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希望沃土,共绘振兴画卷: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人员的产业帮扶与村貌改善感悟

1次阅读

共计 414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多年,它不仅是一场经济发展的攻坚战,更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的工作人员,我有幸投身这场伟大的实践,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点亮乡村。回首在岗的日日夜夜,那些关于产业帮扶的艰辛探索、村容村貌改善的点滴变化,都化作了心底最深沉的感悟,沉淀为对这片土地、对这份事业最真挚的情感。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投身乡村振兴的抉择与担当

我清晰记得初到乡村振兴岗时的情景。那时,怀揣着对“三农”事业的无限热情和对改变农村面貌的强烈愿望,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份充满挑战与责任的工作。在我看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简单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它更是一场系统性、持续性的变革,需要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将工作做得更扎实。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道鸿沟。初入基层,我看到的是一些村庄基础设施的薄弱、产业发展的滞后,以及部分村民思想观念的保守。面对这些挑战,我曾感到迷茫,甚至一度怀疑自己能否胜任。但每当我看到那些饱含期待的眼神,听到那些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内心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我深知,我的工作不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更是关乎一方百姓的福祉,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支撑着我从迷茫走向坚定,从陌生走向熟悉,一步一个脚印地融入这片热土,成为乡村振兴大军中的一员。这份初心,如同北极星般指引着我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产业帮扶:点燃乡村发展的“引擎”

“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这是我在工作中听到最多、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在我看来,产业帮扶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如何找到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如何让产业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绝非易事。

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

最初,我们也曾走过弯路,有过盲目引进、同质化竞争的困扰。但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乡贤、农业专家反复交流,我们逐渐认识到,产业发展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我们组织开展了大量调研,对各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劳动力结构等进行全面摸底。例如,在山区村,我们发现其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平原地区,则更侧重于规模化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

我至今记得在“幸福村”推广特色水果种植的经历。起初,村民们对新品种的接受度不高,担心风险。我们便邀请技术专家现场授课,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成功案例地参观学习,并积极争取财政奖补资金,降低他们的试错成本。慢慢地,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从最初的几户尝试,到后来全村的积极参与,特色水果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该村的支柱产业。每当我看到村民们采摘果实脸上洋溢的笑容,便深刻感悟到,产业选择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耐心引导、科学规划,更需要与群众心连心、肩并肩,共同绘制产业发展蓝图。

创新模式,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仅仅找到好产业还不够,如何让产业持续发展,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是更深层次的挑战。我们积极探索“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的力量凝聚在产业发展一线。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吸引村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提升了市场议价能力,也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

同时,我们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方式,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例如,在另一个村庄,我们引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还为村里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就地就业、家门口增收。看到村里的小伙子、姑娘们不再只想着外出打工,而是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这让我感悟到,产业帮扶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村民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让他们拥有改变命运的底气和能力。

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重

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个响亮的品牌能让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队伍,则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积极协助各村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电商营销培训,还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创业辅导。看到那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也能熟练操作无人机、玩转直播带货,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骄傲。这让我深刻感悟到,产业帮扶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精神层面的赋能。它让农民看到了自身价值,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改善村容村貌:绘制美丽乡村的画卷

如果说产业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里子”,那么村容村貌的改善则是“面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脏乱差”到“净美和”的转变

过去,许多村庄存在垃圾随意堆放、污水横流、私搭乱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最基础、最紧迫的环境整治工作入手。我们大力推行农村“厕所革命”,改造老旧旱厕,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项目,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污水达标排放。

这是一场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和耐心的硬仗。起初,一些村民对改变传统生活习惯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我们便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整治的意义。同时,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当第一个村庄通过努力变得干净整洁,村民们亲身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后,其他村庄也纷纷效仿,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一位大爷指着自家院子说:“现在村里这么干净,我们住着都觉得心里亮堂!”这句话让我感悟到,环境改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对村民精神面貌的洗礼和重塑。

基础设施升级,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我们同步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硬化路面、安装路灯、修建文化广场、改造危旧房屋……这些看似细微的工程,却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曾经,坑洼不平的泥土路让村民出行困难,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如今,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路灯在夜晚点亮了回家的路。

我们还注重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乡土文化保护相结合,在村庄规划中融入本地特色元素,保留了古树、老宅、水井等历史记忆,让村庄在现代化建设中依然充满“乡愁”。在“古韵村”,我们修复了多处明清古建筑,将其改造为村史馆、农耕文化体验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这让我感悟到,美丽乡村建设并非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要让其既有现代化的便利,又饱含浓浓的乡土气息,有温度、有记忆、有灵魂。

乡风文明建设,滋养乡村精神家园

村容村貌的改善,除了硬环境的提升,更离不开软实力的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我们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过去,邻里纠纷、陈规陋习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今,在文明乡风的熏陶下,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日益浓厚。

我曾参与组织过一场村级“好媳妇、好婆婆”表彰大会。当获奖者上台领奖时,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物质富裕固然重要,但精神富有才是乡村振兴的更高境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正在为乡村铸造一个更加和谐、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家园。这让我深刻感悟到,村容村貌的改善,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人才与机制: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人才是第一资源,机制是根本保障。没有一支有能力、有情怀的干部队伍,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生根。

我们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同时,注重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既有返乡创业的青年才俊,也有退休回乡发挥余热的老专家。他们扎根基层,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奉献给乡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在机制建设方面,我们建立健全了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合力。例如,在环境整治中,我们不仅依靠政府投入,还积极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并争取社会慈善机构和企业的支持。这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既缓解了资金压力,也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我深切感悟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需要不断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其行稳致远。唯有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人翁,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感悟与展望:任重道远的征程

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岗工作的这段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我不仅亲眼见证了乡村的蝶变,更在与农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我深刻感悟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它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挑战。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生态环境压力犹存,乡村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都提醒我们,乡村振兴工作任重而道远,丝毫不能松懈。

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乡村振兴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们的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将继续坚守岗位,秉持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去。我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服务群众。我将继续学习创新,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因为我知道,每一寸土地的改变,都承载着乡亲们的希望;每一份产业的兴旺,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每一处村貌的改善,都绘制着美丽中国的动人画卷。这份感悟,将是我未来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我坚信,通过我们持续不懈的努力,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必将梦想成真!

正文完
 0