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活”起来:文化馆非遗保护岗职员的实践与感悟

11次阅读

共计 403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数字洪流冲击、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ICH)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维系着社群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根脉所在。作为一名在文化馆非遗保护岗工作的职员,我的日常不仅是与古老的技艺、斑驳的文献打交道,更是肩负着一项神圣而充满挑战的使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从沉寂走向鲜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份工作,远不止“保护”二字那么简单,它是一场深入挖掘、精心策划、落地实施与真诚感悟的漫长旅程。

非遗保护:不仅是守护,更是激活

初踏入非遗保护领域时,我对这份工作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档案整理、资料收集等静态层面。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非遗的本质是“活态传承”。它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世代相传的技艺、表演、习俗和知识体系。如果仅仅将它们束之高阁,非遗的生命力就会逐渐枯竭。因此,我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起非遗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让非遗走出殿堂,融入生活,真正“活”起来。

这个转变,源于我对非遗保护理论的深入学习,也更源于与非遗传承人的零距离接触。我曾亲眼看到一位老艺人,在讲述其家族传承百年的竹编技艺时,眼神中闪烁着自豪与无奈——自豪于技艺的精湛,无奈于后继乏人。那一刻我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维护,更是对文化生态的维护,对传承人精神的尊重与支持。我们必须让社会看到非遗的价值,让年轻人愿意去学习,去传承。而活动,正是激发这种热情,实现活态传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深入挖掘:理解非遗的生命脉络

组织一场成功的非遗活动,其前提是对非遗项目本身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挖掘”。

前期调研与资源整合 是第一步。我们必须梳理本地的非遗资源,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乃至区县级的非遗名录。这需要我们查阅档案资料、地方志,更要走出办公室,走进社区、乡村,去发现那些尚未被官方认定但同样具有价值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在此过程中,与非遗传承人的建立联系至关重要。他们是非遗的活字典,掌握着最原始、最真实的信息。我们需要聆听他们的故事,了解技艺的渊源、传承的脉络、当下的困境与未来的期望。同时,与其他文化机构、学校、旅游部门等进行资源整合,为后续的活动策划打下基础。

田野考察与口述历史 是挖掘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我曾多次跟随传承人深入到他们的工作室、祠堂、田间地头,亲身体验非遗的生产、生活场景。例如,在考察一项传统剪纸艺术时,我不仅记录了剪纸的图案和技巧,更与传承人促膝长谈,了解了剪纸在当地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和故事。这些鲜活的口述历史,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具感染力,也为活动策划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通过田野考察,我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非遗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非遗活态特点的把握 是挖掘工作的升华。非遗是变化的、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识别出非遗的核心要素和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部分。例如,一项传统表演艺术,其核心是唱腔、身段,但表演形式、剧本内容可以结合现代审美和时代主题进行创新。在挖掘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原真性保护”的原则,确保非遗的核心价值不被稀释或扭曲,同时又为其融入现代生活保留必要的灵活性。

精心策划:让非遗活动有血有肉

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便是将这些文化基因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乐于参与的活动。这需要极强的策划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主题的凝练与定位 是策划的起点。一个好的主题,能够迅速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并清晰地传达活动的核心价值。主题既要体现非遗的独特魅力,又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受众兴趣。例如,针对青少年,可以将非遗与“探秘历史”、“创意动手”结合;针对家庭,可以设计“亲子体验”、“传统家风”主题。

目标受众的分析与细分 决定了活动的具体形式和推广策略。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对非遗活动的偏好差异很大。我们可能需要为小学生设计动手能力强的非遗课堂,为年轻人打造结合潮流元素的非遗市集,为老年人举办怀旧主题的民俗展演,为游客提供沉浸式非遗体验路线。精准的用户画像,能让我们的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活动形式的创新与多元 是让非遗“活”起来的关键。仅仅停留在静态展示和讲座是远远不够的。我尝试将多种形式融为一体,例如:

  • 互动体验工坊: 邀请传承人手把手教授剪纸、面塑、拓印、茶艺等技艺,让参与者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
  • 沉浸式展演: 结合声光电技术,将传统戏曲、歌舞、说唱等非遗项目进行情景化再现,提升观赏性。
  • 非遗市集与文创开发: 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实用、美观的非遗文创产品,激发市场活力。
  • 主题讲座与沙龙: 邀请专家学者、传承人分享非遗故事、文化内涵,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深度。
  •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短视频、直播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非遗。
  • 非遗研学旅行: 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旅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资源整合与合作共赢 是支撑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我们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与旅游企业联合开发非遗主题线路;与媒体平台共同宣传推广;与当地商家探索非遗文创的商业化路径。通过跨界合作,不仅能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也能为传承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组织实施:在实践中磨砺与升华

再完美的策划,也需要扎实的组织实施才能落地开花。这个环节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成就感。

细节决定成败。 从场地布置、物料准备,到人员安排、安全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我曾为了一个非遗工坊的材料准备,跑遍了整个城市,只为找到最符合传统技艺要求的原生态材料。在大型活动中,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也是关键一环,他们的热情和专业度直接影响参与者的体验。

非遗传承人的核心地位。 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始终将传承人放在核心位置。他们是活动的灵魂,是文化的载体。我们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劳动得到尊重,故事得到充分讲述。在活动设计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甚至鼓励他们参与到策划中来,让活动更具原真性和生命力。

参与者的互动体验。 我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参与者动手实践、提问交流。看到孩子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出小物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看到成年人在体验传统技艺时,眼神中流露出对古老智慧的敬意,这些瞬间都让我觉得所有的辛劳都是值得的。这种深度参与,远比旁观更能激发人们对非遗的热爱和认同。

突发情况的应对与解决。 任何活动都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状况,如天气突变、设备故障、人员调度失误等。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和危机处理的智慧。每一次的“救火”经历,都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宣传推广的艺术。“酒香也怕巷子深”,有效的宣传推广是非遗活动成功的助推器。我们不仅利用文化馆自身的平台,还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短视频、新闻稿件,讲述非遗故事,传播活动信息。好的宣传,能够放大非遗的魅力,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让传承之路行稳致远

活动结束后,并非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同样重要。

数据收集与反馈机制。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线上投票、评论收集等方式,了解参与者对活动的满意度、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提升程度。同时,也会向传承人、合作伙伴征集反馈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这些数据和意见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客观评价活动成效,发现不足之处。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考量。 非遗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关注活动的文化传播效果、教育意义等社会效益,也开始探索其经济效益。例如,通过非遗市集、文创产品销售等,为传承人增加收入,改善其生活状况,从而增强他们传承非遗的内生动力。

反思与总结。 每一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与团队成员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是一种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活动质量。

长效机制的建立。 单次活动的成功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长效机制。这包括与传承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非遗人才培养基地,探索非遗研学常态化,甚至参与到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只有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非遗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挑战与机遇:非遗保护路上的双刃剑

非遗保护的道路并非坦途,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公众认知不足、商业化过度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一些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面临断代的危机,许多老艺人担心自己的绝活会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消逝。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在保护非遗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创新和市场化运作,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难题。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对国潮文化、传统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这为非遗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科技的进步,也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我们正站在一个非遗保护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心路感悟:非遗是连接过去的桥梁,也是展望未来的窗

七年的非遗保护工作,让我从一个理论学习者成长为一名实践者,也让我对文化和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深知,非遗保护不仅仅是一项专业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一项需要倾注情感和热情的伟大事业。

每一次非遗活动的成功举办,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由衷的自豪和满足。我看到非遗传承人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看到孩子们在工坊里专注投入,看到不同年龄、背景的人们因非遗而相聚、交流,那一刻,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当下鲜活的生命,是连接我们与祖先、连接我们与彼此的强大纽带。

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教会我们不忘本来,汲取养分;它也启示我们面向未来,守正创新。作为一名文化馆非遗保护岗的职员,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以匠人之心,护文化之根,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在时代的浪潮中永续传承,焕发新的活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