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90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无垠的绿色林海中,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以山为家,与林为伴,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片生命的绿洲中。他们就是林业站的护林员。我的名字是张大山,在这个林业站已经坚守了二十多个春秋。我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每日巡山护林防范火灾与病虫害”。听起来似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但对我而言,这绝不是机械性的任务,而是一场与自然对话、与危险赛跑、与生命共鸣的深刻体验。
晨曦中的誓言:一日之计在于“巡”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落在林梢,我便已整装待发。背包里装着必备的干粮、饮水、急救药品,腰间挂着镰刀、望远镜,手上拿着 GPS 定位器和对讲机,还有那沉甸甸却必不可少的灭火工具。我的巡山路线并没有固定的轨迹,它会根据季节、天气、甚至前一天的观察而调整。有时是沿着熟悉的防火道蜿蜒而上,有时是深入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
每一次踏入林中,都是一次新的开始,也是对这片土地无声的承诺。我常常想,这片山林就是我的“绿色银行”,我用我的汗水和时间,为它存入平安与健康。山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混合着泥土、树木和野花的清新气息,这是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也是我精神力量的源泉。在都市人还在睡梦中时,我已和大山一同醒来,开始了我一天的工作,也是我一生的坚守。这份工作的孤独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份孤独也磨砺了我观察的敏锐度和思考的深度。在寂静的山林中,我不仅是护林员,更是自然的聆听者和解读者。每一片树叶的颤动,每一声鸟鸣的变换,甚至每一块石头的纹理,都可能蕴藏着重要的信息。
巡山路上的“火眼金睛”:火灾隐患的无声战役
在林业站护林员的工作中,森林防火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我心中永远绷着的那根弦。我们常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干燥的季节,这句话的含义更是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我的“火眼金睛”必须时刻在线,对任何可能的火灾隐患保持高度警惕。
巡山时,我的目光首先会扫视地面,寻找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有没有游客留下的烟头?农户焚烧秸秆的痕迹是否已彻底熄灭?是否有破损的玻璃瓶在阳光下聚焦?哪怕是一小撮枯草,在强烈的日照下也可能成为隐患。我见过太多森林火灾的惨状,那铺天盖地的火舌,吞噬一切生机的残酷,足以让任何一个护林员心如刀绞。因此,我的工作不仅是发现火源,更是尽可能地从源头杜绝。
我经常会遇到进山采药、放牧或者探险的村民和驴友。每当这时,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我告诉他们“进山不带火,出山不留火”的简单道理;我提醒他们,在高火险期,即使是燃放鞭炮、吸烟、烧荒等行为也是严令禁止的。有时,他们会不理解我的“唠叨”,觉得我小题大做,但我深知,这些看似琐碎的提醒,可能就挽救了一片森林,甚至是一个村庄的安危。
防火道是我巡查的重点之一。这些人工开辟的隔离带是阻止火势蔓延的生命线。我需要定期检查防火道上是否有枯枝落叶堆积,是否被杂草侵占,并组织清理。此外,瞭望塔也是我经常远眺的地方,虽然我们现在有了高清监控和无人机巡查,但我依然相信人眼的观察有着不可替代的温度和细节。远方升腾起的任何一丝异样烟雾,都会让我的心猛地一紧,然后迅速通过对讲机上报,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确认。
我记得有一次,在夏末秋初的一个下午,天气异常干燥。我像往常一样巡逻,突然在远处的一个山坳里看到一股淡淡的白烟。虽然很微弱,但在我长年累月训练出的敏锐直觉告诉我,那不是寻常的炊烟。我立即加快脚步,同时通过对讲机向站里报告了方位。当我赶到时,发现是几个采药的村民在野外生火做饭,火堆旁随意堆放着枯草,火星四溅,已经有小范围的枯草被引燃。我当机立断,用随身携带的灭火工具将火扑灭,并严厉地向村民们指出了危险性。那一刻,村民们惊恐的眼神和随后的感谢,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我的及时发现和处置,避免了一场可能酿成大祸的森林火灾。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成就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森林防火不仅仅是扑灭明火,更是一场无声的、与时间赛跑的心理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每一个护林员,都是这场战役中的尖兵,我们的汗水,就是对这片绿色家园最庄严的守护。
隐秘的敌人:病虫害防治的持久战
除了看得见的火灾,森林还面临着另一种隐秘而致命的威胁——病虫害。它们不像火灾那样瞬间爆发,却如慢性毒药般,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树木的生命,最终可能导致大面积的森林死亡。对我而言,发现和防治病虫害,是另一场充满挑战的持久战。
巡山时,我的眼睛不仅要盯着地面,更要向上看,向深处看。我会仔细观察每一棵树木的“脸色”:树叶是否发黄、卷曲、变色?树皮是否有异常的孔洞、流胶或裂缝?枝条是否枯萎、断裂?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病虫害发出的“求救信号”。例如,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癌症”,一旦染上,往往在短时间内导致大面积死亡。在巡查中,我必须对松树的萎蔫、针叶变色、树脂溢出等症状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可疑病株,我需要立即拍照、记录 GPS 坐标,并取样送检,然后按照规范进行标记和隔离处理,以防止疫情扩散。
与火灾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更像是一场“侦探游戏”。它需要护林员具备一定的林业病虫害知识,能够识别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特征。例如,当我看到一些树叶上出现斑点、粉状物时,我可能会联想到真菌性病害;当我发现树干上有密密麻麻的小孔,并且有木屑掉落,我就会警惕是否是天牛或蛀心虫在作祟。而遇到像尺蠖、蚜虫等食叶害虫,我则会观察它们对树叶的啃食程度,以及是否出现大面积的虫害爆发迹象。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片栎树林中巡逻时,发现一些栎树的叶片边缘出现了不自然的焦枯和卷曲。起初我以为是干旱造成的,但仔细观察后,我发现了一些极小的虫体和它们的排泄物。我立即用相机拍下照片,并采集了受害枝叶样本。回到站里后,我将样本交给专业技术人员鉴定,最终确诊为一种不常见的食叶害虫。站里随即组织了有针对性的生物防治措施,及时控制了虫情,挽救了这片栎树林。
防治病虫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持续监测,定期上报。在某些季节,我们还会配合专业人员进行统防统治,比如使用生物农药进行喷洒,或者释放天敌昆虫。在病虫害防治上,我的体会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是控制疫情、减少损失的关键。这要求我们护林员不仅要走遍山林的每一个角落,更要用心去感受每一棵树的生命脉动。这就像给森林看病,我们就是森林的“赤脚医生”,用我们的眼睛和经验,守护着森林的健康。
与自然共舞:风雨无阻的坚守与智慧
二十多年的护林生涯,我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礼。夏日炎炎,烈日当空,汗水浸透了我的衣衫;冬日凛冽,寒风刺骨,积雪覆盖了崎岖的山路。我曾在大雨中艰难跋涉,全身湿透,只为确认一处塌方是否影响了防火道;我也曾在浓雾中迷失方向,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指南针的指引,最终安全归来。
恶劣的天气条件,复杂多变的地形,还有偶尔遇到的野生动物,都给我的日常巡护增加了不少挑战。但我从未退缩。对我而言,这些困难是考验,也是磨砺。在与自然的不断互动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如何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如何更好地与这片森林融为一体。我熟悉每一条山涧的流向,每一块岩石的纹理,甚至每一棵古树的“脾气”。这种深刻的连接,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这份工作也让我学会了诸多技能:我能辨识数百种植物和动物的痕迹,我能根据风向和云层判断天气变化,我能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简单的急救和野外生存。这些知识和技能,并非书本所授,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巡山中,从实践中摸索、从前辈那里学习、从自然中领悟。它们是我作为一名护林员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在山林中行走、工作的底气。
孤独是护林员绕不开的话题。在广袤的山林中,往往一整天都听不到人声,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儿的鸣唱和野兽的低吼。起初,这寂静让我感到些许不安,但久而久之,我学会了享受这份孤独。它让我有机会与自己对话,审视内心,也让我更加专注于眼前的使命。这份孤独,也培养了我超乎常人的观察力和耐心。因为我知道,我的身后是万顷林海,是无数生灵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份责任,远超个人的情感。
薪火相传:护林员的责任与传承
随着科技的发展,护林员的工作也在不断进步。我们现在有了无人机进行高空巡查,有了红外监控设备辅助防火,有了大数据分析预测病虫害趋势。这些高科技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但我始终坚信,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眼对细节的捕捉,无法取代护林员对山林的深厚情感和直觉判断。
我们林业站每年都会有年轻的护林员加入。我常常把我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告诉他们如何观察,如何判断,如何与山林和谐相处。我希望他们不仅能学到技能,更能体会到这份职业的沉甸甸的责任和无上的光荣。护林员这份职业,就像一颗绿色的种子,代代相传,在祖国的每一寸绿色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子孙后代的福祉。这份工作,对我而言,早已超越了谋生的范畴,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方式。
尾声:无言的绿色守望者
当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际,倦鸟归巢,我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体,踏上归途。一天的巡护画上了句号,但对森林的守护却永无止境。我常常凝望远方那一片被我守护的绿色,心中充满自豪。
林业站护林员,一个普通而又不凡的职业。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我们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寂静的山林。但我们知道,每一棵树的安康,每一片叶的翠绿,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与心血。我们是林海深处的无言守护者,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绿色屏障,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这份体会,深刻而持久,将伴随我生命的始终,直到我无法再巡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