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77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序言:肩负重托,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当中央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局的普通干部,我有幸被派驻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使命。从舒适的城市办公室,到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这不仅仅是工作地点的转换,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和角色转变。我的任务,是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通过产业帮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进而改善村容村貌,让昔日沉寂的乡村焕发新生。这段时光,让我对“振兴”二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对自身的价值有了全新的感悟。
初到村子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低矮破旧的房屋、泥泞狭窄的道路、随意堆放的垃圾、稀疏的农田里只有传统的作物……更为严峻的是,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占据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动力不足。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心头不禁涌上一股沉重的责任感,同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这个村子“活”起来、“富”起来、“美”起来?这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工作的核心方向。
产业帮扶:点燃乡村经济的“星星之火”
我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没有产业支撑,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脉村情,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深入调研,找寻特色“金钥匙”
产业帮扶并非盲目投入,而是要精准施策。我到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与老党员、致富带头人、普通村民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诉求、困难和对未来的期盼。我仔细研究村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和现有资源。我们发现,这个村子地处山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一部分传统手工艺。以前,这些资源都被忽视了,村民守着“金山”却不自知。
通过调研,我们确定了“农旅融合,特色种植”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方面,利用村子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特点,引进了高附加值的特色经济作物。
精准施策,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在产业帮扶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一是发展生态农业。 放弃了传统单一的玉米、小麦种植,我们引进了有机蓝莓、高山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并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从育苗、种植、病虫害防治到采摘销售,全程提供支持。我们还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庭院经济,种植附加值高的蔬菜、药材。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销路,我们积极协调对接市里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并注册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二是培育乡村旅游。 村子风景优美,但缺乏规划和宣传。我们与文旅部门合作,对村里的古道、溪流、山林进行了初步开发,设计了徒步路线、写生基地。同时,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为特色民宿、农家乐,并提供启动资金和装修指导。为了提升服务水平,我们还组织村民参加烹饪、客房服务、导游讲解等技能培训,让村民从农民变为服务员、导游,拓宽了就业渠道。每逢节假日,村里车水马龙,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一位村民老大爷看着家门口的游客,开心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家里成了景点,收入比种地强多了!”
三是发展电商直播。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我们鼓励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村里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我们组织了多场电商直播培训,帮助村民学会手机直播、短视频制作。最初,村民们还有些害羞,不敢出镜。我们亲自上阵,带着大家一起尝试,渐渐地,村民们放开了手脚,通过直播把家乡的美味和美景推向全国。一位返乡大学生通过电商平台,将村里的特色鸡蛋、土蜂蜜销售一空,不仅自己收入颇丰,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积极性。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激发内生动力
在产业帮扶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关键的是要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帮扶变为主动参与发展。我们成立了村级合作社,吸纳村民以土地、劳力、资金入股,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翁,共享收益、共担风险。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们对产业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你追我赶,铆足了劲儿干。
看着曾经荒芜的山坡变得绿意盎然,昔日冷清的村庄充满欢声笑语,村民们的钱包鼓起来了,脸上也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改善村容村貌:绣出乡村美丽的“锦绣画卷”
产业兴旺是基础,村容村貌的改善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更是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不仅能吸引游客,更能凝聚人心,让村民对自己的家园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清三改”:从脏乱差到净美宜
村容村貌的改善,首先要从最基础的环境卫生抓起。我们从“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的“三清”行动开始,引导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村内巷道的积存垃圾、柴草堆、杂物。这项工作起初阻力不小,有些村民习惯了随手乱扔,对集中清理不理解。我带头撸起袖子,和村干部、党员一起,一铲一车地清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慢慢地,村民们也被感染了,纷纷加入到清理队伍中来。
在“三清”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进“改厕、改水、改路”的“三改”工程。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我们实施了“厕所革命”,新建了多处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并鼓励村民对自家旱厕进行改造。同时,争取项目资金,铺设了新的自来水管道,解决了部分村民饮水安全问题。过去坑洼不平的泥土路也被硬化、拓宽,安装了路灯,村民出行更加便利,夜晚的村庄也亮堂起来。
精心规划:打造有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村容村貌的改善绝不是简单的“刷白墙、铺水泥”,更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乡村特色,留住乡愁。我们邀请专业团队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将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到新建和改造中,修缮了村里的古民居、祠堂,保留了历史的印记。
我们还积极打造“文化墙”,将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家风家训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在村子的中心地带,我们建设了文化广场和健身设施,老人们有了休闲聊天的场所,孩子们有了玩耍嬉戏的天地。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便热闹起来,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唱起了山歌,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
制度保障:让美丽成为常态
为了让村容村貌的改善成果得以巩固和提升,我们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了村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红黑榜”制度,定期对村民的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进行评比,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同时,组建了村级保洁队伍,配备了垃圾桶、清运车等设施,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如今的村子,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花草点缀其间,处处生机勃勃。村子的“颜值”提高了,村民的“气质”也跟着提升了。大家更加爱护环境,更加注重文明礼仪,邻里关系也更加和睦。
产业与村貌的互促共进:蝶变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我看来,产业帮扶与村容村貌的改善并非孤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互促共进的有机整体。产业的兴旺为村容村貌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有了产业收入,村集体经济有了积累,才有能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中。同时,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美好环境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反过来,优美的村容村貌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成为吸引游客、留住人才的重要“软实力”。游客们愿意来到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乡村体验生活,也愿意购买这里的绿色农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挑战与感悟:振兴之路,行者无疆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路走来,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应对市场风险,确保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解决人才匮乏问题?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守住绿水青山?这些都是我仍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然而,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从未感到迷茫和退缩。因为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村民们眼中重新点燃的火光。驻村的这段日子,让我对“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于日常工作中的点滴行动,是与村民同甘共苦、将心比心的真情实感。
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局的乡村振兴岗人员,我深深感悟到:
- 要坚持以人为本。 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村民的需求和利益展开,尊重村民意愿,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 要坚持因地制宜。 乡村振兴没有“万能药”,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精准施策。
- 要坚持久久为功。 乡村振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 要坚持党建引领。 村党支部是基层战斗堡垒,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展望未来:耕耘不辍,奔赴更美的远方
回首驻村以来的日日夜夜,汗水与辛劳交织,但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看着村子一点一滴的变化,村民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深感自豪。我不仅仅是一名政策的执行者,更是一名乡村的建设者和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带着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乡村必将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让每一寸沃土都能生金,让每一张笑脸都充满希望,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