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49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无数像我一样的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人员,肩负着将宏伟蓝图变为生动现实的重任。从城市喧嚣步入阡陌田园,我们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乡土的守望者、梦想的播撒者。一路走来,在推进产业帮扶、改善村容村貌的实践中,我积累了深切的感悟,这些感悟如同泥土的芬芳,滋养着我的心灵,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初入岗位的思考与挑战
回想起刚被派驻到乡村振兴一线时的情景,心中既有投身国家战略的激动,也有对未知挑战的忐忑。彼时,我对乡村的理解多停留于书本与新闻报道,认为只需将先进经验、优质资源输送到位,乡村面貌便能焕然一新。然而,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深入田间地头,与乡亲们面对面交流时,我才发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远超想象。
我们所面对的乡村,往往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许多村庄,虽然风景秀丽,却因缺乏产业支撑而“空心化”;有的村庄,虽然交通便利,却因环境脏乱差而“无人问津”。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简单的“输血”工程,而是一场需要内外兼修、久久为功的“造血”变革。
我深知,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岗人员,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更要成为连接政府与村民、政策与实践的桥梁。如何将国家战略精准传达到每一个村民的心坎里?如何找到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如何发动村民共同参与,改变村庄旧貌?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我面前,驱动着我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
产业帮扶:点燃乡村发展的“造血干细胞”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没有产业支撑,一切改善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深刻体会到,产业帮扶绝非简单的项目堆砌或资金投放,而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的工作,其核心在于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培育乡村自身的“造血干细胞”。
理念转变:从“输血”到“造血”
我刚到岗时,有些村民习惯了等靠要,期待政府直接给予资金补贴或项目扶持。然而,这种“输血”模式固然能在短期内缓解燃眉之急,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的工作,首先就是要转变这种观念,让村民认识到,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他们自己,我们是“引路人”,更是“服务员”。
在实践中,我们致力于引导村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依赖外部到挖掘自身潜力。我们多次组织村民代表、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让他们亲眼看到其他乡村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致富。这种“眼见为实”的冲击力,往往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更为有效。
调研与模式探索:因地制宜,找准特色
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产业帮扶的第一步,便是深入细致的调研摸底。我们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与老支书、致富带头人、普通村民促膝长谈,了解当地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产业基础、传统技艺,甚至连村民的饮食习惯、劳作方式都纳入考察范围。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被忽视的“宝藏”。例如,有的村庄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发展高山有机农业;有的村庄保存有完好的古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还有的村庄劳动力充足,可以承接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
在模式探索上,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
- “企业 + 农户”模式: 针对一些有稳定销路、有技术支撑的产业,我们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对接,农户则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 对于规模较小、但有一定基础的特色农产品,我们引导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营销,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议价能力。例如,我们帮助一个村庄成立了野生菌种植与加工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电商平台,将深山里的野生菌销往全国各地。
- “能人带动”模式: 挖掘和培养乡村能人是关键。我们鼓励在外创业成功的乡贤返乡投资兴业,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经验,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同时,我们也对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培训、政策倾斜,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克服困难:智慧与韧性的考验
产业帮扶之路并非坦途,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波动、人才匮乏、村民观念保守等困难层出不穷。记得在一个准备发展生态养殖的村庄,村民们对新的养殖模式心存疑虑,担心风险。我们没有简单地强制推行,而是组织他们前往成功的养殖基地参观,邀请技术专家现场讲解,并通过政府担保的低息贷款解决资金问题,最终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成功启动了项目。
面对市场风险,我们积极引导村庄发展多元化产业,构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结构。同时,我们也帮助他们注册地理标志、提升产品附加值,并通过电商直播、农产品展销会等多种渠道拓展销路。每一次困难的克服,都凝聚着我们与村民的智慧和汗水,也加深了我们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解。
改善村容村貌:绘制美丽乡村的生态底色
与产业帮扶同步进行的,是村容村貌的改造提升。我深刻认识到,改善村容村貌绝不仅仅是“面子工程”,而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关系到村民的生活品质、健康状况,更影响着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一个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村庄,才能留住人、吸引人,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环境整治:从“脏乱差”到“净美和”
刚到岗时,一些村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横流、旱厕遍布,甚至有危旧房屋破败不堪,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和人居环境。我们的工作,首先从最基础的环境卫生整治抓起:
- “厕所革命”: 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导村民将旱厕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并建立起规范的化粪池处理系统。
- “垃圾革命”: 建立健全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是关键。我们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配置垃圾桶,修建垃圾中转站,并定期组织清运。同时,通过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 “污水革命”: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我们推动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或引导村民利用生物降解技术进行分散处理,有效改善了水体环境。
- 拆危治乱: 集中清理村内长期堆积的建筑垃圾、废弃农具、杂物堆,拆除影响安全的危旧房和乱搭乱建,让村庄整体空间变得更加清爽有序。
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留住乡愁,彰显特色
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我们着力提升村庄的生态宜居性和景观吸引力。
- 绿化美化: 组织村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村庄入口栽种花草树木,打造“小园微景观”,让村庄处处充满生机。
- 乡土特色保护: 我们意识到,盲目追求现代化可能会让乡村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保护村庄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修缮古建筑,保留原有生态格局,让乡村拥有“记住乡愁”的底色,避免“千村一面”。例如,在一个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庄,我们不仅恢复了传统民居的外观,还引导村民重拾传统手工艺,让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公共空间建设: 在村里规划建设文化广场、健身步道、儿童乐园等公共活动空间,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参与与主人翁意识:共建共享的美丽家园
村容村貌的改善,如果没有村民的广泛参与和长效维护,就难以持续。我们深知,要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
- 宣传动员: 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制作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政策,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 民主决策: 在村庄规划、项目选择、资金使用等方面,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实行村民议事制度,让村民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
- 村规民约: 引导村民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等内容纳入其中,通过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当村民亲手参与到村庄的规划、建设和维护中时,他们对家园的爱护之情会倍增,这种主人翁意识是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的根本保障。
产业与村貌的互促共进: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产业帮扶与村容村貌改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促共进的“双轮驱动”。
产业兴旺为村貌改善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内生动力。当村集体经济有了起色,村民收入增加了,便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中去。例如,一个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的村庄,村民有了收入,会主动维护自家院落的整洁,村集体有了盈余,可以投入建设更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修复更美观的村道。
反过来,村容村貌的改善又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的吸引力,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山清水秀、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村庄,更容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更容易吸引投资者前来兴业,也更容易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优美的环境成为乡村最亮丽的名片,也是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
这种良性循环,如同乡村振兴的生命线:环境美化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 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 经济实力增强反哺环境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我在工作中亲眼见证了许多村庄从“脏乱差”到“美富强”的华丽蝶变,正是得益于这种“双轮驱动”的协同发力。
基层工作的感悟与心得
两年多的乡村振兴岗工作,让我对“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段磨砺心志、增长才干的宝贵经历,也给我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感悟。
 责任与担当: 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者,我们肩负的不仅是具体的工作任务,更是沉甸甸的使命。每一次看到村民们期盼的眼神,每一次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都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他们奉献的决心。
 创新与实践: 乡村千差万别,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我们必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解决方案。从政策的“搬运工”到实践的“设计师”,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沟通与协调: 基层工作离不开与人打交道。与村民的真诚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是成功的关键;与村干部、其他部门的密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是保障。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辛劳与收获: 乡村振兴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烈日下的调研、深夜里的思考、无数次的奔波协调,都成为了日常。然而,当看到曾经的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当看到昔日破旧的村庄变得美丽宜居,当看到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言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乡土情怀: 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熟悉,我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乡亲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民俗、这里的乡音,都已融入我的血液。我的心,真正与这片沃土、这些纯朴的人们紧密相连。乡村振兴,对我而言,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策目标,而是我为之奋斗终身的具体而生动的热爱。
结语
乡村振兴的征程波澜壮阔,未来仍充满挑战与希望。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人员,我深知自己的工作仍任重道远。我将继续扎根沃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与乡亲们一道,共同绘就美丽乡村的壮丽画卷。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大地的乡村必将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充满活力的希望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