常没有直接处理问题的权限,更多是扮演着“协调者”、“引路人”和“监督者”的角色。这意味着我们需要:
第一,精准判断,依法依规。接到诉求后,要迅速判断其性质、管辖范围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这要求我们平时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确保在政策框架内为群众指明方向。对于不属于信访受理范围的,也要耐心解释清楚,引导群众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
第二,积极沟通,多方协调。对于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我们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这需要我们熟悉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并具备强大的说服力和推动力。在协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部门推诿扯皮的情况,这就更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智慧,要坚持原则,以群众利益为重,不轻言放弃。
第三,跟踪督办,确保落实。信访事项并非一转了之。我们要对转办、交办的信访件进行跟踪督办,确保办理过程符合规定、办理结果公平公正。如果群众对办理结果不满意,我们还要再次介入,进行复查、复核,甚至启动听证程序,力求让群众心服口服。
我深知,并非所有诉求都能完美解决,有些问题可能由于历史原因、法律限制或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完全满足群众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职责是向群众解释清楚原因,说明我们已经尽力协调,并通过法律援助、社会救助等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努力和关怀。即使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让群众感受到,他们的问题被认真对待过,他们的声音被政府听到了。这种“有交代”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解决。
情绪的容器:自我调适与职业成长
信访接待工作的高强度、高压力和高情感卷入,使得接待岗位人员如同一个巨大的“情绪容器”。每天面对负面情绪的冲击,倾听他人的苦难,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出现替代性创伤。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是每位信访干部必须面对的课题。
我的经验是,首先要学会“区分”。区分群众的情绪与问题本身。情绪是暂时的,问题是实质的。我们不能让群众的情绪感染自己,而要专注解决问题。其次,要学会“释放”。在工作之余,通过运动、阅读、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将工作中积压的负面情绪释放出去,不带到生活中。
团队支持也至关重要。信访局内部的同事之间,常常会相互倾诉,分享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疏导。我们定期开展的业务培训和心理健康讲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这份工作也带来了显著的职业成长。它让我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升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磨砺了我的心性,让我变得更加耐心、更加坚定,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每一次成功化解矛盾,每一次看到群众满意而归的笑容,都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激励。这种成就感和使命感,远超工作本身的辛劳。
基层治理的温度:信访工作的社会价值
信访局接待岗位,虽然看似平凡,却是基层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解决个体诉求的窗口,更是反映社会矛盾、观察民意动向的重要晴雨表。通过信访工作,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们的耐心接待和有效协调,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件件具体的诉求,更是在点滴之间汇聚着社会和谐稳定的正能量。当群众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就会增加,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就会增强。这无疑是在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信访工作,让政府的声音能够传达给群众,也让群众的心声能够直达政府。它赋予了基层治理以温度,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担当。作为信访局接待岗位人员,我们是政策的宣传者,是矛盾的化解者,更是民意的忠实传递者。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民解忧”的初心和使命。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法治意识的提高,信访工作面临的挑战将更加复杂和多元。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们信访局接待岗位人员的初心不会改变:那就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用最真挚的耐心、最专业的知识、最负责的态度,去倾听民声,化解民忧,努力让每一位来访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都能带着满意而归。这份体会,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坚守岗位,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