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7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乡村振兴战略,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铺展开来。而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我,一名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上工作的普通干部,有幸能够投身其中,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乡村的生动篇章。回首这些年,从最初的满腔热血到如今的深沉感悟,我见证了村庄的蜕变,也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沉重与伟大。我的感悟,主要围绕着“推进产业帮扶”和“改善村容村貌”这两个核心任务,它们如同乡村振兴的双翼,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根泥土,擘画产业振兴蓝图
初到乡村振兴岗,我面临的首先是复杂而又迫切的产业发展问题。许多村庄,特别是偏远地区,长期以来受制于地理、交通、技术等因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深知,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产业帮扶”成为我工作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精准调研,发现乡村“富矿”
推进产业帮扶并非盲目投入,而是要进行精准的“把脉问诊”。我的第一步,就是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村情民意,掌握一手资料。这不仅仅是走访,更是倾听。我发现,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有的地方山清水秀,适合发展生态旅游;有的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特色农产品;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挖掘文创产业。例如,在 A 村,当地盛产一种独特的山货,但由于缺乏销路和品牌,村民收入微薄。而在 B 村,靠近水库,环境优美,却一直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通过细致的调研,我开始在头脑中勾勒出这些村庄的“富矿”图。这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包括人力资源和潜在的市场机遇。这个过程,让我对“因地制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乡村振兴没有统一的模板,每一个村庄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搭建平台,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发现了“富矿”,如何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这需要搭建平台,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我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引智引技,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我们积极联系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例如,在 A 村的山货种植上,我们引入了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大大提升了产量和品质。同时,组织村民参加培训,从传统的粗放种植转向精细化、标准化生产。这让许多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接受并拥抱现代农业技术。
二是培育主体,壮大产业规模效应。 针对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我们鼓励和支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将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在 B 村,我们引导村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共同开发水库周边的民宿、餐饮和娱乐项目,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经营风险,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是拓展渠道,打通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 过去,很多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积极对接电商平台、超市、餐饮企业,为农产品拓宽销路。同时,引导村庄打造自有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在 A 村,我们将山货包装成“绿色、生态、健康”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让昔日的“土疙瘩”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村民们通过手机直播带货,脸上洋溢的笑容,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自信。
四是金融支持,解决资金瓶颈。 针对产业发展初期资金短缺问题,我们积极协调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低息贷款、担保服务。同时,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和品牌推广。资金的注入,如同给产业发展装上了强劲的引擎,让许多“想干事、能干事”的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
感悟: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刻转变
在推进产业帮扶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悟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必须从简单的“输血”转向长效的“造血”。初期,资金、技术、人才的引入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是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培养他们自我发展、自我经营的能力。当看到村民们主动学习电商知识、讨论产品营销策略、创新经营模式时,我深感欣慰。这标志着他们已经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产业的兴旺,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农民精神面貌的焕新。他们看到了希望,找回了尊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扮靓家园,描绘村容新画卷
产业的兴旺为乡村带来了发展的底气,而村容村貌的改善,则是乡村振兴最直观、最温暖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居住体验和生活品质。当解决了“口袋”问题后,“脑袋”和“环境”的问题便凸显出来。我深知,一个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村庄,不仅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也是吸引人才、发展产业的重要基石。
规划先行,重塑乡村空间秩序
过去,许多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房屋杂乱无章,垃圾随处可见。改善村容村貌,首先要从规划入手。我们组织专家对村庄进行整体设计,包括住宅布局、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修修补补,更是对乡村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定位。
例如,在 C 村,我们借鉴了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规划了统一的民居立面改造方案,同时保留了古树老井等历史遗迹。在 D 村,则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业,规划了农旅融合的观光线路和体验区。规划的过程,也是与村民充分沟通协商的过程。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让村民成为村庄规划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而不是旁观者。这种民主决策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对村庄改造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集中整治,让美丽触手可及
有了规划,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整治行动。这项工作往往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调动多方力量。
一是“厕所革命”和污水处理。 传统的旱厕不仅影响环境卫生,也对村民健康构成威胁。我们大力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并建设集中式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这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提升了生活品质。许多老人在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后,都感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终于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二是垃圾分类和常态化保洁。 农村垃圾处理是老大难问题。我们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配备分类垃圾桶,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同时,设立了保洁员岗位,实行常态化保洁,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一开始,村民们对垃圾分类有些不理解,甚至抵触。我们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导,一点点改变他们的观念。如今,许多村庄的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自觉行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绿化美化,提升乡村颜值。 我们组织村民开展植树造林、花卉种植等活动,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公共空间进行绿化美化。同时,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进行清理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废弃物,还乡村以清爽面貌。曾经的荒地变成了小花园,废弃的池塘变成了景观池,村庄的“颜值”显著提升。
四是基础设施提升。 修缮破损道路,安装路灯,建设文化广场、休闲步道等公共设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生活,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傍晚时分,村民们在广场上跳广场舞、聊天,孩子们在宽敞的道路上嬉戏,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感悟:从“面子”到“里子”的升华
村容村貌的改善,绝不仅仅是做“面子工程”,更是要触及乡村的“里子”。我深切感受到,环境的改善,最终要体现在村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和幸福指数的增加上。当村庄变美了,村民们自然而然地会更加爱护环境,更加注重文明礼仪。这种由外而内的积极转变,是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村民对家园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美丽乡村,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自觉。
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在乡村振兴岗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产业帮扶与村容村貌改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产业的兴旺为村容村貌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长效维护的经济支撑;而宜居宜业的村庄环境,则能吸引更多人才回流、投资者青睐,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例如,一个村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获得了经济收益,这些收益可以投入到村庄的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优美的村容村貌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能吸引更多游客,带来更多消费,反哺产业发展。这种“以产带村、以村促产”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是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在工作中,我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挑战。有时是村民的不理解,有时是资金的短缺,有时是政策落实的难度。但每当看到村庄一点点变化,看到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所有的疲惫和辛劳都烟消云散。这份工作,让我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与群众同心同德。
结语:新征程,再出发
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人员,我的感悟远不止于此。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涵盖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方面面。我深知,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希望。
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这场伟大的事业中。我坚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乡村必将实现全面振兴,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而我,也将在泥土的芬芳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