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21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从北方的黑土地到南方的红壤丘陵,每一寸耕地都承载着农民的希望与汗水。而我们,作为乡镇农技推广员,就是那连接科技与土地、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肩负着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帮助他们增产增收的使命,我深感责任重大,更体验到了这份工作无与伦比的价值与成就感。回首这些年下乡指导的经历,点滴心得汇聚成河,让我对“乡镇农技推广员: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助增收的体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心不改:选择泥土的芬芳,奉献科技的力量
还记得刚大学毕业,同学们大多选择了城市里的高薪职位,而我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我养我的乡镇。有人不解,有人惋惜,但我心底清楚,这片土地需要我。我看到父老乡亲们仍然沿袭着祖辈的耕作方式,靠天吃饭,辛劳一年却常常收成不佳。我深知,知识就是力量,科技能改变命运。正是这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强烈愿望,成为了我投身农技推广事业的初心。
初入行时,我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要多。农民们对新生事物往往持怀疑态度,多年的经验让他们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耕作模式,要他们接受新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并非易事。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对话:“小伙子,你说的那些城里人的把戏,我们庄稼人不懂,也用不来。”或是“我们祖祖辈辈都这么种,也没见出什么大问题。”这种不信任感,让我在推广初期寸步难行。我意识到,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光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必须真正沉下去,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际行动和可见的成果去证明科技的力量。
深耕细作:走近农户心坎,破解种植难题
“下乡”二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考验。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技术人员,而是要成为田埂上的“泥腿子专家”。我的工作日常,往往是从清晨的露珠开始,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了解。了解农户的土地状况、作物种类、种植习惯、经济条件,甚至他们的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才能提供精准有效的指导。
我曾遇到一位老农,他种植的玉米年年产量上不去,颗粒不饱满。我多次到他地里查看,发现他施肥方式不对,钾肥用量严重不足,且土壤板结严重。我没有直接指责他的错误,而是蹲下身子,抓起一把土,向他耐心解释土壤改良的重要性,以及氮磷钾合理配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了让他眼见为实,我主动提出在他家试验田里,按照科学配方施肥并进行深松。初期,老农半信半疑,但一个月后,他试验田里的玉米明显长势喜人,叶片翠绿,茎秆粗壮。看到对比,老农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惊讶、一种信任,更是对新技术的渴望。那一刻,我体会到了科技推广的真正价值——不是强制推行,而是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和启发。
病虫害防治是另一个老大难问题。许多农民对病虫害的认知停留在表面,盲目用药,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我们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利用微信群发送病虫害预警和防治技术视频等多种方式,向农户普及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轮作倒茬、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理念。记得有一次,某村辣椒普遍出现病毒病,农户们心急如焚。我立即组织专家团队下乡诊断,确定病因后,不是简单推荐农药,而是从源头开始,指导他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株残体,并推荐使用生物农药。经过一个种植周期,该村的辣椒病毒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从经验种植到科学管理的华丽转身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技推广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从传统的高产栽培技术,到现代的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甚至包括品牌营销和电商销售,我们农技推广员的角色也在不断拓展。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农民实现从“经验种植”向“科学管理”的华丽转身。
在推广新品种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适地适种”原则。每年都会引进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小范围试种,待数据稳定、效果显著后,再向农户推广。这不仅降低了农户盲目引种的风险,也确保了推广品种的成功率。比如,我们推广的一种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不仅亩产比传统品种提高了近 30%,而且市场收购价也更高。农户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自然乐于接受。
智慧农业和物联网技术,也逐渐成为我们推广的新方向。虽然在乡镇落地仍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尝试使用无人机植保、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等。通过这些技术,农户可以更精准地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实现精细化管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我曾指导一个蔬菜大棚基地安装了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起初,老板觉得投入大,犹豫不决。我反复向他解释,并算了一笔经济账:智能系统能节省人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最终的效益是可观的。一年后,该基地蔬菜产量提高 15%,品质更佳,节省人工成本 30%,老板逢人便夸“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增收之喜: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当看到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听到他们算着增加的收入,那一刻,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甘甜。这是我作为乡镇农技推广员最大的成就感来源。我们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农民致富的引路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忠实践行者。
我深刻记得,在推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时,我们曾帮助一个贫困村引入了林下经济项目——种植药材。从选址、育苗、田间管理到采摘加工,我们全程指导。为了解决销路问题,我们还积极联系药企和电商平台。短短两年时间,这个村的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回乡创业。村民们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守着自己的土地,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支书拉着我的手说:“小李啊,你真是我们村的贵人!是科技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份被认同、被需要的感受,远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来得珍贵。
农技推广带来的增收,不仅仅体现在产量和收入的直接提升上。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农民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价值。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学”,从“保守观望”变为“积极实践”。现在,很多农户遇到问题,不再是等我们上门,而是主动打电话、发微信咨询,甚至会到我们办公室寻求帮助。这种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长久振兴的根本保障。
道阻且长:持续学习,与时俱进的使命
当然,农技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时常面对各种挑战:恶劣的天气、突发的疫情、复杂多变的农产品市场、有限的推广经费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压力。比如,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如何指导农户进行防灾减灾;面对消费升级对农产品品质、品牌的新要求,如何帮助农户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面对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作为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员,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民。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向专家请教,甚至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电商运营、短视频制作,尝试用更多元的方式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我们的工作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它时刻在变化、在生长。
结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奉献方能开花结果
“乡镇农技推广员:下乡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助增收的体会”,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热爱,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每当看到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看到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看到乡亲们脸上朴实满足的笑容,我内心便充满力量。这份力量,支撑着我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用知识和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
未来,乡村振兴的画卷仍在徐徐展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必将加速。我们农技推广员将继续扎根基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知识、更创新的方法,服务好每一位农户,指导好每一寸土地,让科学种植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家庭,助力广袤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我的体会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奉献方能开花结果。这片土地与人民,值得我们倾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